炒粉2元、煎蛋1元,南寧這對老夫婦開小吃店11年不漲價
2023-11-02 02:06·南國早報
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梁雅佳 陳溯/文 尹世斌/圖
通訊員:唐傑婧
南寧市長堽路六里是一條斷頭路,這條小巷裡有一家餐飲店,紅色的餐車和遮陽傘格外顯眼。近日,它憑藉親民的價格吸引了網友的關註:炒粉、炒麵只賣2元,煎蛋、扣肉、香腸等配菜只要1元,並且開店11年來價格不變。對此,不少網友感到好奇。11月1日,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進行了探訪。
炒粉炒麵2元
多年未曾漲價
這家小店只有10平方米大小,簡易的製作間,高壓鍋里是提前炒好的一大鍋炒粉。在店門口,一把紅色大傘撐在餐車上,餐車上盛放著製作好的食材,顧客一到,即可馬上裝盒。餐車前醒目的價格牌,上面標著「粽子2.5元、糍粑1.5元、涼粽1元、炒粉炒麵2元」等。
餐飲店位於南寧市十九中旁,價格比較親民。
10月29日上午,陳芳在小店裡製作炒粉。
店鋪的經營者是一對70歲的老夫妻。妻子陳芳說,他們在此開店已有11年,售賣的食品一直沒漲價。
「老闆,還有炒粉嗎?」「阿姨,我的糯米飯加扣肉,再要一點扣肉汁。」記者留意到,來這裡的食客大多購買粉或者面,素制的粉面,用醬油翻炒而成,配上酸菜粒,塞滿快餐盒,售價2元。
一份炒麵(2元),加菜火腿腸(1元)和臘腸(1元),滿滿的一盒僅僅花費4元錢。
正值中午放學時間,不時有附近的學生、市民來購買午餐。一名40多歲的男子告訴記者,他在附近住了4年,平時不想做飯,就在這家店解決,一份炒麵加煎蛋、臘腸、扣肉,只花5元錢,他覺得很實惠。
10月28日,許多顧客慕名來小店購買餐食。
兩名年輕人來店打卡,稱自己在網上看到這家小店,前來看看是否真的如此便宜,嘗嘗食物是否好吃。
鄰里互幫互助
傳遞小巷溫度
陳芳告訴記者,他們夫妻倆曾從事餐飲工作,有一手好廚藝。平時,兩人每天早上6時許就開始蒸煮50斤糯米飯,中午開始炒粉和面,一般到晚上八九時才結束營業。
價格為何多年不漲?陳芳解釋說,鋪面的房租200元/月,因為小巷是斷頭路,生意不好做,房東也理解,從未漲過租金,而食材是夫妻倆從市場購買、自己加工,酸菜也是自己腌的,賣不掉的就會倒掉或送人。
陳芳還說,鄰居見他們年紀大了仍在做事都很照顧,「小店的桌子、凳子都是別人送的」。
10月29日上午,陳芳在攤位忙碌。
旁邊修車店的老闆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在此開店已有20年,整條街的鋪租都是幾百元至一千元,從未漲過。看老人家辛苦,鄰里平時會幫他們乾重活,還會拿菜去老人店裡烹飪,再招呼街坊來吃,大家其樂融融。
鄰里的互助,讓兩名老人在此順利經營小店,而二老也在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去年,有一名40多歲的女子,看上去穿著整潔,但她跟我說身上沒錢了,太餓了,問我能否給點吃的,我就給她打了一份粉。」陳芳說,別人肯定是有困難才開口,能幫就幫。
一名在附近學校讀書的學生稱,平時來買吃的,二老顧及學生們在長身體,就會多給些量。
只要身體允許
會繼續開下去
「小巷裡大多是進城務工租客,或城中村居民、附近學生,價格這麼低,一是覺得大家賺錢不容易,二是薄利多銷,每種食品一份利潤約1元錢,基本都能賣完,每天能掙一兩百元就足夠了。」陳芳告訴記者,他們夫妻倆年紀大了,只是賺點生活費有個活干,多年來,他們抱著知足常樂的心態,就沒有漲價。
如今,這家小店不僅成為了附近居民和學生們的日常「食堂」,也吸引了網絡達人來打卡。「這段時間好多人來光顧,吃完還把視頻發到網上去,火了!」旁邊理療店鋪的老闆娘告訴記者。
陳芳說,網絡的傳播確實給餐飲小店帶來了一些新顧客,但他們做不了更多食品,每天基本上還是做原來的量,賣完就收攤。二老表示,只要身體健康,小店會繼續開下去,不會輕易漲價。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編輯:趙敏 戴昕明
校對:麥雪莉
責編:楊波
審核:王沖 胡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