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黃科技畢元鋒:馬爾薩斯陷阱的唯一解法在於農業科技創新

2022-12-29   35斗

原標題:蛋黃科技畢元鋒:馬爾薩斯陷阱的唯一解法在於農業科技創新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

2022年12月16日—17日,2022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楊凌峰會在楊凌示範區舉辦。本次峰會由35斗發起,陝西省商務廳、楊凌示範區管委會主辦,楊凌示範區產業投資促進局、楊凌食品工程創新中心承辦。峰會邀請了70餘位產業嘉賓參與,設置有百強峰會開幕式暨全體大會、數字農業及智能裝備分論壇、未來食品及產業創投分論壇、政企交流會、未來農業食品展、未來農業食品百強頒獎晚宴等10餘場產業活動。

35斗將陸續整理出嘉賓現場發言,本篇文章據蛋黃科技聯合創始人畢元鋒為大會作的開幕致辭整理。

首先,我謹代表2022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楊凌峰會組委會,代表百強峰會發起方35斗,感謝現場各位嘉賓,不辭舟車勞頓,不顧疫情風險,光臨本次大會現場,期待各位為本次大會帶來精彩紛呈的觀點碰撞與前沿思維。感謝現場各位觀眾,你們穿越疫情阻隔,帶著滿懷希望,到達楊凌,期待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收穫對未來產業的新理解、新思考,都能認識新夥伴、新朋友。

面向未來的企業家是最值得幫助的一群人,因為幫助他們,就有機會創造一個偉大的時代,讓全人類從中獲益。

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峰會(International Future AgriFood Top 100 Summit,簡稱IFA),於2019年12月由35斗發起,定位是搭建農業食品領域最新觀點和趨勢交流平台,挖掘並展示新時代農業食品領域的創新企業,幫助他們聚集發展所需的各項資源,加速農業食品產業創新變革。其主要構成包括產業峰會、未來農業食品百強榜發布、年度產業創新生態報告發布等。

截至目前,IFA已經走過三年歷程,共有超過180位政府官員、院士、國內外科研機構、產業組織、世界500強等機構企業嘉賓參與,發布年度報告3份,發布產業榜單20張以上,覆蓋創新企業超過800家,近1800位產業人士現場參會,累計進行了超過120場議題分享和圓桌討論,促成合作預計超過200次,線上傳播流量超過1000萬。IFA已成為目前國內頭部的專注於大農業領域產業創新的品牌峰會。

本屆楊凌峰會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地點特別,IFA第一次走進楊凌,走進絲綢之路的起點,走進中國自己的農科城。

楊凌這片土地從4000年前起就是農業的發源地,后稷就在這裡「教民稼穡,樹藝五穀」。1934年,這裡建立了西北地區第一所農業高等學校——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因農業科教資源富集,被譽為中國的「農科城」。

以包括楊凌在內關中平原的城市群為起點,絲綢之路,一直幫助中國連結世界;以薈萃全球科技助推農業為核心,科技和農業,在這裡綻放出勃勃生機。

本屆峰會由35斗聯合楊凌示範區發起。就像天然具備國際感的楊凌,本屆峰會也邀請到荷蘭、愛爾蘭、英國、澳大利亞等四個國家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參與,並於15日下午舉行了國際雲峰會。科技是IFA的靈魂,本屆峰會先正達、拜耳、富美實、騰訊農業、京東科技等40多家知名科技企業高管參與分享,科技+農業正在深入到產業的各個方面。

第二是時點特別,IFA在全國應對新冠疫情方式發生重大轉折的時刻召開,更讓我們相信這對農業食品產業也是一個最具歷史意義的關鍵節點。

隨著中國應對新冠疫情方式的重大調整,後疫情時代真正來臨。我們得以重新審視,三年的新冠疫情將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什麼。

我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日前發布《糧食展望》報告預計,全球農業投入品進口費用或超420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50%,達到2020年水平的2倍以上。民以食為天,在科技創新的年代,我們如何把握好科技、自然與食物、人之間的關係,怎樣用更少的資源,做到更多的更好的糧食產出,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議題。

十餘年以來,中國乃至世界的農業食品產業受到數位技術、生物技術、智能製造和新材料技術等三大技術集群的驅動,分子育種、農業大數據、合成生物學、細胞工廠、垂直農業、生物農業、無人機植保、新型添加劑、特種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出現了眾多的新企業,他們正在動態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認為,所有偉大的轉折,都有著獨屬於自己的時空之錨。

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年代,技術驅動下的農業食品產業已經拉開深遠變革的序幕,新時代必將有新英雄,我們不知道是誰,但已經創辦接近四年的35斗,願意長期陪伴,直到他們從一群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馬爾薩斯陷阱的唯一解法

天要下雨,人要吃飯。這是道理,也是規矩。那地球上有多少人呢?

14世紀50年代的黑死病和歐洲大饑荒結束後,當時的世界大約有4億人。這個數字在1800年以前只有緩慢的增長,在1800年後不斷加速。全球人口從1800年的10億左右,到1927年前後達到20億,到1959年達到30億,1974年達到40億,1987年達到50億,到千禧年達到60億。2022年11月15日,聯合國宣布全球人口已經達到了80億。

從1800年到現在,220年的時間,全世界人口翻了8.8倍。不僅人口越來越多,人類的預期壽命也越來越長。在頻繁遭受饑荒和內戰破壞的衣索比亞,預期壽命從1950年的34歲提升到2009年的59歲;在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海地,同期預期壽命從38歲提升到61歲。自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預期壽命翻了一番,達到70歲。

以時間為橫軸,以全球人口數為縱軸,你會發現這是一條前期漫長而平緩、後期短暫而陡峭的曲線。

為什麼1800年以前地球的人口數量只能緩慢增長?這個研究是從十八世紀開始的。1766年2月,一位叫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的孩子出生在英國,31歲那年,他成為鄉村牧師,此後第二年,馬爾薩斯出版了《人口論》,1805年他成為英國第一位(或許是世界上第一位)經濟學教授。

馬爾薩斯提出,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只能按算術級數增長,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導致饑饉、戰爭和疾病。這就是馬爾薩斯陷阱。換句話說,地球上糧食的產量很有限,養活不了按照指數級增長的人類。

每當人口增長超過生存資料的限制,戰爭、饑荒和瘟疫就都會隨之而來,促使人口下降到與生存資料生產水平相適應的狀態。沒有生存資料的大幅提升,人口數量的指數級增長是不可能的。

那麼,是什麼讓地球承載了80億人口呢?歷史告訴我們,讓馬爾薩斯陷阱理論失效的是——科技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爆發時,將會在直角坐標系中將既定的邊際遞減曲線整體向右推移,利用有限資源將產出水平拉到一個更高的位置,讓經濟越來越繁榮,在有限資源的前提下產出越來越多的食物。

幸運的是,從1760年開始,人類一共發生了三次典型意義的「科技革命」。1760年爆發於英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機為代表的一大批動力機器開始代替人工或畜力,生產效率極大提升。

1860年爆發於德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發電機、內燃機等電氣裝置被發明出來,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得到廣泛應用。

1970年爆發於美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是一場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改變農業食品產業的格局,一場深刻而宏大的變革正在發生,它讓我們用科技創造出更多的新食物,這也是人類擺脫饑荒的最優解。

民食所系、社稷攸關,創新肇始、糧藏山川。

讓我們走進變革,一起為時代作注,為創新者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