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和「北京中軸線」有關的這些知識快講給孩子聽吧!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於13世紀,形成於16世紀,此後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
「北京中軸線」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以及居中道路遺存等五大類遺存共同組成,其選址、格局、城市形態和設計體現了《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理想都城範式,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規劃傳統,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
「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為: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永定門,遺產區面積589公頃,緩衝區面積4542公頃。
北京中軸線北段鳥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北京中軸線」符合世界遺產標準3和標準4。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北京中軸線」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標準3);「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成熟階段的傑出典範,代表了世界城市歷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標準4);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
世界遺產委員會表示, 「北京中軸線」的真實性體現在其作為都城核心的延續性,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是「北京中軸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認可保持其現有形式的必要性。
天安門
正陽門城樓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中國將切實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在文物建築保護修繕、應對自然災害影響、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科學引導旅遊發展、提高闡釋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北京中軸線」得到妥善保護傳承。
中國將繼續統籌做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各締約國的交流合作,藉助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平台,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旋轉手機,
橫屏觀看AIGC繪製的中軸線四季!
圖片來源 | 北京新聞公眾號
本文綜合 | 人民日報、北京新聞、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