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名著閱讀邏輯:一場人文經典與科幻經典的課堂碰撞

2023-12-19     紅網

原標題:遵循名著閱讀邏輯:一場人文經典與科幻經典的課堂碰撞

12月16日至17日,湖南省義務教育教師培訓指導能力提升培訓班在長沙舉行。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蔡娟 通訊員 彭美琳 白潔 長沙報道

12月16日至17日,湖南省義務教育教師培訓指導能力提升培訓班在長沙舉行。培訓開設全學科閱讀、科學閱讀、整本書閱讀等專題講座,開設小學段、初中段閱讀教學現場觀摩課堂,全省300餘名小學和初中語文教研員、語文老師到場學習。

12月17日,在初中會場上,長沙市優秀教研工作者肖思陽、長沙周南實驗中學教科室主任梁歡分別帶來「四維閱讀」系列圖書《朝花夕拾》《海底兩萬里》整本書閱讀課堂。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易海華為兩堂課作了評課指導。

課堂教學展示過程中,師生們在親近名著的過程中,將課堂氣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參會老師在這場人文經典與科幻經典的課堂碰撞中切身體會到,遵循名著閱讀邏輯,學生可以越讀越融入,越讀越成長。

《朝花夕拾》:雙重視角,感悟魯迅的愛與痛

長沙市優秀教研工作者、長沙市嶽麓區卓越教師肖思陽執教《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散文集,記載了他從孩童到青年的成長曆程。肖思陽老師從《朝花夕拾》的目錄出發,帶領學生們梳理了全書內容,並通過小引初步感知了魯迅的創作緣起。接著,她再藉助「雙重視角」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精讀《狗·貓·鼠》《父親的病》《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等篇章,感受作者豐厚的情感和嚴肅的思考。

「寫這本書時的魯迅,對過去的人、事,究竟產生了怎樣具體的思考?」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們暢所欲言,結合書中的具體情節,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讀出了尊重與欺凌,有的學生讀出了自由與鉗制,有的學生讀出了公正與人情……肖思陽老師總結道,魯迅舊事重提,其實是用他飽含深情的愛,去探尋理性精神,找到人的解放和發展。最後,師生共同改編歌詞,創意表達了年輕一代對魯迅的回應。

《海底兩萬里》:快速閱讀,開啟科學與幻想之旅

長沙市周南實驗中學教科室主任、湖南省新時代初中語文卓越教師培養對象梁歡執教《海底兩萬里》。

《海底兩萬里》是凡爾納的科幻小說,講述了發生鸚鵡螺號潛艇的冒險故事。「這是真實故事嗎?」「鸚鵡螺號上有鸚鵡嗎?」「尼摩船長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在上課之前,學生們就對這本書提出了不少疑問。梁歡老師的閱讀課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他將孩子們的問題分為四大模塊——「什麼人」「去了哪裡」「乘坐什麼交通工具」「發生了什麼」,並逐一展開。

學生們對《海底兩萬里》中引人入勝的海洋探險情節和奇幻的想像十分感興趣。梁歡老師藉助文本和填圖訓練,引導孩子們快速閱讀,準確、清晰地梳理出了小說的主要情節和想像特點。隨後,他讓學生們自由討論,嘗試去解決書中所描述的困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代入角色,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說背後呈現出來的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不僅意味著科學技術層面的發展與創新,也意味著思想觀念上的前瞻性。」梁歡老師最後補充總結說。

解讀閱讀邏輯,提升名著閱讀教學質量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易海華現場評課與答疑。

「閱讀指導的目的是什麼?」在評課前,易海華老師先問了大家這樣一個問題。在她看來,一是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從閱讀中學習語言運用,二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知識、思維、審美和文化。

易海華老師從《朝花夕拾》《海底兩萬里》的教學分析說起,從作品解讀、書類特徵分析、學情分析等方面具體探討了兩堂課的不同之處,充分肯定了兩位老師精巧的教學設計以及學生們優秀的課堂表現。

同時,在調查、聽課、訪談基礎上,易海華老師也指出了當下名著閱讀教學指導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學生閱讀停留在表面,深度閱讀理解不夠」「教師在指導、檢測學生閱讀名著方面缺少整體規劃性和系統性」等。她將這些問題歸因分析,以湖南名著閱讀課程實施和教學推進中問題解決為導向,以《朝花夕拾》《海底兩萬里》兩堂課為案例,解讀出教材中的名著閱讀能力培養的一般邏輯順序。由此,進一步提出名著閱讀課程實施與教學推進構想:構建名著閱讀課程實施的「金字塔結構」模型,在教學推進中注重「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的兩相結合,建立名著閱讀教學的橫向互文關聯,構建中學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成效檢測體系。

來源:紅網

作者:蔡娟 彭美琳 白潔

編輯:肖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b888d8763ed868fffc7a6421a50c9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