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迷戀一種不確定的夢境的體驗,這種感覺是人感受世界的另外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很難描述,無法傳達,沒有任何人能進入他人的夢境,只有自己體驗到的一種第一人稱狀態。「1」
——易連
從2010年起,易連開始有規律地記錄自己的夢境,甚至從第三人稱視角去觀看、嘗試理解生命個體的感受或者處境「2」。他擅長結合黑暗的場景與戲劇化的打光,用影像對虛無縹緲的夢境加以想像並重演。無論是《低溫》中難以捉摸的天氣,《驚|蟄》中匆忙孤獨的種豬,還是《恆溫種植》中向死而生的蓮花,萬物的瞬息被他盡收眼底,沒有台詞的「舞台劇」搭配各種生物無厘頭的行為藝術,產生了一種荒誕的黑色幽默。
驚|蟄,彩色,有聲單屏版(8』40」),2013
暗流2012,彩色/黑白混合,有聲單屏版(9』51』』),2012
場場有關「夢」的放映里,易連時而點題——直接讓自己的小外甥在鏡頭面前表演夢遊,時而含蓄——把個人對夢境的眷戀浸泡在對生命、家鄉及身份的探索中。濕漉漉的空氣,漫無邊際的水流,搖曳擺動的植物,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老家溫湯鎮的記憶碎片找到痕跡。
《痴人集》中,易連將自己十餘年間,兩千多個有關夢境的講述整理成視頻,每個視頻中的每一幀畫面,圖上的文字都像「彈幕」一樣散亂的堆積,記錄下夢囈時的狀態與零散的語言。而《時間的詛咒-老家》中,藝術家更是將這其中反覆出現的相同的場景單獨拼合成一個「老家」的集合。在現實中已經不存在了的童年時期的居住地,這個不斷回到老家的夢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做夢者死去。「3」
時間的詛咒-老家,《痴人集》系列
圖片裝置,亞克力UV列印,20x11cm/20x15cm,2010-2019
或許易連本人的掙扎也是游離的。他的靈感不必真的是夢,「夢境」似乎只是他長時間醉心遐想、逃離現實的「藉口」。陽江、騰衝、北海道、景德鎮,每個駐地完成的作品,都是在不同的城市中找尋某種缺失狀態下的在地性。在此藉口下,擺拍的夢令他揮灑腦洞,上演著真實與虛擬、清醒與昏迷、鑄造與摧毀等對決間的掙扎。
經歷了各種各樣天馬行空的將黑夜與夢境視覺化的手段後,疫情的到來,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角度,他拿起ipad,以「自動寫作」的形式畫下一個個隨角度與力度不斷變化顏色的筆觸,它們聚集、擠壓形成了易連腦海中似曾相識的形象。在攝影繪畫《寓言練習》和《暗夜1》中,這些古怪的形象被後期繪製在了溫湯鎮的水流與北海道的雪地中,漫無目的勾畫將夢境與現實兩相交混,不分你我。
花花世界,燈箱,70x70cm, 2020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藝術家「攝影繪畫」中所出現的古怪形象
(上)暗夜1, 銀色珠光筆, 收藏級藝術微噴,40x22.5cm,2016-2021
(下)寓言練習,攝影繪畫,收藏級藝術微噴,黑色簽字筆,60x35cm,2019
這些繪畫都源於易連自由的「日常書寫」。誇張的圖畫,偶爾附上宣洩感極強的語句,究竟是畫筆在為他腦海中偶然迸發的思考豐富語境,還是語言在試圖解釋隨機的畫像?從易連的第一人稱出發,感受他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結合每位觀者個人的情緒和經歷,亦會產生一份份獨一無二的體驗。
藝術家的「日常書寫」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和過往具有時間、空間感的裝置影像作品不同,易連在景德鎮的創作將瓷器納入實踐,在材料的選用,形式的呈現、信息的傳遞中找尋新的可能性。他直接將自己的畫作燒在具有流動性的日常用品上,日常繪畫搭配日常對話,既是易連的「自言自語」,也是他與人群、與空間生動的對話,是個體與他者之間「感同身受」的一次又一次實踐。而發生在Enclave Coffee飛地咖啡的這一場場釉間的對話,也正是藝術家邁出抽象的精神世界,擁抱人群的全新實驗。
易連過往的影像作品中,體現了他擁抱自然、逃離喧囂的戀舊之情。《山海經》中,女媧摶土造人,構建了傳統社會。如此,肉體與土地並非不相關,人體亦只是黃土的一種形式。這一次,他前往景德鎮,親手完成了每一件獨一無二、暗藏玄機的瓷器。與過往的視覺呈現不同的是,陶土的濕黏黯淡不再因相機的記錄而容易感覺,而是經過了高溫的磨鍊,被優美的釉色全新包裹,雙手捏塑的過程也成為永恆。除了圖文和形狀的區分,易連更是不斷地實驗了各種各樣的的工藝,釉上彩、釉下彩、青花瓷……每一次爐火前的等待、期待與不確定,都見證了他與土地的淵源。
「盤問」系列
盤問-"你猜到結果了嗎?"
|點擊圖片進入收藏連結|
《盤問》系列指向著藝術家另一系列的創作——「未來人,回答吧!」,這是藝術家到目前為止持續了近兩年的創作系列,通過每日的帶有一個問題的繪畫來「消磨」日常,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人們看到作品們,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而事實上,每一個看到作品的人也都是「未來人」。
「口口盤」系列
口口盤-"啥?"
|點擊圖片進入收藏連結|
《口口盤》上是對某個群像的抽象聲音留下了一些痕跡。
「髒盤」系列
髒盤-"媽的!" 局部細節
|點擊圖片進入收藏連結|
《髒盤》系列中留下了集體的短語,它指向的是短促又急速的某種情緒,是某個時期的「髒詞」,也是無形的情緒出口。
懸掛的盤子旁,一窯窯出爐的杯子擁簇在木架上,相互擠眉弄眼。每隻杯子前後面各自繪製了兩張人臉,偶爾還被筆刷暈染或是一隻嘴唇連接。而每一張臉看似區別不大,其實卻都不一樣。沉沒在擁擠的「人群」中,杯子的擺放正如日常的我們——獨特、微小的「無名氏」。
「兩張臉到底屬於兩個人,還是一個人?」
|點擊圖片進入收藏連結|
杯上流動的人物表情
|點擊圖片進入收藏連結|
「關於「對話」的項目希望是在日常中打開,在日常中回應日常,歸於日常。在時間流中放入一些小石子,形成一個個小小的漣漪。」
正如藝術家易連所言,盤中困惑暴躁的人臉們都是小小的漣漪,在日常中回應著日常。究竟是畫筆在為文字豐富夢境,還是語句在試圖解釋畫像?小小的載體裝載了藝術家易連的情緒,仿佛是公演夢境的舞台,既凝固了不留痕跡的夢,又「肢解」了記憶,釉封在一個又一個陶瓷的載體內,流向不同未來做夢人的身邊。
在觀看中,凝固的私密情緒與鮮活的陌生觀者「對簿公堂」。人們不由自主地讀出他的盤問、髒話或感嘆的同時,已經完成了一段「對話」。陶瓷內封存的發問是永恆的、靜止的,而來自未來的回覆卻是自由的、不斷更新的。
陶瓷的英文是china,從made of china到Made in China,瓷器與中文的合體飽藏了語言的博大精深。易連、人群和空間的對話正在繼續……
展示現場
「1」「割裂」的藝術家和他的民宿實驗,半徑Radius, 2020;
「2」痴人說夢,蔡麗媛,2019;
「3」易連官方網站,http://www.yilianart.cn/drawing
關於藝術家
About the Artist
易連,1987年生於江西宜春,2012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杭州。
易連的創作形式包括影像、裝置、攝影、繪畫等。他的作品往往基於個體的生命經驗而非純粹抽象的概念或形式,早期作品側重於圖像中的敘事、超現實場景的營造以及切身經驗中荒誕感的捕捉;近幾年的創作圍繞「他者」、「溝通」等關鍵詞展開,藝術家意識到與他者「溝通」的複雜性、不可能性及多層次,試圖通過藝術的方式來獲得一種路徑,得以去連接、理解和體驗他者(人/物/生命體),也重新抵達和認識自己。「藝術這件事的魅力在於能做到這點,與他者共享信息以及與更多產生關聯。」
近期個展有:「摺疊摺疊摺疊摺疊-易連個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藝術中心,深圳(2021);「易連-天堂電影院」,本來畫廊,廣州(2018);曾參加過兩次上海雙年展(2012/2018,PSA, 上海);「CHINA8——萊茵魯爾中國當代藝術展」,馬爾玻璃方雕塑博物館,德國(2015);連續參加三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2012-2014);曾獲得2019年集美·阿爾勒發現獎,作品被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以及堯山當代藝術基金會等機構收藏。
Yi Lianwas bornin 1987 in Yichun, Jiangxi, Graduated from the New Media Art Department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2009 with a B.A, obtained M.A from the School of Intermedia Art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2012, Currently lives and works in Hangzhou.
Yi Lian specialized media art works including video, installation and photography works and so on. He is good at setting up a theater in the darkness by scheduling lightening to reduce the depth of the space, in which his images create an image which is both realistic and abstract. The figures in the image-human beings, plants or animals, are mostly removed or given certain attribute: social/desirable/natural. As a result, they are all involved in a causal movement in the time and space created by the artist. Yi Lian is good at building a theater in darkness and describing his perception towards relationships through atmosphere which is bright or dim, cool or warm.
His recent solo exhibitions include: Folding, TC101 SPACE, Shenzhen (2021); Yi Lian-Cinema Paradiso, Bonacon Gallery, Guangzhou (2018). Has participated in two Shanghai Biennales (12th/18th, PSA, Shanghai); CHINA8-Contemporary art form China on the Rhine and Ruhr, Skulpturenmuseum Glaskasten Marl, Germany (2015); The 9th-11th CIFF (China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China (2012-2014);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2019 Jimei X Arles Discovery Award. His works are collected by the Australian White Rabbit Art Museum and the Blue Mountain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
藝術家和飛地藝術空間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與飛地藝術空間拍攝
攝影:王海納
排版:湯若冰
轉載請聯繫後台並註明個人信息
收藏諮詢請添加微信:Enclave_Contemporary
正在展出
What's on
李舜 Li Shun
展期 Duration
2022.4.9-5.29
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創意園北區B4棟1樓東
1F East, B4, North District, OCT-LOF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關於飛地藝術空間
About Enclave Contemporary
作為飛地品牌旗下的全新畫廊,飛地藝術空間ENCLAVE CONTEMPORARY立足中國大灣區深圳,以輸出開創性的展覽與內容為核心己任,與今天的藝術家和觀眾共同探討全球語境和背景下的當代藝術如何參與社會與時代的激變和革新。除了為充滿活力與獨創性的藝術家們提供持續專業的代理、推廣與學術研究工作,飛地藝術空間也將積極為全球視野下的藝術機構與收藏家提供具有建設性和前瞻力的諮詢與服務。
As a new gallery under the Enclave flagship, ENCLAVE CONTEMPORARY, based in Shenzhen, an essential integral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of China, whose core mission is to produce ground-breaking exhibitions and contents that explores the way in which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s engage in radical changes and innov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with the artists and audience.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ongoing 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 promo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for dynamic and unique artists, Enclave Contemporary will also actively offer constructive and forward-looking advice and services to art institutions and collectors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Follow us
Wechat: 飛地Enclave
Weibo: 飛地Enclave
Ins: enclave_contemporary
點擊導航-飛地藝術空間 Enclave Contemporary
飛地藝術空間更新開放時間(試行)
周二-周日 10:00-19:00
(周一參觀提前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