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被盜過嗎?史書記載被盜,但疑點耐人尋味

2021-01-16     夜讀史書

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被盜過嗎?史書記載被盜,但疑點耐人尋味

在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境內有一座從平原上拔地而起的山峰,它的名字叫九嵕山。中國的名山大川數不勝數,有些是因為奇峰秀麗,有些是因為名家垂青,而九嵕山之所以成名則是由於此山中埋葬著一位大名鼎鼎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去世。臨終前,長孫皇后請求唐太宗不要為她舉行隆重葬禮,「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

長孫皇后的臨終遺言被唐太宗聽進去了一半。長孫皇后崩後,太宗依她生前所請,將她的遺體安放在九嵕山新鑿的石窟之內。同時,太宗宣布此處也是他自己的萬年吉地,因此將九嵕山中的陵寢取名為:昭陵。不過,昭陵並沒有如長孫皇后所請的那樣一切從簡,整個昭陵建設從貞觀十年(636年)開始,至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才全部完工,整個陵寢工程耗時107年,周長60千米,占地面積200平方千米,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公元907年,唐朝末代皇帝李柷被割據軍閥朱溫逼迫禪位,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王朝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唐朝滅亡後,中國又一次進入群雄割據時期,史稱「五代十國」。

當時有一名叫溫韜的軍閥出任耀州節度使(節度使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溫韜早年盜匪出身,後來靠狡詐善變逐漸上位,在亂世中竟然也混成了一位大人物。根據北宋歐陽修編著的《新五代史·溫韜傳》中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溫韜在擔任耀州節度使期間曾大規模盜挖唐帝陵,除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外,其他帝陵無一倖免。所以按照《新五代史》的說法,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顯然是被盜過了。那麼這種說法確鑿無疑嗎?答案是未必。

雖然《新五代史》中對溫韜盜挖昭陵的描述有板有眼,可仔細分析卻不難發現一些疑點。

一、成書時間更早的《舊五代史·溫韜傳》中記載如下:「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也就是說,《舊五代史》只寫了溫韜盜挖其轄區內所有帝陵,但並未明確說是哪幾座。當時溫韜的轄區是耀州(今陝西省銅川市),此地離九嵕山相距百里,太宗的昭陵根本不在溫韜管轄範圍之內。因此,《新五代史》中關於溫韜盜挖昭陵的這段描述很大機率是腦補情節,並沒有真憑實據。

二、根據史料記載,昭陵地宮深達數十丈,而且是在山體內開鑿而成,異常堅固。要對這樣一座深埋山中的陵寢進行挖掘,那肯定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而且必然會對山體造成明顯破壞。可是現在的九嵕山還是比較完整,並沒發現大規模人為破壞的痕跡。此外,以現代科學技術尚未發現昭陵地宮入口,一千多年前的溫韜就能那麼容易把昭陵地宮給挖了?這似乎也讓人難以置信。當然,昭陵的地面建築及周邊的陪葬墓基本都被盜挖過了,但這是由於這些墓葬挖掘方便,根本無法與昭陵地宮相提並論。

三、如果昭陵真的已經被盜,為何不見地宮中盜出的任何陪葬寶物?現在已知的昭陵寶物中,昭陵北司馬門內的6塊大型浮雕石刻「昭陵六駿」最為出名。這些地面建築尚能流傳千年不失,地宮中那麼多更珍貴文物沒理由一件都看不到了。比如鍾繇、王羲之的墨寶都是絕世珍品,再不識貨的人也能知道它們的價值,斷不可能莫名其妙就消失不見。

所以從上述幾點分析來看,昭陵地宮很可能仍完好沉睡在九嵕山中。隨著勘探技術的不斷進步,真正的答案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b0PC3cBuNNrjOWztM_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