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扎心了。
一個孩子在武漢坐地鐵時,與母親走散了。
在熱心市民的幫助下,孩子與母親相逢。
以為失散的孩子與母親相認,會是一個特別溫情的場面,但母親在見到孩子的那一刻,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痛罵。
失散重逢,孩子還來不及欣喜雀躍,一盆冷水便澆頭而下。
原以為見到母親的那一刻會充滿安全感,但母親凌厲的語言,讓孩子內心升騰起的,是不安和恐懼。
這個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
孩子犯了錯誤,母親氣極敗壞地批評孩子;孩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母親極力地用語言打壓孩子的自尊心。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別小看說出口的那句話看似簡單,卻會在孩子的成長中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一句脫口而出的話,直接影響著孩子人生的溫度。
母親說話充滿怨氣,孩子聽在耳里、看在眼裡的,是灰白的天空,不帶任何色彩;母親說話溫和淡然,孩子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也會如自己的媽媽一樣,從容不迫。
01
說話的方式,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
曾看過一段公益小視頻,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鐘,卻觸動人心。
視頻用一種特別巧妙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家長對孩子說話方式的重要性。
好的家庭關係是,爸爸管「腦」,把握大局方向;媽媽管「心」,營造溫馨氛圍。
媽媽如何對孩子說話,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生高度。
心理學有一個「皮革馬利翁效應」,說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會受到其他人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
當一個人獲得了別人的讚美、信任,他便會獲得一種積極的能量,盡力達到別人的期望。
如果母親對孩子說話的態度,是開放的、包容的,傳遞給孩子的是信心和信念;如果母親對孩子說話的態度,是打擊的、壓制的,轉達給孩子的是懷疑和悲觀。
02
好好說話,是母親畢生的修養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曾對一千多名未成年人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
25.7%的孩子「自卑」, 22.1%的孩子「冷酷」, 56.5%的孩子「暴躁」。
造成這一原因的根源,大多是這些孩子長期生活在「語言虐待」中。
無法好好說話的母親,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見不著的傷痕,卻要花很長時間修復重創。
母親一張嘴,便能看出她的修養。什麼樣的母親,便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會說話的母親,有多重要?
曾看過這樣一部公益短片,被稱為泰國的《阿甘正傳》。
有個公益廣告的結尾,很感人:
「我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媽媽,因為我不是想我的孩子總是獲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我的孩子每天超越自己一點點。」
母親的話語,是引導孩子看自己、看世界的鏡子。
對孩子說出口的話,越多的鼓勵,孩子越堅定;越多的讚賞,孩子越自信。
母親的嘴,是孩子一生的風水。說話是最不需要成本的,好好說話卻考驗著作為母親的智慧和格局。
願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讀懂他們的母親;願每一個母親,每說出的一句話,都能給予孩子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ZNDCW8BMH2_cNUghLq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