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哲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養閱讀習慣,當你的孩子愛上閱讀,他將同時學會愛的方式,他會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生命愛世界。
用培根的一句話來高度概括讀書的好處:「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作家三毛曾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已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然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中,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當中。」
的確如此,也許閱讀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如果它同吃飯睡覺一樣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那麼它就類似血液一樣融入了我們的身體當中。
可能這樣形容閱讀的優勢有些虛無縹緲,但閱讀帶給孩子的好處卻是實實在在的。
閱讀的好處
1.開闊視野
博覽群書才能博識,可幫助孩子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認識和理解。
2.開拓思維
可以開拓思維、幫助智力發展,提升理解能力。
讀書多的孩子,學習能力和創造力更強,讀書多的孩子在思考問題時,豐富的語言能力會幫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問題並解決問題。
通過開拓孩子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靈活性,提升鑽研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想像力
閱讀可以培養孩子想像力,提升寫作能力,愛閱讀的孩子理想遠大,夢想無窮,創意無限。
閱讀過程中積累的知識故事、大量詞彙、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形式,都將成為孩子寫作的素材、借鑑的範例。
4.增進語言表達,促進交際能力
會思考書中人物的言語、行為,思考能力、解讀能力得到培養的同時,表達能力自然就得以提升了。
愛讀書的孩子所接觸的層面就會廣,在與人交談時不至於畏手畏腳毫無胸墨。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便可激發其培養出良好的交際能力。
5.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多讀書,能教會孩子不畏懼自己的渺小,勇敢自信地做自己。敢於勇敢地去嘗試去發現未知,對偉大的事物心懷敬畏。
學會待人和善,懂得善於運用智慧去克服更大的困難。
6.陶冶情操,培養氣質
喜愛閱讀的孩子,他的言談舉止總會有一種氣度,那是任何金錢也買不來的氣質,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長都知道讀書對孩子的好處有多大,但是卻常常反映孩子讀書沒耐性,讀著讀著就打起了瞌睡或者動來動去,家長都很苦惱,但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其實這是正常的。
科學家實驗證明,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
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
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
這種改造不僅僅只是認知層面的改變,更是直接用眼睛觀察得到、用儀器測試得到的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事實上,認知腦神經學家證實,沒有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一個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閱讀者。
非閱讀和閱讀腦的區別
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實,不識字、沒有閱讀能力的人與閱讀者的大腦生理結構存在顯著差異。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和可信,科學家們選擇了6個家庭共12個女孩,每組家庭的兩姐妹成長環境、社交活動相似,各方面都相仿,唯一的差別就是,姐姐沒有接受過教育,而妹妹受過教育。
科學家對這6對姐妹進行了大量的測試,通過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觀察被試者的大腦激活反應。科學家發現:
受過教育的妹妹們的胼胝體後部更厚。胼胝體連接左右大腦半球,它的增厚使兩個腦半球的信息交換更多、更快、更有效。
不僅如此,更多的實驗也證實,健康的閱讀者,無論是中文閱讀者還是英文閱讀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在左側枕-顳區打造出一小塊專門處理文字信息的腦區,腦神經學家稱之為「文字盒子區」。
他們的「文字盒子區」在對文字刺激反應和處理過程方面越強烈、越迅速。
「文字盒子區」,其實就是我們大腦里專門處理文字信息的腦區。這塊腦區不但接受和處理文字信息,同時還把處理後的信息發送到知覺、感覺、運動區。比如,我們 看到一個好吃的東西,就開始流口水,這就是「文字盒子區」的功勞。
閱讀初期的大腦和成熟的優秀閱讀腦
不僅僅沒有閱讀能力的人與閱讀者的腦結構不同。在對文字刺激的反應和處理過程方面,正在學習閱讀的兒童的大腦與成熟閱讀者的大腦也大不相同。
閱讀是一件需要視覺、語言、注意力、記憶力、感覺腦、甚至運動等各腦區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的腦力活動。但最開始,這種合作是不存在的。
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在初學閱讀的大腦中,興奮點分散且不太有規律,左右腦平衡激活,好像十個倉庫工人都認為這是自己的活兒來了,在整個倉庫地跑來跑去。
倉庫經過一番管理和整頓,十個人有人負責進貨,有人負責出貨,有人負責理貨,有人負責記帳……,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吞吐能力大大提高,失誤大大減少。
閱讀新手的大腦-左右腦平衡激活
當大腦被改造成優秀閱讀腦時,在閱讀中的反應就像高效的倉庫一樣有序:視覺區感受到文字後,迅速將文字信息傳遞給「文字盒子區」,「文字盒子區」將文字處理後,又迅速把處理結果分發到各知覺、感覺、運動區。
成熟英語閱讀者的大腦-左腦高效處理文字信息
最開始,腦神經的分工很粗糙,往往是多個神經元執行同一種分辨工作,最終通過學習和訓練,發展到每個神經元對有限範圍的刺激做精確反應,同時所有相關神經元又協同工作,從而掌握了快速閱讀和理解文字信息的能力。
人腦神經元的數量有限,大腦神經迴路,如果不經常使用,最終也會斷掉。
但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卻可以很多很多,而這種聯結對認知更為重要。只要學習,大腦終生都可以建立新的聯結。
正是因為閱讀腦有這種特徵,所以,孩子其實需要培養才能真正愛上閱讀。
如何讓孩子擁有閱讀腦
1.增加詞彙量
閱讀專家發現,有一個指標可以在孩子還不認字時就能預測孩子未來閱讀能力,誤差很小。
這個指標就是詞彙量。
孩子從小聽到的詞越多,未來遭遇閱讀困難的可能越低,閱讀成就越高。相反,那些「詞貧」生則有更高的幾率遭遇閱讀困難、學習困難、和提早輟學。
多與孩子對話,多使用豐富的語言,哪怕孩子不能完全聽懂,豐富詞彙的刺激對孩子的語言也大有益處。
2.增加家裡藏書量
教育家做過這樣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家中藏書500本的家庭,平均能將孩子的教育向前推進3.2年。
除此之外,家中藏書量越高,爸媽本身的教育程度對孩子的受教育水平的影響越小。
意思是即使父母只是小學生文化,但是如果家裡有很多書,與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孩子相比,差異並沒有那麼大。
3.親子共讀
在家中營造出共同閱讀的氛圍,從而讓孩子在耳聞目染之下喜歡上閱讀。如果父母一邊看電視,一邊叫嚷著孩子快去看書,孩子心理是不服氣的,就算表面上捧著書看,內心也是在神遊。
親子共度可以很有效的起帶頭作用,親子共讀時間越多,孩子就更能從看書、閱讀中得到快樂,對閱讀這件事產生興趣,然後逐漸地過渡到自主看書、學習。
4.允許孩子讀自己喜歡的書,比如小說
不能用大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世界,父母眼中對孩子有用的書無非是跟學習緊密相關的,比如優秀作文100篇,而孩子心中可能更傾向於校園漫畫、小說等。
拿小說來說,很多家長認為小說是閒書,會耽誤學習。但腦科學家通過實驗確定,閱讀小說其實可以增強腦神經的聯結。
好的小說能讓人感同身受,大腦中的感官和運動神經也會隨著角色的活動而不斷變化,增強聯結,進而在生理上改變我們的大腦。
不管什麼年齡階段,在選擇看什麼書上,我們不妨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
如果是孩子自己挑選的書,他們會更願意去讀,也會感受到更多樂趣。在這種樂趣的加強效應下,會持續地選擇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5.不要詢問孩子閱讀效果
父母與孩子一起讀完書後,大都要求孩子複述故事,或是向孩子提問,比如:這本書講的什麼內容?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主要人物是誰?……
對於這些問題,如果孩子回答對了,家長會誇讚一番,如果孩子回答不上來,家長就會批評指責。
這樣其實會讓孩子有厭煩的心理,失去讀書的興趣,太注重閱讀的效果難免讓孩子內心沮喪,父母應該知道,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孩子才能放鬆閱讀並且真正愛上閱讀。
6.閱讀年齡要適合
閱讀需要眾多的腦區合作才能完成,而不同腦區的聯合要依靠髓鞘。髓鞘是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表面的一層膠質細胞,可以保障信號傳遞更準確、迅速。
正常來說,孩子要到4-7歲,神經纖維的髓鞘化才基本完成,這時才有培養閱讀腦的基礎。
有研究發現,一些不顧孩子大腦的生理成熟度而超前識字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以後,閱讀能力基本被普通孩子反超。
打造閱讀腦是個長期工程,唯一不變的法門就是堅持每天閱讀,不斷刺激,不斷訓練。
教育離不開腦科學,想要孩子擁有閱讀腦,由上所說是需要經過培養的,閱讀,擁有「閱讀腦」。在一定程度上,學習的本質也是改變大腦的過程,這就是腦功能的可塑性。當我們理解了閱讀背後的腦機制,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打造「閱讀腦」。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