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益生菌行業朝著更加高端專業化的方向前進,高效力和高活性的益生菌,也成為了許多顧客爭相購買的種類。
益生菌產業正在快速成長,但同時還伴隨著良莠不齊的行業問題,尤其在母嬰食品、保健品領域。
沖劑、滴劑、膠囊、糖果餅乾、乳製品、嬰兒輔食……各種劑型的益生菌保健食品、食品、功能飲品等充斥著線上線下不同渠道,讓人眼花繚亂,一股圍繞益生菌產品的消費時尚迎面而來。
01
市場需求量大
近日,合生元首批12萬瓶益生菌滴劑新品推出便售罄,在這背後也證實了兒童益生菌市場進入增長爆發期。
隨著科學研究不斷深入以及消費者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業界對於益生菌技術的應用更加科學與理性,整個產業進入穩步增長的新時期。
消費升級使人們更願意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包括購買營養價值更高的產品。而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消費者對與健康相關的產品支付意願在增強。
歐睿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產品市場規模約360億美元,中國約65億美元,預計2022年增至126億美元。而嬰童益生菌占據的份額將由2015年的34.8%上升到2019年的48.4%。
現如今,益生菌有助於身體健康的概念已深入人心。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益生菌產業的研究與技術應用進入「百家爭鳴」的好時代,而新型產品更是源源不斷嶄露頭角。
例如,國內的交大昂立、修正藥業、湯臣倍健等國內保健食品、藥品生產企業,娃哈哈、君樂寶等食品生產企業也紛紛推出了針對不同人群的益生菌產品。
來自澳大利亞、韓國的、美國等國家的一些益生菌品牌,也在中國母嬰市場得到了迅猛增長。與此同時,益生菌原料丹麥公司科漢森與杜邦公司這兩家公司更是壟斷了國內大部分益生菌原料市場。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的益生菌原料企業相對於國外還比較弱小,但隨著益生菌行業迅速發展,在塑造細分龍頭上仍有較大市值空間,未來還可能出現更多大體量的公司。
02
益生菌不是「萬靈藥」
益生菌對於健康的調節作用具有全球性共識,益生菌相關產品在全球範圍內的銷售與流通也一直保持較好勢頭,產品形式也因不同地區的消費習慣而變化。
隨著國內消費市場對益生菌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益生菌產業也迎來了井噴式發展,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但近年來,益生菌的概念逐漸有點「變味」了。經過別有用心的商家炒作,益生菌逐漸被神話成「萬靈藥」,似乎很多疾病和症狀都能靠吃益生菌來改善甚至治癒,這明顯是誤導。
同時,還有不少廠家過度誇大和盲目吹捧益生菌的功能。益生菌主要作用是膳食調理和亞健康的干預,一些不規範廠家甚至將益生菌的功能誇張到能包治百病,過分吹捧並不利於行業發展。
曾有多家媒體分別報道了小鼠和人在正常狀態和抗生素處理之後服用的益生菌的結果。在學界關注和媒體報道下,益生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實驗表明,相比於自然狀態及糞菌移植,服用益生菌延緩了使用抗生素後的腸道菌群恢復;而停用益生菌後,腸道菌群很快恢復至原先的狀態。上述研究的結果,與人們的普遍認知和保健品宣傳的觀點,明顯相悖。
業內人士表示,「益生菌產業就像一棵快速成長中的小樹,需要時間來成長,行業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基業長青。」而行業健康發展眾多企業要注意不要誇大、過度宣傳,引導行業向長久、可持續的發展。
另外,益生菌行業在標準法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尤其在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法規建設上,國家監管機構明確了益生菌保健食品的定位,積極推進註冊與備案雙軌制建設。
在此前公開徵求意見的《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申報與審評規定(徵求意見稿)》受到各方關注,新修訂徵求意見稿明確了益生菌定義,並將益生菌安全性與功效性審查聚焦於菌株,逐漸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