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在失意時寫的一首詩,處在低谷的人,都應該讀一遍

2020-05-08     煮酒君

原標題:蘇東坡在失意時寫的一首詩,處在低谷的人,都應該讀一遍

唐詩宋詞一直被視為是我國古代文學殿堂中極具代表性的瑰寶。相比於漢代的辭賦、元代的戲曲和明清的小說,唐宋時期的詩詞無疑擁有著更高的普及率和知名度。這一方面是因為它們擁有精鍊的篇幅,比較容易被人記住,但更重要的,還是因為當時許多著名的文人創作出了不少傳世名篇。

這些寓意深刻、朗朗上口的佳作幫助唐詩宋詞成為了人們記憶深處的一部分,也帶給人們許多珍貴的思考。

舉例來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闡述了看問題角度的不同帶來的不同感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則教育人們在書本學習之外還要重視實踐。除了直接講述道理外,文人們在詩詞創作時往往還會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些文字在抒發感情的同時,也時常寄託了創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北宋的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詩詞創作上都很有造詣,他曾經在人生低谷時就寫過一首著名的《東欄梨花》,此詩充滿了人生哲理,被譽為是一生至少要讀一遍。

蘇軾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的眉州眉山,家中世代都是博學多才的飽讀之士。受到家庭的影響,蘇軾從小就博覽群書,以才學聞名,他剛加冠不久便進京應試,且靠著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一舉震驚了當時領導文壇的主考官歐陽修。

然而,命運就像是刻意和蘇軾開玩笑般,儘管他的應試文章堪稱完美,卻被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弟子曾鞏所作,因此為避嫌而只給了第二名。

即使屈居第二,但在歐陽修的大肆誇讚下,蘇軾還是在京城享有盛名,人們都爭相拜讀其著作,對他讚不絕口。

還沒等蘇軾開始大展拳腳,他的母親突然病重去世。在重視孝道的古代,遇到母喪需要趕回老家丁憂,因此蘇軾只好回到眉山守喪,錯過了所謂的"事業上升期"。

期滿後,蘇軾回到京城,但很快被外派到鳳翔府,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一帶任職,這一去便是四年時間。

四年後,蘇軾積累了足夠的資歷和經驗,眼看被調回京城,就要獲得重用時,他的結髮妻子王弗於治平元年(1064)五月病逝。

王弗與蘇軾同時眉州人士,她知書達理、性格賢淑,不但在日常生活上對蘇軾悉心照料,還能夠在文學領域與他一同探討,夫妻二人感情很好。王弗的死對蘇軾造成了不小的衝擊,而僅僅一年後,他的父親蘇洵又不幸病逝。這下,在悲痛之餘,蘇軾再度被迫返鄉守孝。

連續遭遇的家庭變故讓蘇軾從一個同時受到父母、妻子關愛的年輕俊才變成了和弟弟相依為命的孤家寡人,這對他的消極影響無疑是非常大的。三年後,守孝完畢的蘇軾回到京城,但原來欣賞自己的歐陽修等人已經因為和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和而紛紛離京。對於王安石的新法,蘇軾也並不十分贊同,他於熙寧四年(1071)上書陳述其弊,卻在朝中遭到了排擠,悲憤之下,他主動請求離開京城外任。

此後數年,蘇軾輾轉杭州、密州、徐州,儘管政績不錯,但卻因為與變法派不睦始終難有升遷。在至親離世、四處碰壁的日子裡,蘇軾原本心中的夢想和熱情都被逐漸磨滅,儘管樂天的性格和各種愛好幫助他不至於沉溺於苦悶,但很多時候他還是會把自己的悲傷寄託於詩詞。

熙寧十年(1076)初春,剛來到徐州上任的蘇軾看著窗外盛開的梨花,感慨自己人生坎坷而春光易逝,便寫下了《東欄梨花》一詩。

詩中寫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相信光是讀罷這寥寥二十餘字,人們已經能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有些許感傷的初春景色了。蘇軾借梨花的盛開來象徵春的來臨,而春的到來也同時意味著舊時光的消逝,這是蘇軾對故去親人的思念和哀悼。

詩的最後,蘇軾寫自己惆悵站在東欄之下,望著樹枝上如雪的梨花,頓時悲從中來,發出了"人生看得幾清明"的疑問,為全詩更添一層悲涼。

之所以說後人要讀這首詩,是因為詩中包含了蘇軾對人生的一些寶貴感悟。面對人生的短暫、官場的混沌,蘇軾認為要學習東欄的平凡梨花,儘管沒有多麼起眼,卻能夠將繁鬧、喧囂的俗世看得十分透徹、清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T5bC3IBd4Bm1__Y_r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