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近代史上
第一條現代馬路在哪兒?
不用問,妥妥地就是長堤啊!
百多年前的長堤,
真光、先施、大新等
大型百貨公司先後在此「落腳」,
高檔酒店林立,車來車往,
衣香鬢影,富貴繁華,
可與上海外灘媲美。
這條現代馬路是誰最早提議修的呢?他便是洋務運動倡導人之一,權高位重的晚清名臣張之洞。
1884年,張之洞來到廣州,出任兩廣總督。他在廣州建鐵廠、搞航運、辦教育、練水軍,轟轟烈烈乾了一番事業。
不過,讓張總督頗受刺激的是,珠江沿岸的建築雜亂無章,街道也只有一兩米寬,多以麻石鋪地,珠江沿岸的居民還喜歡「與水爭地」,填河造屋,有錢人家動不動就把房子蓋到河中去,弄得水道日益狹窄,河岸上更是堆起厚厚一層垃圾。種種亂象,與附近整潔漂亮的沙面島形成鮮明對比,雄才大略的張總督實在忍不下去。
忍不下去,就籌劃修路唄。按照張之洞的構想,長堤馬路東起東涌,一路往西,越過沙面,西至橫沙,東西共長約6公里,全部以花崗岩築堤,石堤高3.3米,堤上築起馬路,寬達10米,足可行車;沿堤一側多種樹木,為路人提供蔭涼;馬路靠里一側蓋起騎樓,一溜過去全是商鋪,鱗次櫛比。如此一來,珠江沿岸的商貿活動,自然又是一番新天地了。
1889年7月,長堤大馬路開始動工,不巧的是,當年11月,張之洞就調任湖廣總督,離開廣州。這時,天字碼頭剛剛重修完畢,碼頭兩側的堤岸不過修了400多米。還好,張總督離任時,天字碼頭已修築完畢,1891年,希臘國王恰列維奇訪問廣州,就是從這裡上岸的,這也成為長堤「天子碼頭段」修成後的一大盛事。
之後幾年,兩廣總督如走馬燈一樣地換,長堤修築工程一擱就是好幾年。直到1903年4月,兩廣總督換成了「滿洲虎」岑春萱。岑春煊是清末重臣,勢力可與袁世凱抗衡,俗稱「南岑北袁」。他到一個地方當官,就在當地開新學、辦新政,懲戒貪腐,人們都管他叫「屠官」,英國人則送了他「滿洲虎」的外號,可見此人手段之鐵腕。
到了廣州後,岑春煊開始籌劃在張之洞所建長堤天字碼頭段的基礎上,展築江堤,並沿堤修築馬路,振興商業。
受岑春煊委託,承擔堤岸修築及馬路鋪設工程的是當時著名的民營企業,陳聯泰機器廠。但凡讀過中學歷史教科書的都知道,陳聯泰機器廠是廣東第一家現代工廠,可以算是廣州製造業的鼻祖,經濟實力自然沒的說。不過,就算有岑總督的鐵腕支持,長堤工程也是一拖再拖。 「拆遷難」是長堤施工最大的阻礙,產權糾紛鬧上公堂者屢見不鮮,工程為之時建時停;政府手頭緊,在資金支持上也不太給力,資金鍊時時面臨斷裂的風險,工期一拖再拖,等到長堤修成,清王朝也快走到盡頭了。
1910年,長堤馬路川龍口至西濠口段和黃沙段全線貫通,東由川龍口接連東門外東沙馬路, 西由西濠口直達黃沙通粵漢鐵路總站, 長約3.6公里,寬約16米,「車來車往,通行無阻」,一條3.6公里長的現代馬路,居然修了足足十年有餘,其中艱辛,也著實令人感慨。
長堤修築的過程雖然一波三折,甚為艱辛,但建成後商賈紛至沓來,所謂「長堤一修,黃金萬里」的說法,一點都不誇張。清代末年,這裡便已商鋪戲院環伺,成為最重要的商業娛樂區,到辛亥革命後,隨著真光、先施、大新等大型百貨公司先後在此「落腳」,長堤更是高樓林立,車來車往,衣香鬢影,富貴繁華,全城無出其右。長堤的商業傳奇就此拉開序幕。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王月華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賀風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OxPFWwBmyVoG_1Zo2F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