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視覺大牛朱松純擔任北大AI研究院院長,提出通過構建大任務平台走向通用AI

2020-09-25     AI科技大本營

原標題:AI視覺大牛朱松純擔任北大AI研究院院長,提出通過構建大任務平台走向通用AI

整理 | AI科技大本營編輯部

據北京大學新聞網9月24日報道,AI視覺頂級學者朱松純正式任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

朱松純表示,他與北大、清華的相關學者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近一段時間,他又又深入考察了解了北大、清華等高校的情況。

他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哲學層面的思考,文理醫工等學科應該進行充分的交叉融合,而北大在這些方面,有著非常好的土壤和學術環境,因此,堅定了自己在北大開展人工智慧研究的信心。

朱松純還強調,他將主動發揮好橋樑紐帶作用,推動北大、清華等各兄弟院校精誠合作,整合各自優勢資源,形成合力,共同來參與、支持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的建設。

據了解,北京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於2019年4月27日成立,作為學校直屬的獨立實體機構,是統籌全校相關資源建設世界一流智能學科、服務國家人工智慧重大戰略、培養智能學科一流人才的主要支撐平台。

研究院實行與國際化接軌的長聘和預聘教研人員(tenure track)以及專職科研人員(research track)聘任體系,面向全球選聘人工智慧數理基礎、認知神經基礎、類腦智能晶片、智能基礎軟體、視聽感知、自然語言處理、人工智慧倫理、智能醫學、計算社會學及其他跨學科交叉等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學者。

成立一年多的時間裡,北京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也在四處引進AI頂級學者加入。2020年8月,前微軟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就被受聘為北京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9月中旬,曾有媒體報道,朱松純擬加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任教研系列教授,但目前,尚未得知其是否同時也在清華大學擔任教職。

公開資料顯示,朱松純於1991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學位,後進入美國哈佛大學,1994年獲碩士學位,1996年,朱松純加入布朗大學應用數學專業,擔任博士後,一年後入職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學院,任講師。

1998年至2002年,朱松純以助理教授身份進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計算機學院。2002年,朱松純加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任統計系與計算機系副教授,2006年升為教授,任UCLA計算機視覺、認知、學習與自主機器人中心主任。

朱松純於 1996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師從國際數學大師大衛·曼福德教授 [David Mumford,菲爾茲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國際數學家協會前主席,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300餘篇 , 三次問鼎計算機視覺領域國際最高獎項——馬爾獎。

朱松純在1990年代率先將機率統計建模與隨機計算方法引入計算機視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圖像與視頻的結構化解譯的框架、數理模型和統計算法,發展了廣義模式理論 General Pattern Theory。在認知科學領域,如視覺常識推理、場景理解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

自2010年以來,朱松純兩次擔任美國視覺、認知科學、AI領域跨學科合作項目MURI負責人。

他還於2008年獲得國際模式識別協會的Aggarwal獎,2013年獲第14屆國際計算機視覺國際會議赫爾姆霍茨獎(Helmholtz Test-of-Time Award),2017年獲國際認知科學學會計算建模獎。

在 去年的北京智源大會 上,朱松純曾提出從大數據到大任務來構建通用AI的思路。

在他看來, 「大數據」對「大任務」兩種範式之爭,99%的人都是押注大數據,但是他在10年前就押注大任務,同時,他認為任務是智能的中心,通過構建一個大任務平台,才能更好地研究通用人工智慧。

,極力反對百度、谷歌宣稱在某些任務上超過人類的做法。

「因為那只是定義了一個任務,如果重新定義新的任務,人工智慧可能就不奏效了。這就是核心的分水嶺,即能做多大的任務、多少任務,是否能自己定義任務。」

參考連結

http://www.ai.pku.edu.cn/info/1086/1524.ht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BSaxnQBd8y1i3sJeGeI.html











CSDN湘苗培優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