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童變成惡魔殺人犯,我們能從其他國家的案例中學到什麼?

2019-10-27   留學全知道

中國有句古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被視為「惡童」的未成年殺人犯,他們是天生的極惡之人嗎?

文章授權轉載自:精英說(ID:elitestalk)

昨日,一則「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的惡性案件遭到警方通報。由於涉事孩子未滿14歲(離14歲差2個月),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目前警方對該男孩已收容教養。

無獨有偶,惡劣的未成年犯罪,並不是第一次見諸於媒體報道:

2018年10月,廣西一名未滿13歲少女肢解同窗,手段殘忍


2018年4月2日,陝西某法院審理了一起特殊的殺人案。14歲女孩在被窩玩手機時被弟弟發現,因害怕弟弟向父母告狀,竟然殘忍殺害了11歲的弟弟。在完成了拿著菜刀追砍弟弟、將弟弟從橋上扔下河、確認死亡後地掩埋屍體等可怕行徑後,這位女孩居然泰然自若,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


2004年7月,黑龍江省通河縣13歲的男孩趙某強姦了同村14歲女孩。在受害者家長報警後,警方認為施害者未達到14周歲,立即將其釋放。次年,法庭對受害者家長提起的民事訴訟作出判決:被告人向受害者賠償9021元,由其法定監護人履行。


......

圖片來源:

新浪新聞中心

根據法律對中國刑事責任年齡的設置: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承擔刑事責任。但近年來頻繁被報道出的各類惡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及校園霸凌事件,讓人不免開始對刑事責任年齡設置的合理性產生了懷疑。

支持者認為,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法律對未成年人設有特別的照顧。但當原本出於對未成年人保護而設立的法規,如果變為犯罪後的擋箭牌,這種立法上的「寬容」,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包庇了這些犯罪行為?甚至在無形中造成了某種暗示:兒童犯罪並沒有什麼關係,不用受到處罰。

與此同時,人們應當意識到,對未成年犯罪的處理,是全球範圍內各個國家都正在遭遇的難題,在社會熱烈討論是否要降低量刑年齡之時,家庭關懷的缺位同樣值得關注

01. 當孩子變成惡魔,會有多可怕?

1993年2月12日,英國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

Jon Venables和Robert Thompson,這兩位英國現代史上年紀最小的殺人犯,在他們10歲時,從一家商店將一名2歲的男童帶到偏僻的火車站,殘忍地虐待並殺害了他。

媒體對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的報道

那天,兩人從學校逃課後,在一家購物中心裡遊蕩。他們搞破壞、踩髒椅子,順便偷了點糖果、電池、一隻塑料玩偶和一小罐藍色的顏料。

一路上他們看見不少小孩,當惡作劇的把戲無法滿足二人,他們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誘拐一個孩子。

就這樣,只有2歲的詹姆斯·布格爾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受害者詹姆斯·巴傑爾

商場的監控錄像顯示,下午3:42,兩人趁著孩子媽媽購物的間隙,吸引小詹姆斯的注意,並將他帶出了購物中心。

這個場景看上去就像兩個大哥哥在照顧著弟弟,周圍和他們擦肩而過的行人,也完全沒有發現異常,但這就成為了小詹姆斯留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影像。

Jon Venables和Robert Thompson帶著小詹姆斯走出兩公里遠,一路上又打又踢;之後,他們找了一個更偏僻的地方,開始了更令人髮指的折磨:

他們把偷來的顏料潑進小詹姆斯的眼睛裡,拽掉他的鞋子和褲子;把電池塞進他的嘴裡,不斷朝他扔石頭;最終,他們拿著一條撿來的鐵條砸碎了他的顱骨。

這場虐待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直到小詹姆斯被折磨致死,然而這遠遠沒有結束。

詹姆斯的父母

在確認小詹姆斯已經死亡後,這兩個惡童冷靜地商量著要怎麼擺脫嫌疑,最後,他們把小詹姆斯的屍體放在鐵軌上,用石板蓋在他流血不止的頭上,希望火車碾過,以製造事故假象。

一輛火車駛來,小詹姆斯的身體被軋成了兩半……

兩天後,屍體才被人發現。

後來經法醫鑑定,小詹姆斯的身上共有42處傷痕,大部分集中在頭部,並伴有多處骨折和刺傷的痕跡,生殖器也有被性侵的跡象。

這兩個人就此成為英國年紀最小的殺人犯,全國都對其進行了聲討,要求法院公開其信息,並且要重判。

最後,法院不堪輿論壓力,將刑期改為15年。

在這起謀殺案發生之後的數年,英國各地陸續提出要提高刑事責任年齡標準的聲音,但最終都因這起發生在 25 年前的案件,不了了之。

這起恐怖的世紀大案已過去太久,但留給我們的思索卻是無限的,人們在震撼和憤怒的同時也更加困惑:

到底是什麼,讓兩個不滿11歲、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美國犯罪學家 羅伯特·K·雷斯勒,是一名FBI犯罪研究員,他在深入研究美國12名窮凶極惡的連環殺人犯後發現,這些兇殘的殺手無一例外在童年經歷過父母離異、親人去世、家暴,甚至強姦和虐待。

而後羅伯特提出他的結論:幾乎所有兇惡的殺人犯,都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而其童年的悲慘程度,與罪犯犯案的兇殘程度存在正相關。

當我們將羅伯特的結論與幼童罪犯的成長經歷對照,就會發現——兩者實現了完美的印證。

兩個孩子中,年紀稍大的Jon Venables出生於一個有精神病史的工人家庭,哥哥和妹妹都有智力缺陷,父母多次離婚而後復合,這讓他從小便成為街坊孩子們的嘲笑對象。

在家中,Jon因為家庭破裂而遭遇冷落,不僅如此,他的父親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經常租借暴力血腥影片回家觀看,而Jon也經常與父親一起觀看。

Jon Venables

另一位Robert Thompson,只比Jon晚10天出生,他的家庭則更加不堪。

Robert從小就是全家的沙包,時不時就要被暴揍一頓,他的爸爸經常毆打媽媽,後來更是拋棄妻兒一走了之;媽媽酗酒,對孩子們完全不管不顧;五個哥哥也一個比一個狂躁暴力。

於是,兩個原本在生活中受盡欺凌的孩子,相識後便結成了「聯盟」,大孩子鬥不過,他們便轉而欺負更加弱小的孩子,從中尋找報復性的樂趣。

Robert Thompson

02. 震驚日本社會的「惡童」事件

就在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發生後的四年,遠在亞洲的日本神戶發生了另一起又是未成年人作案的兒童兇殺案。

1997年,當地警方接連發現幾起連續的兒童兇殺事件,手段極其兇殘。其中一個男童被殺害後,頭部被切斷,頭顱的嘴裡夾著署名為「酒鬼薔薇聖斗」的犯罪行為聲明書,放置在一所小學門口,兇手甚至把威脅信寄到警察局,自稱「校園殺手」。

信上寫道:「各位愚鈍的警察諸君,試著來阻止我吧,關於殺人我感到非常愉快,好想看到人的死亡,用死亡來制裁骯髒的蔬菜吧,用流血來制裁我經年累月的怨恨吧。」

最後誰都想不到的是,罪犯居然是一名只有13歲的小孩,連警察也一度將嫌疑人鎖定在20-40歲的人群之中。

那個被稱為「少年A"的13歲犯人,先把同學約到郊外後用鐵錘殺死,然後分解屍體,模仿宗教儀式布置現場,然後從容地回到家中;當警察向他質問犯罪動機時,少年A冷冷答道:

當我殺人或導致他人身體遭傷害時,我覺得自己會從持續的憎恨中獲得自由。我能夠從中得到和平。減輕我的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其他人的痛苦。

媒體對事件的報道,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也被稱為著名的「酒鬼薔薇聖斗事件」

後來,少年A在少管所中出版的自傳《絕歌》里,揭露了自己與家人感情疏離的事實。

他從小由奶奶撫養長大,在奶奶過世後,少年A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並開始有了幻覺,覺得自己慢慢成為一個「身體透明的幽靈「:

「學習和運動都不行,也不能和人好好溝通,走進教室也不會看他一眼的那個人。在走廊碰見也不會回頭看他一眼的那個人。沒有人叫他的名字。沒人會在意他在不在。這就是我。」 ——少年A

少年A父母出版的書:詳細記述案發經過、自我剖析犯案前的性衝動和精神狀況,也因為自我辯護和消費受害人的嫌疑受到日本輿論的猛烈批評

後來在日本警察的調查中,檢方一致認為少年A擁有「反社會人格」,並患有「同一性障礙」,無法將性慾與攻擊欲分開;

同時自我價值感低下,缺乏共情能力,並且長期持有虛無主義的人生觀,這些因素綜合導致了少年A走向極端犯罪。

此外,1989年發生的綾瀨水泥殺人案,其涉案人員也均為未成年人,四名罪犯參與綁架、虐待、性侵17歲的日本女高中生吉田順子長達三個月,並最終殺害了受害者。

值得注意的是,案件中的四位兇手均成長在父母關係不好、家庭破裂的環境里,高中便輟學,整日遊手好閒。

因為種種可怖事件的發生,對日本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它們被列為日本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從而被反覆研究。

繼下調刑事責任年齡之後,日本國會還在2017年大幅上調了少年犯的刑責上限。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法國、英國、墨西哥等國家也紛紛採取立法措施,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作出適當調整。一場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改革,風起雲湧。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round the world

全球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地圖 圖片來源:SBS News

根據英國法律,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下限為10歲

法國刑法改革委員會經過調研後認為,12歲這個年齡是「最合適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

在美國,隨著青少年犯罪比例的不斷上升,當地許多州通過各種方式,使得這些以往會被免除刑事責任的青少年能夠被法律程序所處理。

例如:科羅拉多等州將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規定為12歲,堪薩斯等兩個州劃定為10歲,還有更多的州不設置最低刑事責任年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持續抬頭,我們更希望能夠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規定,更好地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別再讓「未成年」變成罪惡的擋箭牌。

中國有句古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即便是被視為「惡童」的未成年殺人犯,他們也並非天生就是極惡之人。

當孩童在年紀尚小時,他們並不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更缺乏對他人遭遇的「共情」能力。而此時,父母的教育和關懷,就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面對生下來純潔如白紙的孩童,父母需要承擔起責任,以正確的引導減少製造「惡童」的土壤,引導孩子向「善」的方向成長。

當發現孩子的某些錯誤行為時,及時加以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就可以早早地糾正孩子的錯誤意識,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親情,是面對一切的根基;愛與關懷,則是成長中最重要的養分。

-end-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查看留學全知道更多【專欄文章】

後台回復關鍵字:

留學乾貨、留學故事、

探校實錄、留學資訊

專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