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市場冷淡,依然是《堅如磐石》領跑,連續拿了20天的日冠。
雖然國慶檔已經結束多日,但《堅如磐石》的衝勁還是很足,平台預測總票房在15億左右。
在其他各片表現都不是很理想的情況下,《堅如磐石》能夠保持這個勢頭,可謂是相當難得。
從評價看,《堅如磐石》6.3的評分並不亮眼,很難通過口碑發酵走長線。
從演員看,雖然演技都毋庸置疑,但本身並不能單扛票房,號召力有限。
不靠口碑,不靠演員,那麼穩定本片票房的「定海神針」究竟是什麼?
《堅如磐石》的定海神針,就是張藝謀。
身為第五代導演的領頭羊之一,老謀子是影壇當之無愧的常青樹。
從1988年的《紅高粱》算起,30多年的時間,他拍了近30部電影。
憑藉一部部經典作品,張藝謀成了享譽世界的「國師」,聲譽鵲起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爭議。
特別在《金陵十三釵》之後,張藝謀的事業在爭議聲中開始直線下跌。
投資超過8億的《長城》,國內票房只有11億多,賠了將近5億,也讓張藝謀徹底與好萊塢無緣。
以三國故事為原型的《影》,在2018國慶檔只拿下不到4億票房,比開心麻花的《李茶的姑媽》還要低。
《一秒鐘》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也不過只有1.3億。
看著張藝謀日益縮水的票房,有人悲哀地感慨。
張藝謀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的電影市場沒有他的位置了。
但僅僅過了一年,這種情況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是《懸崖之上》在2021五一檔拿下12億票房,刷新諜戰片的最好成績。
小成本的《狙擊手》面對《水門橋》《奇蹟笨小孩》等強片的圍剿,在2022春節檔收穫6.08億票房。
今年春節檔的《滿江紅》更是把張藝謀電影的票房一下子抬到45億,「年度票房第一」幾乎是板上釘釘。
問題來了,原本被市場拋棄的張藝謀,怎麼突然就成了「票房暴發戶」?
原因有兩個。
一是老謀子開始放下身段,講大家都看得懂的故事。
幾年前,我們還很難把張藝謀和「接地氣」這個詞聯繫起來。
在一些人眼裡,拍藝術片出身的張藝謀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他的電影代表了中國電影的國際藝術水平。
也有人說張藝謀不過是個牟利的商人,只會拍那些迎合市場水準低劣的大片。
無論是作為藝術家還是商人,張藝謀在人們心裡都是「端著架子」的。
包括他的電影,雖然大片的時代早已遠去,卻還是在玩大場面炫技的老路線。
比如《長城》中的饕餮攻城和長城攻防戰,《影》的水墨風格與沛傘陣法,都是張藝謀以往最擅長製造的奇觀。
但對於已經看慣各種大場面的觀眾來說,這些操作的吸引力實在有限。
在這種局面下,張藝謀必須跳出舒適圈,改變一貫路線。
就像他在採訪時說的:必須要放下藝術家的身段,飛入尋常百姓家,走近觀眾跟他們互動。
雖然是文藝片起家,但張藝謀對商業片並不排斥。
當年拍完《紅高粱》後,張藝謀緊接著就去拍了劫機題材的《代號美洲豹》,請來鞏俐、葛優、王學圻等一眾明星,妥妥的商業化製作。
但他發現大眾不太吃自己這一套,於是又轉迴文藝片繼續收割各大獎項。
再來是2002年的《英雄》,張藝謀以古裝大片開啟內地電影的商業化時代,從那之後的十年他一直在拍各種各樣的大片。
到後來張藝謀和合作多年的張偉平鬧掰,再加上《長城》的慘敗,也讓他開始琢磨。
自己一直在向市場潮流靠攏,為什麼卻越走越不受觀眾待見?
直到《懸崖之上》的成功,讓他忽然悟出了一個道理:他最應該在乎的不是市場,而是觀眾的需求和感受。
相比於花里胡哨的大場面,現在的觀眾更在乎電影有沒有一個吸引人的好故事。
像《堅如磐石》,一開場就通過公交車劫持案把觀眾瞬間帶入精心籌劃的陰謀中。
原本要繳械投降的劫匪,手中的炸彈突然爆炸,瞬間灰飛煙滅。
為了自保選擇和警方合作的黑社會成員,某天晚上突然失蹤,第二天便成了血肉模糊的屍體。
黑吃黑,無間道,每一步都有可能是請君入甕的圈套。
更別提火鍋撈手機、拿扳手敲碎人頭、牆內藏屍等情節,尺度之大在國產電影中甚是罕見。
包括《滿江紅》,其實原本打算正兒八經的拍,但張藝謀放棄了嚴肅和深度,選擇用喜劇和懸疑進行包裝。
演員方面張藝謀選擇了國民度極高的沈騰,喜劇效果直接拉滿,這樣一部電影放在春節檔想不火都難。
「吸引觀眾才能生存,否則都是泡沫。」
如今張藝謀已經完成拍攝的新片《第二十條》,據說又是一部大尺度現實主義電影。
不僅在內容上是大眾最關注的民生問題,表現手法也很通俗,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從形式大於一切,到現在接地氣的親民路線,張藝謀放棄高大上的「國師」風格,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畢竟在當今的電影市場,內容為王才是贏得觀眾的王道。
二是更新自己的「資料庫」,和年輕人打成一片。
在很多人眼裡,七十多歲早已是和現代社會脫節的年齡。
但張藝謀是個例外。
如今老謀子每天一直堅持上網,看各種短視頻,了解現在年輕人的文化追求和生活狀態。
張藝謀看的很透徹,處於現在這個時代,不抓住年輕人,就等於失去了立足的資格。
怎麼才能讓年輕觀眾買帳,保證電影能讓他們喜歡?
在張藝謀看來,首先故事密度一定要高,節奏一定要快。
所以近兩年,張藝謀的電影信息量都安排的很「密集」。
像是《堅如磐石》雖然遭遇大幅度的刪減,但仍然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布置。
比如黎志田在酒店客房安裝監控,因此手裡掌握了不少人的陰暗秘密。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近兩年頻頻爆出的「酒店針孔攝像機」事件,不少觀眾看完後還患上了「偷拍恐懼症」。
還有楊曉薇留給蘇見明的那句「小波知道」,同樣是留給擁有「天線寶寶記憶」的年輕群體的彩蛋。
《狙擊手》同樣開場即王炸,簡單交代背景後就迅速進入中美狙擊手的生死對狙。
班長的望遠鏡、廢棄的針筒,胖墩唱的川江號子,種種細節的安排緊鑼密鼓,直到最後點名喊道的一幕直接淚崩。
張藝謀完全不擔心自己的電影節奏太快信息太多,畢竟生於影像時代的年輕人,悟性不低。
此外,張藝謀在電影里融入不少年輕人喜歡的流行元素。
比如《滿江紅》,其實就是以古宅密室為情景的沉浸式劇本殺。
步步反轉,猜凶追兇,到最後主打情感沉浸,家國情懷拉滿,完全就是一出懸疑+情感的高級劇本殺。
《堅如磐石》里,張藝謀在畫面上玩起了很有未來感的賽博朋克。
都市的霓虹燈流光溢彩,藍紫色的冷光生成著迷幻、頹喪又冷峻的空間,也隱藏著人心莫測的暗流涌動。
不得不說老謀子的精力確非一般人能比,這個年紀仍想做一些沒做過的事,玩一把「老年人的叛逆」。
比如張藝謀接下來要拍網劇《英雄聯盟》,起因是他兒子和周圍很多年輕人都在玩這個遊戲。
這讓張藝謀也產生了興趣:這個遊戲有什麼魅力,能吸引國內2億多人玩?
經過大量的調研後,張藝謀很快確定了這部劇的基本風格。
一是要帥、酷、颯,二是要節奏快。
當老一代導演與Z世代的年輕人直接碰撞,不得不說還是挺讓人期待。
在今年的大學生電影節,張藝謀獲得最受大學生歡迎年度導演,可見這兩年他的「年輕化」轉型是正確的選擇。
經過這幾年的錘鍊,張藝謀自己早已成了一塊「金字招牌」,他的名字就是票房保證。
在曲高和寡,和大眾共鳴之間,張藝謀選擇了後者。
但這並非向市場低頭屈服,而是因為他喜歡冒險。
在人生最後的歲月,做一些不一樣的嘗試,在張藝謀看來才是真正想做的事。
也正是這種敢冒險的精神,讓觀眾願意相信張藝謀。
希望未來能看到國師繼續發力,繼續帶來更多「年輕態」的影視作品!(撰文:皮皮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