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作者舒生
終於去看了《奧本海默》。還有5分鐘上映,售票員告訴我在1號廳,我跑過去,以為坐滿了觀眾,結果一個人影也沒有,銀幕也沒打開。影院內一片鬼魅般的昏暗。我懷疑是走錯了片場,出門看門牌,又確實是。跑去問前台,她解釋說到時自然會放。我重回一號廳,只見院裡陰森森的,下意識環顧了四周多次才坐下。
剛打開銀幕,隨後進來一位年輕人。這樣,我倆就算包場了。
完全沒料到觀影人這麼少。是票價高了?可才29元,平時四五十也不乏觀眾。是下午沒時間看?也不至於吧,有閒的人也不少。是影片質量太差?國外大導演拍的,再爛也比國內那些「爽片」好很多吧。是國內缺乏宣傳?或許有這個因素,但預熱幾個月前就在進行呢。是因為大家都看了?上映這麼久,身邊都沒幾個人提起,顯然也不是。
難道是美國出品,國人因為骨子裡抵制西方價值而拒絕觀看?這顯然說不過去,畢竟是國家允許引進來的。網上有影迷抱怨,拍一個愛亂搞女人的科學家來宣揚,這有什麼了不起?我們自己的原子彈之父,比他高尚太多。這樣的影迷往往義正言辭,他們最擔心的是西方文化的滲透,以致於不管人家實際上要表達的是啥,他都一股腦兒反對。
但《奧本海默》並非是要去迎合美國的愛國主義,導演要宣揚的也不是那些激動人心的主流價值觀。
《奧本海默》是要將影迷引向人性深處,這就不難理解其何以在國內遇冷。影片在國內上映的並不是完整版,但即使有部分刪減,時長也近三小時。對國內部分影迷來說,問題倒不在於長,而在於情節不對胃口的冗長,一看就容易昏昏欲睡,正如看慣了充滿感官刺激的言情小說的讀者,拿起《紅樓夢》來總不免覺得興味索然。加上科學家的事跡離勞苦大眾較遠,大部分人自是不了解,也不感興趣。這部作品,也像許多經典作品一樣,對愛好冷峻思考的影迷倒是一大福音。
相比諾蘭過去的作品,《奧本海默》沒有那麼燒腦,雖有多條故事線,但不算複雜。如果說諾蘭在《敦刻爾克》里的配樂是偏含蓄冷酷,《奧本海默》的配樂則簡直是耀眼刺耳,也因此,《奧本海默》在傳情達意方面在諾蘭的眾多作品中顯得非常直白(直白到連我這種影迷小白也感覺看懂了)。
影片緊緊圍繞「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造原子彈前後展開,牽涉到那個時代的眾多物理學家,融入了科學家大量的私人生活。他們都深陷入政治旋渦當中,支持西班牙內戰、美蘇對抗、麥卡錫主義對美共的打壓、加入工會、政客的別有用心、間諜的撲朔迷離,以及人性的弱點,讓我們透過程式化、標籤化的宣傳,看到一段錯綜複雜的歷史。複雜性,不僅在於利益角逐的複雜性,也不僅在於歷史的幽暗難明,更在於人性的微妙叵測。
《奧本海默》劇照
這部影片不夠大眾的原因,我想根本在於它是文藝片。理解奧本海默,需要一定的現代物理學知識,尤其是量子力學,而量子力學,直到今天也沒幾個人懂。像愛因斯坦、哥德爾、費曼、波珥、海森堡這些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我們對其人也只是略有了解,至於其學說,怕只有學究才會有了解。看懂影片,還需要對那個時代的人文精神有所了解。
先是一戰,後來是二戰,再後是美蘇對抗,時代將追求真知灼見的科學家們從學校象牙塔捲入時代洪流之中。奧本海默出場即有點精神問題,後來去了歐洲,又回到美國。期間我們可以感覺到他精神上的苦悶。為此,他認真研讀了T·S·艾略特的現代詩《荒原》,還有佛洛依德、榮格等當時知識界炙手可熱的精神分析學說,還有梵文研究,語言學習,這些內容都與他尋求精神寄託有關,也與時代背景有關。
那時知識分子的頭頂總是陰雲密布,一代人沉浸在幻滅感之中,西方的沒落引起廣泛共鳴,現代文明許諾的美好非但沒有出現,還帶來前所未有的人為災難。奧本海默處身這樣一個時代也染上了一種悲劇性的精神。
《奧本海默》劇照
整個影片透露出一種普羅米修斯式的悲情色彩,穿插的黑白畫面給人一種歷史的久遠厚重感,仿佛也暗示著個體在時代面前的渺小與無奈,或許這正是導演通過奧本海默這個功成名就同時又深陷政治泥潭的科學家所要傳達的的思想。
奧本海默才華橫溢,也精於管理。他愛國,也憐憫勞苦大眾。他想拯救蒼生。可一旦涉足政治,事情就變得複雜起來。而政治的複雜性,實際上來自於人性的複雜性。
美蘇軍備競賽源自人性的猜疑、缺乏安全感,間諜不僅存在於政治博弈中,更存在於人性的幽暗之中。我們深陷其中,很難說誰對誰錯。事情的發生,無論好壞,都有它的可辯性,即使是純粹的科學家也不例外。
最後那個被揭露而身敗名裂的政客史特勞斯,他最後對奧本海默的反擊簡直是對知識分子的一種致命攻擊:科學家們志在當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他們通過製造一種威力無比的武器來彰顯自身的英雄主義。科學家左思右想,殫精竭慮,在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他們痛苦地說服自己必須去創造,爾後又惶恐地擔心它被濫用。這種左右為難、痛苦難當的狀態,恰恰符合悲劇英雄的命運。奧本海默骨子裡正是要當這樣的英雄。史特勞斯是一名平庸的官員,他精於世故,他因自身的平庸而排斥、貶低這樣的英雄。他的底層邏輯是,我們都是平庸之輩,憑什麼你是英雄;你要裝英雄,那就要付出代價。就此而言,他確實戳中了科學家的一大痛處。
奧本海默直到最後都認為原子彈可能毀滅世界,他為此自責,仿佛這全是他的過錯。但實際上,他不必這樣背鍋,也沒資格一個人背。過於攬責乃是自負的表現。科學不過是人類的一種工具(雖然它是最強大的工具,但畢竟是工具),最後決定放原子彈的不是科學家,而是政客——權力的擁有者。總統杜魯門在接見奧本海默時提醒了他,人們只記得是誰決定扔的,沒幾個人記得是誰發明的。導演是在暗示,比科學更可怕的力量是權力,特別是政治精英手中的權力。我們真正要警惕的是權力的濫用。
影片中,奧本海默顯然看到了權力濫用造成的災難後果,因此他後來反對造氫彈,反對大搞軍備競賽。一開始他是支持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的,他像很多普通人一樣聽信政客的理由,以為這是為了減少傷亡,為了和平之故。但他逐漸明白,其實當時已經勝利在望,根本沒必要投放原子彈。以奧本海默的聰明才智,他不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被政客利用了,但他並沒有為自己應承擔的歷史責任開脫。
他知道無論怎樣,一旦原子彈被造出來,他就要承擔一定的歷史責任。他對這種武器的威力了解越深,自責便越發強烈。這是良知的呼喚,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直面的最高審判官。奧本海默的問題在於,他從一開始就對這樣一種武器的負作用心存疑慮,卻又因為內在和外在的種種原因而違背了自己的初衷。影片中頻頻出現的主觀鏡頭揭示了他內心的矛盾與隱憂,我以為是這部影片最動人的地方。
最後說說觀影后的一個思考。影片中多次提及「理論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原子彈的威力,卻最終表明,理論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一切遠見卓識,猶如科學裡的先知,一開始或許微不足道,或許只有幾個人看到了它的驚人價值,但它若是真理,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量子力學就是證明。就此而言,理論的力量是無限的。科學作為理論的集中大成者,已經為人類創造了不可估量的價值,但是現在,我們不僅要考慮用它造福於人,也要提防它的負作用,尤其是像人工智慧、大數據、基因工程等前沿科學,我們創造了它們,享受著它們帶給我們的舒適、便利,但也說不好毀滅的力量就在其中。科學發展,猶如不斷打開的潘多拉的盒子,是福是禍,仍需拭目以待。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