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民:為什麼收藏古籍的群體較少有國寶幫?

2024-10-05     古籍

在古玩收藏這片神秘而充滿誘惑的領域中,有一個特殊群體如幽靈般徘徊,他們便是「國寶幫」。這個群體以其獨特而又令人費解的理念與行為,成為古玩市場中一道奇異卻又暗藏重重危機的獨特「風景」。

「國寶幫」的收藏理念執著得近乎偏執,自信得幾近盲目。他們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積累,卻囤積了大量的贗品。仿佛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漩渦,在古玩的世界裡迷失了方向。他們的行為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每一種行為都像是一場充滿風險的冒險,而這場冒險的結局,往往是令人嘆息的悲劇。

其中逛地攤便是「國寶幫」常見行為之一。不少人天真地幻想能夠在地攤上「撿漏」,覓得真正的「國寶」。然而,實際情況是,地攤上的貨物早已被精明的商家反覆篩選了無數次,所剩之物大多是殘破的日用品以及贗品。例如有一位老先生,從書本中習得一些古玉真假的辨別知識後,便每逢周六周日都雷打不動地前往地攤尋覓寶物。一旦看到與博物館藏品相似的物品,便毫不猶豫地花費幾千甚至上萬元將其買下。一年下來,他竟能在地攤上買到數十件所謂的「國寶級精品」。可一旦地攤上出現相同的物品時,他卻固執地不肯相信自己所買的是贗品。

信游商同樣是「國寶幫」容易掉入的陷阱。在古玩市場中,常常會有主動搭訕的游商。這些游商兜售的普遍是高仿品,由於鑑定難度較大,所以他們允許買家先鑑定再付款。一旦第一次交易成功,買家便容易放鬆警惕。倘若此時還得到其他玩家的認可,那麼就會陷入更大的騙局之中,進而不斷投入巨資進行購買。在90年代後期,有一位民營企業家,因沉迷於收藏,前後投資6000萬元購買了幾百件所謂的古玉。最後卻發現地攤上有一模一樣的物品只賣幾百元,這時他才恍然大悟自己上了當。

編故事則是常見的欺騙手段。賣家為了證明假貨是真的,常常會編造各種故事。而真正的古玩行家在收購古玩時,只注重驗證器物的真偽、品相以及年代,絕不會聽信任何故事。比如有一位藏友的元青花瓷器,經過多位退休專家以及科技檢測機構鑑定都被認定為國寶級藏品,然而卻被國內外知名拍賣企業拒收,最後被實戰型專家鑑定為贗品。

「國寶幫」大致由三類人群組成。第一類是初入收藏界便被騙的「菜鳥」。他們對收藏只是一知半解,容易聽信他人之言,將贗品當作國寶高價買下。實際上他們是受害者,但卻為了面子而堅持自己的「國寶」是真的。第二類是沉浸在自己邏輯中的「傻根」。他們有一定的文物基礎,但因入行後所見多為贗品,從而限制了自己的眼界格局。攢了一屋子「國寶」卻渾然不知,對自己藏品的估值遠遠高於市場判斷。第三類是設套斂財的收割「獵手」。他們並不關注收藏本身,而是伺機尋找容易被坑騙的收藏者。

最近看了一個短視頻,講的是國寶幫們的崩潰時刻,很有意思,推薦大家都看看,但是其中有一個點可能是大多數觀看者沒有注意到的,就是這些情緒崩潰的國寶幫里,沒有一個是收藏古籍善本的。按理說,古籍善本價格不高,真偽容易辨別,造假困難,應該是收藏者的首選啊,那 為什麼收藏古籍的群體較少有國寶幫呢?

我想這是因為古籍收藏群體通常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學術背景,他們對歷史、文化、文獻學等領域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這些人在收藏古籍時,更注重古籍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於藏品的選擇有著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眼光。他們會通過對古籍內容的研究、版本的比較等方式來判斷其價值,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謂的 「國寶」 級藏品。

而「國寶幫」 成員大多缺乏基本的專業常識和系統的理論學習,他們的收藏理念往往是不切實際的,過於追求藏品的經濟價值和所謂的 「珍稀程度」,而忽略了文物本身的歷史文化內涵。這種浮躁的心態和淺薄的文化素養與古籍收藏群體的專業精神和學術追求背道而馳,因此 「國寶幫」 很難融入古籍收藏領域。

古籍收藏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研究和傳承文化遺產,收藏者希望通過收藏古籍來保存歷史文獻、傳承文化精神。他們對於古籍的價值判斷更多地基於其對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而不是單純的經濟價值。因此,古籍收藏者更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收集、整理和研究古籍,而不是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 「國寶」 級藏品。「國寶幫」 的收藏目的往往不是出於對文物的熱愛和文化的傳承,而是為了追求名利和經濟利益。他們通過宣揚自己擁有 「國寶」 級藏品來吸引關注、提高自己的社會和經濟地位,並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將所謂的 「藏品」 變現。這種功利性的收藏目的與古籍收藏的價值取向完全不同,所以 「國寶幫」 在古籍收藏領域很難找到立足之地。

「國寶幫」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收藏路徑不正確是重要因素之一。「國寶幫」成員大多缺乏專業常識,不具備業界的規制,盲目地相信能夠在地攤或古玩店撿到「國寶重器」。部分專家撰寫的古玩書籍闡述模式存在問題,簡單地列出幾個特徵就做出「排他性」定論,很容易誤導讀者。一些人因為愛好在古玩市場淘貨,由於水平不夠常常打眼。此時若有「同道中人」說他們收藏的是真品,便會在情感上認同對方為知己,相互吹捧。久而久之,對自己藏品是真品的信心越來越強,從而形成了一種不以科學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的情感聯盟。此外,利益鏈條的驅動也使得「國寶幫」不斷壯大。這就如同一場贗品的擊鼓傳花遊戲,最早打眼的人給剛入行的新人洗腦,當新人對歪曲的收藏理論深信不疑時,「國寶」的故事便一級一級地流傳下去。有的「國寶幫」還通過徵集、媒體宣傳、專家站台等方式試圖洗白藏品,甚至將藏品和博物館換成土地資源。

「國寶幫」的存在對國家經濟文化發展危害極大。把贗品當作國寶,會使人逐漸喪失對文化藝術的審美能力和判斷力,經濟財產也會蒙受巨大損失。他們的行為不僅影響個人,還會擾亂古玩市場的秩序,讓真正的收藏者難以辨別真偽,阻礙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對於遠離「國寶幫」,收藏家自身要保持理智的收藏心態,切不可鬼迷心竅、草率衝動和自欺欺人。要持續積累可靠經驗,提高鑑賞能力,養成反思的習慣,不斷否定和確立,直至接近真實。從社會層面來講,對於那些因想參與文化、想發財而誤入歧途的「國寶幫」成員可以適度寬容,但對於「說謊的國寶幫」必須堅決批判。專家應認真闡述每一時期古玩的主要特徵,大量出版真實信息,為收藏者提供正確的入門途徑。當前,鑑定方式仍以傳統文物鑑定為首選,科技鑑定雖有理論優勢,但存在現實弊端,一般很少對外鑑定。

「國寶幫」作為古玩市場中的畸形群體,反映了古玩收藏領域的混亂和無序。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其危害,採取有效措施加以防範和治理,共同維護古玩市場的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813e210a98c7b12d10389ed888dfc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