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京媽說,原創內容。
寶寶出生,既給全家人帶來了更多歡聲笑語,也成了很多家庭育兒矛盾的導火索。
就比如寶寶喂養,新媽媽沒經驗,會經常問問家裡老人的經驗,但其實老人們給的母乳喂養提醒,並不一定都靠譜,就比如這7個,新媽媽要自己會判斷。
提醒一:寶寶出生後要先喝奶粉
不少老人覺得:孩子出生後,媽媽還沒下奶,就沒有母乳,要先給寶寶喂奶粉,這樣才能吃飽。
其實,早在孕期媽媽身體就開始為母乳喂養做準備了,寶寶出生後,讓寶寶吸吮是可以吃到母乳的,只是量不多。
但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約5-7ml,相當於玻璃彈球大小;到第三天,胃容量增到22-30ml;到一周左右,胃容量約為44-59ml,相當於桌球大小。
所以,只要讓寶寶每天多吸吮幾次,隨著寶貝胃容量增加,母乳量也會增加。只要家長做的對,正常情況下,完全不用先喝奶粉。
提醒二:剖腹產媽媽產後前幾天不能母乳喂養
一來媽媽行動不方便,二來畢竟手術時媽媽用了藥,產後傷口恢復也用藥,所以不能給寶寶喂母乳。
但其實,剖腹產並不影響母乳分泌,產後要早接觸、早開奶,堅持純母乳喂養。
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南,剖腹產後常用的藥物不影響母乳喂養。術後媽媽恢復知覺後,就可以和寶寶皮膚接觸,開始喂奶。
但的確喂奶不方便,可以由家人抱著寶寶完成哺乳,最初幾天,躺著喂奶比較方便,可以選用 半躺式哺乳姿勢。
提醒三:初乳不能給孩子吃
我自己也有中招這個坑,當時我媽也是提醒我「初乳不能吃」,還說我小時候一口都沒吃,都擠出來倒掉了。
但其實,初乳被稱為「乳黃金」,營養價值高、容易消化、提升寶寶免疫力,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是最好的食物!
所以,這麼珍貴的母乳,一定不能浪費,要喂給寶寶吃!
提醒四:前奶看上去清寡,說明沒有營養
母乳的寶貴之一就是「會變化」。
從寶寶剛出生時的初乳,到後面的成熟乳,母乳的成分會不同;具體到每次喂奶中,最開始的前奶和後面的後奶,乳汁成分也不同。
前奶,就是看上去像水一樣,不如後奶濃稠,但並不是沒營養,而是 營養成分不同。
前奶富含乳糖,可以幫助寶寶的大腦發育,後奶滿足其能量和蛋白質的需要。這也正是母乳的神奇之處,母親身體自動調節母乳的成分以滿足寶寶的需要。
提醒五:「濃湯」催奶效果更好,所以熬湯要濃
就因為這句話,讓多少新媽媽在月子期間 喝湯喝到有心理陰影,也喝的不少新媽媽 堵奶脹痛難受。
哺乳期喝湯確實是會增加母乳的量,因為母乳中大部分成分都是水。
但是只有正確喝湯,才能真的起到效果。
濃湯中的白乎乎的成分,並不是所謂的「營養」,而是脂肪,喝多了不僅容易胖,也容易堵奶。
所以給哺乳媽媽喝的下奶湯,應該注重清淡有營養,並且要換著不同種類的湯喝。
提醒六:寶寶只要哭鬧就是餓了,要趕緊喂奶
「隔輩親」的威力,不少媽媽都深有體會。
從寶寶出生就總想抱著,不允許寶寶哼唧一聲,更別說哇哇大哭,只要寶寶哭一聲,必然認定「寶貝是餓了」,催著媽媽趕緊喂奶。
其實,哭聲是寶寶唯一的表達方法,除了餓,還可能是冷了熱了、拉了尿了、身體不舒服了、想讓媽媽抱抱了……
作為新媽媽,更重要的是 要自己會判斷寶貝哭是什麼需求?
別一哭就喂奶,容易過度喂養 而積食、吐奶溢奶、肥胖等。
提醒七:6個月後母乳沒有營養了,要斷奶吃飯
真的是不少老人都這樣「指導」,甚至不到6個月就頻繁提醒「該給寶寶喂飯了,母乳沒營養了」。
前面也說了,母乳在不同階段會發生變化,提供各種營養素的量,也會隨著寶寶在不同時期的生長需要而改變。
一般到了6個月後,寶寶對能量和營養元素的需求,的確僅靠母乳已無法滿足。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權威機構,都推薦6個月後要在繼續母乳喂養的基礎上,同時添加輔食。
一個母乳喂養,都可能有這麼多坑,這也是很多新手爸媽覺得養娃難的原因了。
其實不僅是喂養,還有護理、早教、生長發育等,各個方面都經常有問題,重要的是提前學些育兒知識,或是邊帶娃邊學習,減少焦慮,減少掉坑。
前面這些關於喂養的說法,你聽過幾個?你在喂養過程中,還有哪些問題,也歡迎來和媽媽們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