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使用了一種被稱為Minenwerfer的系列武器,翻譯過來就是榴彈發射器,其實就是一種早期迫擊炮,只不過單論威力的話,拋開二戰「小戴維」這種武器怪物,在迫擊炮家族中絕對是數一數二。
Minenwerfer的研製跟日俄戰爭有很大關係,德國當時已經意識到塹壕加鐵絲網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為了打破其禁錮,德國軍方與萊茵金屬公司接洽,在1907年時研製一種炮口裝填的火炮,它具有輕便的體格,可以發射榴彈摧毀射程內的鐵絲網或者火力點,為進攻步兵打開一條通道。
1910年,萊茵金屬公司拿出了三種不同口徑的榴彈發射器,分別為76毫米(實際為75.8毫米)、17厘米和25厘米口徑,三種武器性能各異,和常規火炮劃分為輕重不同等級一樣。
76毫米Minenwerfer重147千克,火炮安裝在一個可旋轉的圓盤底座上,也可以另外安裝輪子用於拖曳行軍,炮管兩側有液壓緩衝結構;炮管倍徑為3.1倍,發射4.6千克重榴彈,炮口初速度90米每秒,有效射程在300~1300米之間,炮管俯仰角度為45°~78°,射速6發每分鐘。
相比於同級別口徑的野戰炮,該炮重量輕巧,一匹馬就能拖曳,也能由三四名士兵拖動,因為膛壓更低,炮彈外殼可以做得更薄,實際裝藥量更大,威力要強於野戰炮。實際上這款迫擊炮也曾被用來平射反坦克,只是它發射的榴彈並不一定能對坦克造成致命傷,而且準頭差,依靠榴彈的爆炸倒是能把坦克裝甲鉚釘崩飛,起到有限的反坦克作用。
17厘米Minenwerfer重483千克,基礎型採用3.8倍徑身管,還有一種4.5倍徑身管(重量適當增加),它沒有了圓盤狀的底座,火炮安裝在一塊矩形的炮座上,有25°的方向射界,火炮的液壓緩衝結構也改為一前一後布置。
該炮的炮口初速度增加,達到200米每秒,炮彈重50千克,射程在300~1550米之間,170毫米口徑的彈藥威力已經相當大了,爆炸威力與法制194毫米重型榴彈炮的威力差不多,妥妥的戰壕摧毀神器。
25厘米Minenwerfer的重量達到了955千克,它也有兩種身管,一種3倍徑,一種5倍徑,它的結構和17厘米Minenwerfer大體一致,方向角度只有12°,火炮能夠拆解運輸。
因為炮彈重量增加太多,射擊速度相對慢了很多,只有每小時20發的射速,炮口初速度200米每秒,射程則只有540~970米。儘管射速和射程都降低了,但是它的彈藥威力據說和一戰時期的305毫米陸地重型榴彈炮不相上下,一炸一個大坑。
在一戰期間,德國還研製了口徑為380毫米的Sehr schwerer Minenwerfer,意為超重型榴彈發射器,單從口徑就知道它的殺傷力不簡單。
一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德軍中只有幾十門Minenwerfer,開戰後數量不斷增加,表現出很強的使用效率,到1918年時,25厘米型號總計1234門,17厘米型號總計2361門,而更小的76毫米型則達到了12329門。
作為德軍一戰時期步兵使用的大殺器,它的殺傷力絕對沒有問題,哪怕是放在二戰時期也能在很多戰場上發揮作用,這款結構相對簡單但威力不俗的武器沒準很適合當時的我國,假如我國抗戰中能有一批這樣的武器加彈藥,「還有李雲龍不敢打的縣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