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親的感同身受。

2022-04-27   探索歷史的真相

原標題:一位母親的感同身受。

這是一個殘酷的故事,這也是一個溫馨的故事。這是一個在疫情期間被派到社區工作者的親身講述,我們暫且稱呼這位講述者為李女士吧。疫情期間,李女士的主要工作是為新冠死者家屬處理喪葬事宜的。

有一天,李女士敲開了一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個女孩,李女士剛要開口說話,女孩就先大聲喊道:「我今天可是開著攝像頭和麥克風的,你們今天要有不合理的要求,我一個也不會答應。」

李女士被驚到了,但是因為工作的原因,她還是和同事一道進去跟女孩談。死者是女孩的母親,有四十多歲,這個女孩有18歲。

李女士進來後跟女孩說:」你的心情我很理解,因為我也進去過方艙醫院。我也有個女兒,她今年上初二。假如我去世了,我想我女兒會比你更傷心的。」李女士是在社區工作時被感染的,因為醫療資源緊張,方艙醫院沒有建好,她作為輕型患者靠在家裡吸氧、洗滾燙的澡和強大的免疫力扛過來的。而她正好跟這位死者同歲。

李女士一說完,這個女孩哇的一聲就哭了。她家裡還有個中年男人,滿臉尷尬,想要跟女孩說什麼,可女孩沖他喊道:「你有什麼資格發表意見,我媽媽一個人帶我長大,她的苦你根本不知道。」這個男人原來是死者的前夫。

女孩說了很多和媽媽相依為命的事,聽的李女士和女孩一起哭。女孩不知道哭了多少次,但是哭完,後事還是要辦。挑選骨灰盒,領取骨灰,選擇墓地,每件事情的手續,每件事事情的簽字,都得一個剛滿18歲的女孩來完成。

死者的前夫,一直沉默的開著車,送李女士和女孩去完殯儀館又去墓地。工作人員推薦了免費的「環保葬」,就是把骨灰埋在樹下或者草坪中,讓骨灰和大地融為一體。

女孩異常反對,她執意要一塊體面的墓地。但是墓地打完折後也得三萬多。

女孩所住的小區是安置房小區,小區里有很多低保戶,而女孩的家,基本是家徒四壁。雖然李女士的工作是陪同,但是她還是忍不住勸道:「其實,不用花這麼多錢」

女孩流著淚說:「她可是我媽媽。」李女士說:「我知道,我也是個媽媽。如果上次我沒有扛過來的話,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在墓地這件事上花這麼多錢,我希望她留著錢去讀書,去戀愛,去旅遊,去過自己......」李女士的話還沒有說完,就和女孩子哭成了一團。最後,女孩選了一塊低檔的墓地,價格一萬多。

最後,李女士讓工作人員幫忙說可以打88折,差價由李女士自己來補。

對於李女士來說,這算是她送給這位母親的禮物,也算是送給這個女孩的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