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開書法專業,是首屈一指的大師,陳振濂、邱振中都是他的學生
傳統書法發展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漸漸脫離了大眾,成了一門真正的「冷門技藝」。原子筆、鉛筆、鋼筆取代了毛筆這一書寫工具,不管是宣紙還是最廉價的毛邊紙,都逐漸退出日常生活。書法藝術講究的筆鋒、提按,在硬筆工具中很難展現出來。
時至今日,人們還在爭論「硬筆書法」到底算不算真正的書法藝術。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能看到海量的古人字帖和入門教程,但絕大部分朋友可能都不知道該如何執筆。曾有機構統計,全國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二的人沒有任何傳統書法功底,剩下的百分之八能寫得好的,可能又少了很多。
書法、京劇、國畫這幾種國粹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學書法無外乎家傳、師授和自學三種,家族傳承能保證筆法的純正,但是培養出的人才數量太少;自學往往事倍功半,還容易誤入歧途,也不是最佳的學習方式。而師授成了我們最倚仗的方式。
因此,國家力求從義務教育階段就培養學生的書法興趣,並教授最基本的書法理論和技法知識,並在高中、大學階段將書法教育實現專業化和精深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全國就有高校開設書法篆刻專業了。為中國高校書法教育奠定深厚基礎的,是一位響噹噹的泰斗,他就是陸維釗。
陸維釗的水平和名頭在上個世紀絲毫不弱於啟功、歐陽中石等人。陸維釗,字微昭,號劭翁,1899年生於浙江嘉興,陸家是書香世家,其父祖均能書善畫,他啟蒙很早,幼年時便能寫榜書、畫花卉,遠近聞名。受晚清風氣影響,陸維釗早年以碑派為主,取法於王國維、康有為、何紹基、李梅庵,進而專研漢魏以來碑刻。
陸維釗楷行草篆隸皆能,對他影響最深的是「二爨碑」、《三闕》《石門銘》《石門頌》《天發神讖碑》和王澍《篆書千文》,他對篆隸進行了大膽創新,在晚年獨創了一種「非篆非隸、亦篆亦隸」的「蜾扁體」。這種字體是將篆隸融合來寫,頗有漢初「隸變」的風采。
它筆畫生拙有力,轉折處方圓並用,結字極為寬綽舒展,字內留白較多,筆畫多用顫筆、破鋒、飛白處理,寧丑毋媚,大巧似拙。大眾對「蜾扁體」評價不一,有的認為是一大創新,也有人認為它實際上就是「丑書」。
陸維釗先生和潘天壽先生一起在浙江美院開設了中國第一個書法專業,培養了一大批名家,如張立辰、章祖安。1979年時,陸維釗招收了中國首屆書法研究生,一共五人,這五位在當今書法界名頭很大、話題也很多,他們是朱關田、王冬齡、邱振中、祝遂之和陳振濂,這幾位大都獲得過「蘭亭獎」。
大家對陸維釗書法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