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讓各種高端產業的產業鏈變得愈加分散,競爭變得激烈。現在的高端產業的生產不像過去,技術門檻很高,下游和上游之間容易形成單一依賴,就像台積電、阿斯麥。過去的時候,技術門檻低,容易被突破,大家比的是性價比,性價比越低,越可能會被淘汰。像老美這樣,因為害怕華為的發展就可以選擇封鎖華為,斷供片。而片這樣的高端產業,生產鏈上的供應商和製造商有很多,其中越是頂尖的技術,對擁有該技術的供應商和製造商就越是依賴。華為在片上的需求對台積電的代工形成了單一的依賴,老美斷了華為的這條片供應,華為就無能為力了。
很多人會問,老美有那麼多的高科技公司,為什麼不從其他方面制裁我國呢?
比如說一直以來站在PC端頂端的微軟公司,占據著全球九成以上的市場。只要是用電腦的,基本都對微軟的產品很熟悉了,事實上,使用電腦一般都難以繞開微軟的產品。可以想像,假使微軟一旦斷供,我國一定會受到不小的影響。那麼為什麼老美不命令微軟來制裁我國呢?
事實上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微軟不敢,也就是不願意;另一個原因是微軟也不想這麼做。
微軟不敢,是因為通過微軟封鎖我國很難達成目標,還有可能導致微軟出現很大的經營問題。首先,微軟並不是主打硬體的,但不是說微軟不做硬體,只是沒有軟體那麼好。微軟在硬體上的造詣其實並不差,但奈何就是沒有人使用,甚至很多人還產生一種錯覺——微軟根本不生產硬體。
不論微軟的硬體做得到底怎麼樣,反正是威脅不到我們。而微軟的軟體,Windows系統和office系列辦公等,又不敢封鎖我們。微軟的這兩款軟體並不像工業軟體,和精密工業聯繫在一起,擁有著很強的技術壁壘。這裡不是說微軟的軟體沒有技術壁壘,而是說微軟的技術壁壘對我國而言沒有用。它敢封鎖,我國就敢不用,然後使用我們自己研發的同類產品,照樣很香。
而且國內現在已經有很多更好的產品了,我們甚至都不需要過渡期。
而如果微軟失去我國的市場會怎麼樣?首先肯定是壟斷優勢立馬消雲散。我國的市場有多大自不必說,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腦,很多家都不止一兩台,像大學生這種群體人手都有一台電腦。沒了我國市場,微軟算哪門子的壟斷?沒了壟斷的權威,微軟還能繼續這麼安逸下去嗎?
各種挑戰必然八方而起,微軟的市場岌岌可危。
說到底,微軟打心裡也不願意這麼去做。
在PC端作業系統這一塊,微軟的Windows和蘋果的IOS是主力軍。微軟和蘋果之間的關係和在手機系統領域,安卓和蘋果的關係差不多。如果Windows封鎖我國,那麼可能會發生兩件事
,一是大量的用戶選擇蘋果,二是國產作業系統比如說鴻蒙將取代Windows的位置。微軟和蘋果是有一定競爭關係的,無論是哪種結果,相信微軟都不想看到。
我國的廣大用戶同樣是微軟寶貴的財富,微軟可以通過他們獲取大量的數據反饋,同時在大數據時代,這些數據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價值,幫助微軟把控發展方向,調整戰略等等,另一方面出於老美的考量,他們大概也會迫使微軟不要對我國進行封鎖,通過微軟來獲取更多我國的信息。
實際上這背後還有一個陰謀,我們會發現,老美在封鎖我國的時候,有一方面做得很聰明,那就是「借刀」,除非萬不得已,老美很少自己出刀,往往都是通過一些其他國家的公司和企業來對我國直接下手。
像台積電、LG和阿斯麥這些企業沒有一家屬於老美,即使其收益受損老美也不會有多嚴重的損失。此計更是一箭三雕,不僅打壓了華為等企業遏制住了科技發展,還殺雞儆猴讓這些非自己國家的企業失去龐大的市場,並且讓自己國家的企業從中收益。高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美不讓台積電這樣的企業為華為代工,卻偷偷地同意了高通,現在華為已經可以使用高通的4G片了。
老美美名其曰說是使用了自己的技術不允許向供貨,但實際上呢,擺在台面的上的卻更多的是其他國家的企業在出手。
像華為的5G,老美也習慣了遊說其它國家來針對我國。所以到最後我們會發現,這些被老美推到前面來向我國砍刀的人為老美吸引了仇恨,而老美只需要坐山觀虎鬥就可以了。真可謂穩賺不賠。
老美包藏禍心,微軟技術壁壘不堅硬。種種原因之下,微軟從不願意對我國進行制裁,但是我國不能因此就被迷惑住了,就高枕無憂不搞技術了。相反的,我國更應該注重相應的技術,也許哪天狼真的就來了呢?
微軟為什麼「沒膽」斷供?背後是個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