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河流擁有思想

原標題:當河流擁有思想

2022年3月,第23屆雪梨雙年展如期而至,作為澳大利亞最為重要的藝術盛事,自2020年疫情以來,雪梨 已經連續成功地舉行兩屆。在今天,策展人應該如何「交付」一個大型國際雙年展?是以壯觀的視覺震撼 觀眾,還是以最新的藝術創作來審視全球思維,抑或以具有說服力的作品將主題凌駕於其他一切?策展 人何塞·羅卡(José Roca)似乎正在試圖改變一些傳統的雙年展模式。羅卡來自哥倫比亞,在過去的兩年 里,他一直待在雪梨,親自協調33個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在雪梨本地完成作品的創作。本屆雙年展中,幾乎 沒有作品是通過國際運輸抵達雪梨,這種舉措一方面繞開了疫情帶來的交通困阻,另一方面,策展人重 新思考了人類生活的優先次序,低碳環境和生態保護越來越多地成為不同學科的重要課題,本屆雙年展 明確傳達了一種對集體行動的呼籲,這種呼籲貫穿於策展人和藝術家引導的敘事中。

>毛利悠子(Yuko Mohri)的《更多(泄露的)變體》(More More (Leaky) Variations)

本屆主題為拉丁文「Rīvus」(河流),河流作為人 類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象徵,如檔案般記錄著生 命的誕生和延續,拉近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聯繫, 但同時也被視為殖民主義擴張的天然通道,成為了 人類貪婪、剝削和暴力的流動戰場。雙年展涉及諸 如全球政治、戰爭、殖民主義、企業開發和土著的 土地主張等主題。無論是光明還是暴虐,河流的文 化屬性都是人類賦予的,如果河流自身擁有生命和 思想,它是否會因哺育了人類而欣慰,因被動成為 了助紂為虐者而悲泣,因河水污染而哀慟?七條著 名的河流被列為了本次雙年展的「參與者」,在每個 展覽場地的入口,不同的河流向觀眾敘述著其文化 意義和生態災難。這是一個巧妙的設置,它們將悉 尼各地的展覽聯繫了起來,構建起一種去中心化的 平等地位。策展人的靈感來自於2016年哥倫比亞 Atrato河被賦予了法律的人格和權利,以防止稀缺 水資源被不計後果地開採,正如藝術家組合洞穴城 市(Cave Urban)的竹子裝置作品《流動》,試圖 證明水的健康流動如血液之於身體健康一樣至關重 要。在澳洲,原住民也一直認為動物、植物、山川、湖 海等非人類實體都是來自遠古的活物,那麼,河流會 就污水問題起訴人類嗎?鰻魚們擁有思想嗎?沼澤是用方言說話的神諭嗎?海浪是大海的意願嗎?瀑 布能拒絕地心引力嗎?

> 梅麗莎·杜賓(Melissa Dubbin)和亞倫·戴維森(Aaron Davidson)的作品《海洋中的雲》(Delay Lines)

在與雙年展配套的出版物《水的詞彙表》中,創造性 的水體形象為「河流」建立全新的想像,不斷起伏的 力量刺激著人們的感官,啟示了瞥見河流的新方式。 67位(組)藝術家,圍繞河流、濕地、鹹水和淡水生 態系統展開,透過藝術、科學、行動主義、傳統知識、 水體的關聯性,將生態系統視為交織命運的多孔編 年史,擴展成相互關聯的思想三角洲。梅麗莎·杜 賓(Melissa Dubbin)和亞倫·戴維森(Aaron Davidson)的作品《海洋中的雲》,在算法中模擬 了海底水體的熱量傳遞方式,為窗戶與港口構建了 一種可滲透的聯繫。類似的,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 (Yuko Mohri)的《更多(泄露的)變體》(More More (Leaky) Variations)以封閉水系統裝置的形 式,探索人類設計與自然的聯繫。這兩件作品之間, 是古巴藝術家尤安·卡波特(Yoan Capote)的一幅 宏大作品《安魂曲》,遠看這是一幅用金箔包裹著的 壯麗海景畫,靠近時會發現,海水錶面由數百個「魚 鉤」構成,人類對世界海洋的影響正如這些魚鉤和 圈套一樣險惡。在這裡,河流恐怖主義、小溪未來主義、土著科學、多物種正義、水療愈、魚類哲學等有 趣的議題,從根本上扭轉人類對於自然界與自身關係的理解。

黛西·金斯伯格(Daisy Ginsberg)的作品《替代品》

在黛西·金斯伯格(Daisy Ginsberg)的作品《替代 品》中,科學家們使用數字DNA修復了滅絕的生物, 移動的磚塊在影像中被塑造成一個活生生的動物。 巴勒斯坦藝術家埃米爾·阿卜德(Emil Abboud)則 以狼、鳥、獅子、瞪羚和孤獨的女性形象結合著口述 史、民間故事和神話,展開一系列奇異和憂鬱的地區 記憶探索。這些混合媒體作品始於2009年,她在故 鄉巴勒斯坦與社區合作,尋找水源並研究其背後的故事,許多故事反映了性別角色的文化規則,而受折磨的兒童、邪惡的繼母、有毒的水井和變形的人,也 與世界各地其他文化的民間敘事產生關聯。芬蘭裔 英國藝術家漢娜·圖里克基(Hanna Tuulikki)的電 影《海豹的親人》(Seals’skin)講述了挪威神話中的水妖,在神話里,人類有時會被綁架到水下王國, 海豹失去皮膚後會被困在陸地上,她研究這些故事 時,深深地理解了這些神話就是沿海地區關於喪親 的寓言。

埃米爾·阿卜德(Emil Abboud)作品《繭》(Cocoon)

1982年,德國藝術家博伊斯發起了城市造林計劃, 在卡塞爾文獻展上種植了7000棵橡樹,這是世界上 最早、最具標誌性的環境藝術作品。1984年的雪梨 雙年展也曾參與了該種植計劃,而本屆雙年展中,位 於新南威爾斯州美術館的兩個項目向博伊斯表達了 致敬,也標誌著這環境藝術的復興。第一個項目來自 英國藝術家二人組Ackroyd和Harvey,他們正在進 行著的植樹項目靈感便是來自那7000棵橡樹,植物 萌發、生長和腐爛的過程是與地方生態、全球環境問 題結合而表現的,他們還以各種各樣的草為環保主 義者里爾·馬登製作了不朽的「活」肖像。第二個與 博伊斯有關的作品是《一拍一樹》,這是已故比利時 > 埃米爾·阿卜德(Emil Abboud)作品《繭》(Cocoon) > 漢娜·圖里克基(Hanna Tuulikki)的電影《海豹的親人》(Seals’skin)-111 > 納茲哈·梅斯塔維(Naziha Mestaoui)的數字互動裝置作品《一拍一樹》 藝術家納茲哈·梅斯塔維(Naziha Mestaoui)的數 字互動裝置作品,它邀請遊客用舞蹈動作「種植」一 棵樹,並見證這些樹在螢幕中的生長。

納茲哈·梅斯塔維(Naziha Mestaoui)的數字互動裝置作品《一拍一樹》

跨越時間、文化和自然環境的無縫流動是本屆雪梨 雙年展的縮影,除了正式的展覽場地,公共項目和 前後嵌入的社區互動也帶領著雙年展超越物理場 域的限制。「藝術為大眾(A4C)」作為一個公眾參 與平台,融合了不同藝術和政治的理念,通過創造 交流、相互行動和分享的機會,試圖解決人類移徙、 邊界、流動公民身份以及社會和環境正義有關的 突出問題。受雪梨雙年展委託,A4C以厄瓜多的 Vilcabamba河為背景,創作了一部名為《德拉·弗 盧米尼斯與地球》的兩幕電影,配樂是由數字算法 生成。厄瓜多是第一個在憲法中承認自然權利的 國家,計算機為河流和其他生態系統提供的GPS坐 標便是一個獨立的「法律人格」,電影聚焦在一個被 採掘業嚴重威脅的河流源頭,這一地區對許多土著 人民而言具有祖先的意義,通過雙年展期間的項目, A4C將世界各地的自然維權人士和社區聚集在一 起,為河流爭取固有的權利。而在2/3號碼頭展區, 托雷斯海峽組織(Torres Strait)將澳大利亞政府告 上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指責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 無所作為。

漢娜·圖里克基(Hanna Tuulikki)的電影《海豹的親人》(Seals’skin)-111

第23屆雪梨雙年展並不是一個枯燥的說教式展覽, 行動主義讓它充滿了驚奇,充滿詩意的對話形式讓 人身臨其境,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科學家、社 區與生物學家們在解決人類各種窘迫問題上正展 現著遠見和領導力,他們將「河流」這一生態詞彙 擴展成了一個人類行為與生態環境相互關聯的藝術 性精神空間,在這個層面上,雙年展已經超越了藝 術本身,成為了更為廣闊的領域得以在此發聲的平 台。(編輯:彌生)

文 Article > 陳穎 Chen Ying

圖 Pictures > 2022雪梨雙年展 2022 Biennale of Syd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