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有過創傷之人,都會想成為別人的光。
因為他(她)知道孤苦無助的悲涼,知道只有在別人需要時伸出雙手,成為別人的光,才可能成為曾經的自己的光。
《人世間》里的蔡曉光、鄭娟、周秉坤都是這樣的人。
《人世間》的另一個極端,是利用他人「自利」之人,比如駱士賓、馮化成和周蓉。
自私自利的人不會愛別人,最終決定了他們不會愛自己,即使幸福到手,也可能付之一炬……
不得不說《人世間》,是近年來少有的「劇本有厚度、情節不懸浮、演員演技可圈可點」的佳作。#電視劇《人世間》到底有多真實#
作品有厚度、情節接地氣、演員靠譜,人物就立得住,觀眾就看得津津有味兒。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人世間》里,7個塑造最豐滿的「小人物」:他們有的自私、有的無私,共同撐起《人世間》的生動的「平民宇宙」。
周秉坤:能力最弱的「老疙瘩」卻幫了全家
周秉坤是鄭娟的一束光,也是周家的一束光。
做「光」別無其它,就是持之以恆,做那個「任它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森嚴壁壘的「留守者」。
這點甚至周志剛都未做到,面對名利權貴,周父顯露了一個老百姓的敬畏和艷羨:對老大周秉義的「頂撞」他懼怕,對老大久居冬梅家他認同和屈從。
但對老兒子,他卻錙銖必較地「要說實話」……
秉坤一直很「實在」:哥哥未盡長子的責任他理解,姐姐長期把女兒寄養在自己家,他包容。
秉坤對家人的愛和對鄭娟的愛,都是一樣的,毫無雜質。
雖然是這個家裡「最無能的人」,但他願意幫助每個人擺脫困境。
當然,要承擔和包容所有,首先自己就做「光源」,所以秉坤努力地拼!唯一需要的動力就是父親的認同。
24集裡秉坤那句「都當爸了,還有爸揍你,這不就是幸福嗎?」簡直讓人心疼。
鄭娟和鄭母:善良與堅韌一脈相承
鄭娟有傾國傾城的美、「上善若水」的善,她用溫順承擔了命運所有的不公。
兒童時代她是孤兒、少女時代她被騙婚、強B,養母離世後,她擁有了秉坤的愛,但卻要十年如一日地伺候病婆婆和小姑子的孩子。
據說原著中,中年以後鄭娟命運依舊坎坷:駱士賓來要兒子,先是造成秉坤入獄,後來兒子遠走並客死他鄉。
這些苦難都沒有打倒鄭娟,周家最後的頂樑柱,除了周秉坤,少不了任勞任怨鄭娟的一席。
可以說,鄭娟和周秉坤一樣無私,但比周秉坤多了兩個優點:堅強、不執拗。
如不堅強,早在被駱士賓塗志強們玩弄時,就應該沒了骨氣;如果不堅強,她很可能在照顧周母、秉坤被抓時就喪失希望,而不是用養母留給自己的錢養活周家老小,報秉坤的知己之恩。
擁有在黑暗中保持清醒和善良的能力,因此她贏得自己的幸福。
鄭娟的品質,還要感謝一個人,就是她的養母。
還記得鄭母一出來,就被那一雙滄桑的眼打動了:卑微、苦難、悲哀……
無言地拉拽著壞掉輪子的冰棍車,養活著未婚先孕的姐姐、什麼都看不見的弟弟,鄭母沒有絲毫抱怨,而且還會敏銳分辨「來找娟兒的,哪一個是好人」。
她盼著周秉坤能再來,不只是盼著他送錢,是盼著他能給女兒的生命帶來點陽光。
原以為鄭母只是一個苦難貧弱的老太太,直到鄭娟說:她是我的養母,我和光明是她撿來的。
老太太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來,哪怕死亡,也沒能讓這個形象從《人世間》的螢幕里消失。
駱士賓:青年不知錯,釀成中年更大禍
《人世間》遵循「因果律」,並且很嚴酷,從駱士賓和周楠的結局,就可得知。
駱士賓是自私到極致的代表:
1、青年時干下的惡事,毀了鄭娟的一生;
2、鄭娟懷孕後,若不是水自流的建議,駱士賓根本不想給那30塊撫養費;
3、出獄娶妻後,想過置親生兒子於不顧;
4、發現自己不能再生育後,又回來打擾鄭娟母子平靜的生活;
5、對鄭娟毫無悔意,認為自己所受「罪與罰」遠大於自己犯過的錯。
不認青年之錯,所以才讓中年的他釀成更大的「禍」,所有在經濟上的「成就」都付諸東流。
父親的惡事,還「報應」到了子一輩。
駱士賓的歸來造成了周楠無可迴避的悲劇,本來有「兩個父親」已經很難平衡,還要接受自己是那樣一個齷齪行徑的產物——這孩子需要有多大的信心,才能忽略這「人世間」對自己的惡意?
原著中,作者選擇讓周楠因高尚行為而死,來完成父親惡事的救贖……這個代價真的是太大了!
馮化成和周蓉:自私野心家+自私戀愛腦的結合,細思極恐
馮化成的自私跟野心,反射在他對周蓉一家的態度上:
探親途中,在火車站被抓,周家人都在奮力營救,他出來不是先報個平安,而是直接去了北京。
對馮化成來說,既然被周家認同的「大勢」已定,就無須再浪費時間,他要去尋找新的前程。
24集,周蓉從貴州回來,馮化成故意把家中「造」得一片狼藉,目的是往周蓉身上撒氣;
這一點也細思極恐:一個男人在事業上不如意時不思進取,反而到老婆孩兒身上「內卷」,全無「陽剛之氣」。
讓剛提副教授的周蓉去找單位分房、對鄰居素質低的冷嘲熱諷,這些細節也很能說明馮化成「不安現狀」。
周蓉的自私和任性,周家兩代人則都是鏡子:
少女時代,離家出走去貴州成婚,或許還能用「少不經事」來掩蓋;
但三十而立也教書育人了,老父親千里迢迢奔赴,還能說出「你們就當沒生過我這個女兒吧」,真是有點「混」了!
得知母親因為她和馮化成暈倒中風,哭得梨花帶雨,但哭過之後仍然樂顛顛地跟丈夫走了。
讀書期間把女兒寄養在老家也無可厚非。但已經回到江遼了,還當了「大學副教授」,卻還把玥玥寄養在秉坤家,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不怪玥玥只願意把媽媽寫進作文里,見面時卻不願意多和她說一句話——估計在這個孩子心裡,她和周楠表哥一樣,都是被父母遺棄的存在。
周蓉似乎從沒想過對父母、秉坤、女兒的愧疚,她一心扎在和馮化成過「小日子」上。
很可惜,馮化成的人品似乎沒那麼值得依賴,原著中,為追求更好前程,馮化成和地位較高的前妻復合了。
有網友說,周蓉的不幸與馮化成關係不大,都是周蓉吸引來的,不是馮化成也會有王化成……這個說法也不無道理。
其實從馮化成上大學後就與把他養大的舅舅斷絕關係上,就能看出來他的狠心;
周蓉提出離開北京回老家,他站起來大言不慚地講「養口體,養心智」……也能看出來這個男人只會說,不幹實事兒!
明明比周蓉大二十幾歲,兩次給周家長輩下跪,卻未盡到過任何責任……這麼明顯的人格BUG,周蓉真是一點沒「眼力見兒」。
周蓉也算是典型反面教材:若一個女人已是戀愛腦了,千萬別加上忘本,否則就很容易萬劫不復。
蔡曉光:「我愛周蓉」,少年一句話便是誓言
與馮化成一點點暴露的自私、虛偽相比,蔡曉光這個打醬油人物一開始就根骨不俗。
他成全了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去找她愛的人。只因為:
「我愛周蓉,但周蓉愛馮化成。」
「夠偉大的」,當時未來小舅子這句話,算是給這個人物「定性」了。
雖然沒娶得了周蓉,但蔡曉光的無私不只一次幫了周家。
1、周秉坤失業,蔡曉光大大大方認了這個小舅子,幫他找到「醬油廠」的差事。
順便還給周秉坤講了人情世故:
「就沖那些年我上你們家你給我端茶倒水的,你的事,我得管。」
「你跟我不一樣,你是建築工人的兒子,實惠比體面重要。」
2、周蓉和馮化成遇到麻煩、馮化成去北京被抓,都是蔡曉光幫忙和秉坤溝通。在母親倒下的重要關卡,周秉坤能商量的人竟然也只有蔡曉光。
3、周秉坤被抓前,若不是蔡曉光提前通了氣兒,秉坤就沒法給鄭娟妥善交待,周家也就沒有後來的平穩過渡。
蔡曉光大度、人品好、懂人情世故,節骨眼兒上能擔事兒,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一直等著周蓉。
據說,原著中周蓉被馮化成拋棄後,蔡曉光與周蓉結合,二人終於白頭到老。
「我這輩子都不會和馮化成離婚。」
「我愛周蓉。」
同樣是少年時的話,周蓉說的是少年意氣,但蔡曉光卻活成了誓言。
人活在世間,最溫潤美好的力量是「做別人的光」
用「鍋碗瓢盆交響曲」表達「不平凡國事」、真實還原中國社會50年滄桑巨變,用現實主義向家國情懷和不屈於命運的人性致敬,是《人世間》擁有「虹吸」般魅力的原因所在。
作家梁曉聲說:
「到55歲以後才突然明白,還是要寫人在生活中應該是什麼樣的。」
《人世間》是他梁曉聲70歲的扛鼎之作,匯聚了「上山下鄉、三線建設、恢復高潮、改革下海、出國潮、工人下崗、個體經營」等50年大事件,堪稱「史詩級作品」。
但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生動無比地鏤刻了「光字片平民群像」——
所有的主人公都沒有「開掛」,他們踏踏實實拼搏、平平淡淡過生活——
周志剛、周秉義、周秉坤、鄭娟們一直在努力抓住人生機遇、改變生活質量;
鄭母、光明們,雖然似乎遠離主流社會,在不起眼的角落,一直堅強、善良;
即使像駱士賓、馮化成這樣的「反面人物」,也從另一個方向努力引導著價值觀,告訴我們什麼是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
就如編劇汪海林說,這是「一部久違的好作品」。
它的好,首先就是立意好。
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令《人世間》骨子裡的價值觀就是「人生而平等」,讚揚的是人的正直、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而非上流社會、奢華這些膚淺、懸浮的「表面高貴」。
其次,它的人物群像絕無架空,人設絕不會一邊倒。
無論善惡,《人世間》里沒有一個人是架空的存在。雖然努力弘揚真善美,但對於周父的局限,馮化成的「一路向上爬」的投機心態、周蓉的格局不大、駱士賓的「惡人一時得勢」……這些人性之惡,《人世間》也纖毫畢現地呈現了。
最後,《人世間》通過自私與無私的對比,讓我們更為純樸、重情重義的人們而感動。
它讓我們明白,人活在世間,最重要的體驗不是損人利己,而是「予人玫瑰」;
最溫潤強大的力量,以及人生的終極追求,不是「經受苦難後,走向巔峰」,而是「走過創傷,依舊善良,並成為自己和別人的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7775f0cab52edf1357091e5502ac6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