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5年將藝術融入市民生活,靜安國際雕塑展奏響「空間協奏曲」

2024-11-04   澎湃新聞

在2024年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舉辦期間,日本聲音藝術家鈴木尤里(Yuri Suzuki)的作品《聲音森林》成為上海靜安雕塑公園周邊孩子們的新寵,充滿魔力的藝術裝置吸引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前來探險與嬉戲。

「這件作品的核心是傳聲筒造型的管道,觀眾可以通過這些管道傳聲互動,共同激活它。由於作品展示在公園的公共遊樂場,還特別增添了滑梯、鞦韆等兒童遊樂元素,前來嬉戲的孩子們也是這件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4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策展人程婧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是目前展出的35組作品中最受公眾喜愛的作品之一。

《聲音森林》和孩子們共同構成了空間協奏曲 受訪者供圖

9月25日,2024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正式開幕,展出來自全球10個國家的31位藝術家的35件作品。雕塑展期間還將舉辦30餘場公共活動,與觀眾共同譜寫一首「空間協奏曲」。公共活動從9月展覽開幕起始,持續到12月,跨度四個月。澎湃新聞從策展機構UCCA獲悉,活動迄今為止已圓滿舉辦高峰論壇、「我願順流而下」草坪音樂會,當前進行青少年主題繪畫及攝影作品徵集活動,以及別具一格的「我的看展專屬BGM」等活動,均受到廣大公眾的喜愛與積極參與。

以「交流」為目的展開「空間協奏」

UCCA公共實踐策劃人吳伊瑤告訴澎湃新聞,在展覽開幕後的整個展期內,公共活動將以動態的方式向公眾呈現雕塑作品與城市公共藝術的趣意。

她介紹,公共活動一共分為九大板塊,涵蓋了高峰論壇、特別公眾導覽、藝術工作坊、草坪表演、城市漫遊、青少年繪畫徵集、攝影徵集等不同類型。整個展期的活動以「協奏曲」為架構,在展期的三個月內,每月演奏一篇樂章,來描述音樂的豐富動感,呼應雕塑的體積與結構。三個樂章分別以「空間奏鳴曲」「小步舞曲」「城市迴旋曲」為曲式,由每月舉辦的具體活動回應柔板、行板、快板等相應曲目風格。

「在前期策劃時,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將不同板塊的活動進行有效組合,讓市民朋友可以來到公園散步觀展,也能通過參與有趣的活動體會不同的看展方式。希望取『協奏』的『偕同』『共聚』之意,比喻此次展覽以『交流』為目的展開『空間協奏』,也意喻公共活動所珍視的人與人、人與場所的相遇。」吳伊瑤這樣介紹。

9月26日,2024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高峰論壇在上海蘇河灣中心舉行。論壇由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聯席會議辦公室主辦,上海市靜安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靜安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承辦。

在論壇現場,來自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學者以及城市規劃專家齊聚一堂,展開了一場面對面的深度對話。他們共同探討了公共藝術在塑造城市空間與文化記憶方面的巨大潛力,這一議題也吸引了行業內眾多人士、院校師生以及對公共藝術懷有濃厚興趣的市民的積極參與。

高峰論壇活動現場 受訪者供圖

「從我作為公共空間的設計師的角度來講,我更希望能夠把公共藝術跟我們的日常很好地結合,從藝術館走向公共空間,並跟公共藝術日常性結合,真正從藝術館當中走向公共空間,藝術家也要把公共空間當作是他創作的畫布、平台和空間。」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特聘教授,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建築師章明在主旨演講環節這樣分享。

10月12日舉辦的「我願順流而下」草坪音樂會,由音樂人孫大肆與藝術小組「神炁現形」以及一支活躍於公園的市民口琴合唱隊共同呈現,同樣受到了公眾的喜愛。

「很多爺叔阿姨在耳熟能詳的時代金曲中一起合唱,最後演出結束時,大家即興唱起了《送別》,觀眾們紛紛站起來,有的甚至在草坪上踏起舞步,這一幕非常動人。」UCCA Lab項目經理楊惠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場來了100多名觀眾,「草地上有剛放學的孩子、午間休息的年輕人、退休後的老人,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共同享受音樂。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公共空間的活動使得大家彼此心靈相通,達到『協奏』。」

在靜安雕塑公園內舉辦的「我願順流而下」草坪音樂會 受訪者供圖

隨著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的盛大開幕,越來越多的「交流」正在這座城市的藝術空間中奏響美妙的協奏。

在互動中激活藝術作品

程婧認為,公眾的參與和互動非常重要。「公眾互動可以注入這些作品新的生命力,激活這些藝術作品」。她表示,觀眾互動留下的痕跡,一直是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所重視的公共藝術之「公共性」組成要素。「在24小時向公眾開放的空間裡,無論我們在意或者不在意這些作品,它都會被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廣大公眾觀看、解讀。」

在展覽期間,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還攜手網易雲音樂,創新推出了「我的看展專屬BGM」活動,邀請公眾「跟著雕塑一起輕輕搖擺」。活動從9月16日開始,一直持續到12月31日,根據展覽「一園兩線」布局設計了專屬靜安雕塑公園的「公園漫步」歌單、南京西路的「城市節奏」歌單以及蘇州河沿線的「河邊小走」歌單,在音樂聲中與雕塑藝術進行「空間協奏」。

活動期間活動參與者的留言和分享 澎湃新聞截圖

據楊惠宇介紹,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還有攝影徵集和青少年活動徵集兩場JISP傳統活動,目前正在進行。「光影變奏曲:雕塑間的時光」攝影徵集,邀請攝影愛好者用鏡頭捕捉雕塑間的動態光影,探索雕塑背後的故事和情感。青少年主題繪畫徵集邀請青少年以「我的生活有無數交集」為主題,面向孩子們徵集繪畫作品,展現豐富多元的校園生活,在11月也將會在公園做一次線下專場。

她介紹,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從第一屆開始就舉辦攝影相關的徵集活動,希望通過攝影這一大家可觸及的媒介,邀請更多人參與到和雕塑作品和雕塑展覽的互動中來,也希望通過觀眾的視角留下更多的展覽精彩瞬間。

同時,在以前的基礎上,今年還特別增設了小紅書APP的投稿渠道,觀眾們可以在小紅書上發布筆記,參與攝影徵集。「我們也發現,往屆有很多觀眾會自發地在小紅書上去發布自己拍攝的雕塑展照片,這次的攝影徵集也根據公眾需求,增加了小紅書這一渠道。另外,本屆我們在延續上屆和上海市攝影家協會的合作基礎上,還邀請了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作為機構夥伴共同發起攝影徵集,我們非常期待看到觀眾們獨特的觀察記錄。」

11月至12月,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還將舉辦「意游未境·隨我順流而下」 等兩場城市漫遊活動、草坪偶劇「糾糾葛履」、多場藝術工作坊、法國文化特別活動、特別公眾導覽之小小講解員等活動。

用15年將藝術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由靜安區政府於2010年發起,已經連續舉辦了八屆,堅持了十五年,現已成為中國和上海知名的公共藝術文化品牌。

靜安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長宮明軍告訴澎湃新聞,15年以來,靜安國際雕塑展始終堅持公共藝術的公益屬性,致力於讓市民共享藝術盛宴,提升城市文化品質;始終堅持將文化與藝術深度融合,通過雕塑作品展現城市文明精髓與精神風貌;始終堅持藝術生活化,將藝術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讓藝術成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時,靜安國際雕塑展還在不斷開拓創新,不斷豐富和完善展覽內涵,具體他總結了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主題內容持續深化。展覽主題從世博雕塑展的「城市幻想」逐漸演進至「空間協奏」,內容持續拓展,緊密貼合時代脈搏與文化發展潮流,匯聚全球藝術家及佳作,展現多元藝術風貌,提升展覽的國際影響力。

二是公共活動多元化。從2010年首屆靜安國際雕塑展起不斷創新各類藝術活動,逐漸發展為包含開幕式、高峰論壇、青少年主題繪畫徵集、攝影徵集、草坪音樂會等多元公共活動,增強市民參與感與互動性。

三是策展合作專業化。引入UCCA Lab等專業策展機構,憑藉其全球視野與策劃實力,為展覽注入新的活力與創意,推動展覽藝術水平持續提升,拓展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藝術作品與城市環境深度融合、對話,讓藝術回歸大眾,更讓大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並理解藝術,強化了大美育的功能。」宮明軍這樣說。

程婧介紹,靜安區是中國爵士樂的發源地,也是本屆雕塑展主題「空間協奏」的靈感來源。「空間協奏」和聲音有關,關鍵詞是悠揚、輕盈,整個藝術作品的顏色是偏白色的,與公園空間裡的紅綠背景形成高強度對比,非常和諧,帶給人和音樂一樣愉悅、悠揚的享受。

今年在選擇藝術家時還拉長了藝術家之間的代際。「有雕塑知識背景的觀眾可以梳理出雕塑在近100年的發展歷程,普通觀眾也能看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年齡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家們非常多元的雕塑創作。」程婧表示,像丹尼爾·布倫( Daniel Buren)、馬夏爾·雷斯(Martial Raysse)是屬於上世紀的藝術大師,還有卡米爾·亨羅特(Camille Henrot)、克勞蒂亞·孔德(Claudia Comte)等全球當代藝術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有中國當代藝術最具代表的80後、90後藝術家。

「雕塑雖然是非常古老的媒介,但在當下,依然具有生命力。它已經不再局限於材料和形式,擁有非常多元開放的藝術表達方式,我期待在未來的雕塑展里,更多敘說雕塑自身的可能性,將其新的生命力傳遞給公眾。」程婧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