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時間倒推回兩千年前,歐亞大陸西部、地中海沿岸雄踞著一個強大無比的帝國。那裡出現過不可一世的凱撒大帝,他的戰馬和鐵蹄鑄就了帝國的輝煌;那裡還有著"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都市傳說,背後暗含著"為理想而奮鬥"的世界之巔闖蕩之夢。
那裡是西方的世界中心,很多人云集在那——多才多藝的手工業者,勇猛好戰的士兵,虔誠的教徒,淵博的學者,勤勞的農民……
那裡儼然一片繁華富庶的福地,空氣里流淌的都是夢想、財富、野心混合在一起的慾望的焦香。而那裡,正是曾經閃耀歐洲,生生不息,至今餘威猶存的羅馬帝國。
一、龐大帝國的分裂,東羅馬的誕生以及它昔日的輝煌
如果羅馬帝國有一個slogan,那一定是:雖然已經消失於江湖,但江湖一直流傳著它的傳說。在經歷了公元1世紀和2世紀的輝煌之後,羅馬帝國成了雄踞亞、歐、非三洲的龐然大物。但好景不長,隨著"三世紀危機"的爆發,羅馬帝國逐漸走向了沒落。
到了公元4世紀初,問題變得愈發嚴重,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危機全面爆發,作為都城的羅馬漸漸失去了它的各方面優勢。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的首都搬到了經濟富庶的東部地區,博斯普魯斯沿岸的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到了公元395年,當時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與此同時東西羅馬的信仰也產生了分化,西羅馬繼續信奉天主教,東羅馬則轉而信奉東正教。
就這樣,羅馬帝國徹底分成了兩個國家,後來過了不到一個世紀,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遙遠的東羅馬則依舊守著寧靜的生活井然有序地發展著,從395年的建立到1453年衰亡,這個帝國整整屹立了千年之久。
彼時的東羅馬帝國是一片富裕遼闊的國度,首都君士坦丁堡雄踞在歐亞兩洲交界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三面環水,背靠大陸,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它地處黑海的出海口,又是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橋樑,所以世界各地的船隻雲集於此,其繁華富庶的城市圖景超乎人們的想像。
地理上的優勢,商業上的發達,使得東羅馬帝國的城市日趨繁榮。到了公元6世紀,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時,東羅馬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疆域十分遼闊,國家欣欣向榮。
與此同時,作為曾經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東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的歐洲直接代表了"羅馬精神"的繼續,這種特殊的歷史優勢,使得東羅馬無論在政治、軍事、文化還是在意識形態上都是標杆一樣的存在,它引領著當時歐洲的潮流、風尚和思想形態。
到了公元7世紀,東羅馬的國力達到頂峰,其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爾幹半島、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北非以西以及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南地區。
和當時雄霸東方的唐朝、中東的阿拉伯帝國並稱世界三大帝國。
二、一夕之間,帝國崩塌,世間再無東羅馬
然而,歷史的發展規律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再強大的勢力也無法永遠保持強大。很可惜,東羅馬帝國也沒能逃過這一魔咒。
到了公元12世紀,東羅馬帝國大貴族的獨立性增強,上層統治者和底層百姓的矛盾日益尖銳,封建分裂的傾向嚴重加劇。
12世紀末,東羅馬帝國已經仿若風燭殘年的老人一般,變得內外交困——外族的不斷入侵蠶食著它日趨衰弱的"肉身";國內工商業衰落,封建剝削日益沉重,導致城市居民不斷發動起義,進行反抗……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帝國岌岌可危時,鄂圖曼土耳其人又對東羅馬帝國發動了進攻。
此時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就像曾經的羅馬帝國一樣不斷雄起,蒸蒸日上。
從13世紀末開始,鄂圖曼帝國就開始積極地向外侵略擴張,準備奪回東羅馬帝國在小亞細亞的領土;14世紀中期,鄂圖曼帝國的軍隊在達達尼爾海峽對岸占領據點,準備在此向歐洲進攻;
到了14世紀末,鄂圖曼軍隊打敗了歐洲封建主聯軍,占領了巴爾幹的大部分地區,此後東羅馬僅剩君士坦丁堡一座孤城,勉強維持著。
1453年,這是決定了東羅馬帝國命運的一年。鄂圖曼帝國的國王——年輕的穆罕默德二世率領著大規模的士兵和戰艦,對東羅馬帝國發起了進攻,目的在於摧毀東羅馬最後的堡壘君士坦丁堡。
最開始,鄂圖曼士兵遭到了都城堅固城防的阻礙,一直久攻不下,後來穆罕默德二世巧施妙計,才突襲了君士坦丁堡。
1453年5月29日清晨,鄂圖曼軍隊如水泄地一般地攻入城內,此時君士坦丁堡已經彈盡糧絕,東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帝君"君士坦丁十一世"只好棄城逃亡,最終慘死於在混戰之中。
也正是在那一天,鄂圖曼人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全城,那是東羅馬城民的末日,士兵在城內大肆劫掠,殘忍燒殺,城內的金銀財寶被洗劫一空,華麗的建築也被付之一炬。
東羅馬帝國就此覆滅,穆罕默德二世在那裡重新建都,並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
三、綿延千年、傲視群雄的東羅馬帝國為何最終走向了衰亡?
對於東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經濟、政治、民生、瘟疫都是誘發因素;統治者的墮落,貴族對百姓的剝削也是國家衰亡的加速劑;但要說最根本的原因,一定逃不過盲目的領土擴張和宗教矛盾問題。
首先,對於領土方面的盲目擴張直接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舊時的羅馬帝國憑藉四處征戰而雄霸歐洲,東羅馬帝國也企圖延續這種成功路徑,所以在它存續的1000年里,君主曾不斷開展對外征服,但每次大規模的征戰,都會使帝國陷入一場衰退。
查士丁尼大帝是個狂熱的戰爭分子,他畢生的心愿就是讓東羅馬帝國恢復曾經羅馬帝國的榮光。所以在他在位期間,開啟了一系列對外戰爭,使得帝國幾十年戰亂不斷,雖然領土確實擴大了不少,但許多矛盾問題也隨之誕生。
其一迅速擴張使帝國四處樹敵,周圍都是想幹掉它的敵人,國家處於不友善的危勢之中;其二即便占領了大片領土,也無法真正地使當地人歸順,當地人不斷反抗暴亂,新領土又一個個地相繼丟掉;可以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對此,網絡上有種戲謔的說法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的別稱)應該稱為'敗仗庭'才更為合適!"
其三戰爭給國內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消耗,打仗需要錢,每一場戰爭的勝利都是靠金錢堆砌的。
為了維持連年的戰爭和巨額的軍費,東羅馬帝國幾乎掏空了國家財政,並造成了帝國內部的經濟危機——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都有所減退,龐大的軍費壓在每個百姓的脊梁骨上,使得他們的生活日益艱難,社會矛盾也日趨嚴重。
東羅馬帝國滅亡的第二個關鍵原因是宗教問題。一直以來,東羅馬帝國都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它信奉東正教,東正教和後來崛起的伊斯蘭教是"勢不兩立"的敵對關係,與西方的羅馬天主教廷也處於"互不認同"的冷戰狀態。
後來,西方的天主教對中東地區發起了十字軍東征,目的是為了收復天主教聖地——聖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天主教、東正教以及伊斯蘭教共同的聖地,此時在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羅馬天主教廷便借著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的旗號,攻打阿拉伯地區。
而西方士兵東征的路線恰好經過東羅馬帝國,由於收復耶路撒冷也是東正教的夙願,同時能夠對付伊斯蘭阿拉伯帝國,所以東羅馬帝國同意十字軍在自己的地盤上經過。
然而殘酷的是,在公元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十字軍背信棄義,攻擊了東羅馬帝國,他們在那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次大規模的洗劫給與東羅馬帝國造成了重創,甚至一度亡國。
到了公元1261年,東羅馬帝國復建,但它的實力已經大大縮減,領土範圍只包括小亞細亞西北部、馬其頓、色雷斯以及愛琴海北部一些島嶼等。此時的東羅馬是一隻受了重傷的衰老巨獸,還沒等它實力恢復,新的威脅又隨之而來。
它虎視眈眈的鄰居——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不斷地蠶食著東羅馬的領土,最後只剩下君士坦丁堡一座城池。然而這座代表著東羅馬帝國最後命脈的城池,也在鄂圖曼軍隊的大炮進攻下,被慘然攻克。
就這樣,延續了1000多年之久的東羅馬帝國轟然坍塌,而它的滅亡也意味著羅馬帝國的徹底落幕。
從此,羅馬帝國成為歷史煙塵中的一個偉大傳說,東羅馬這個的強大分支也成了傳說中一幕巨大的悲劇,回顧它曾經滄桑熱血的歷史,不禁使人惋惜,從此,世間再無東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