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的遲暮》:歷史「頂流」康熙的晚年變局

2024-10-24     南方都市報

康熙的時代距今不過300餘年,他在歷史舞台上的表現相當活躍,具備強烈「頂流」氣質,既是內外學界關切焦點,也是文學藝術聚焦要角。而當康熙遇上數字時代,經由新媒介建構的康熙切片式形象,正影響著受眾重溫經典影視甚而嚴肅閱讀視域。

最近,就有一部講述康熙皇帝晚年的大眾歷史作品《聖人的遲暮:康熙晚年的帝國變局》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作者汪恆是資深媒體人、文史研習者,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國政系,先後擔綱「得到」金牌講書人,騰訊「讀書人老汪」主理人。熱愛傳統文化與文明變遷歷程,擁有20餘年研究和寫作經驗。

康熙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中國興盛的根基,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該書將目光投向康熙晚年(1708—1722),通過選取康熙晚年的重要切片,分為廢嫡、遺詔、財源等十大篇章,融入最新史料與現代心理學視角,將歷史性與趣味性較好地結合,揭示了康熙帝鮮為人知的全新側面及其時代演進的鮮明特徵,引導讀者在輕鬆閱讀中領略17至18世紀全球變革浪潮中東西文明交融與演進深層脈絡。

該書最大的特色,是對康熙晚年「為人、為父、為君、為天命」多維精神場域的建構與詮釋。人所共知,康熙執政時期的幾件大事,如擒鰲拜、平三藩、復台澎、三征噶爾丹,大多發生在其統治的前中期。他的晚年,除了「九王奪嫡」,似乎缺乏足夠的興奮點。而該書顛覆了這一成見。

作者指出,康熙晚年的政局,不僅波譎雲詭,相當熱鬧精彩,而且非常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清朝中國版圖疆域,影響了歷史長河的流向。該書以全新詮釋「九王奪嫡」為著力點,將這一前後撕扯多年、屢次攪動朝局的儲位之爭,放在滿洲入關定鼎之後、康熙畢生追求一副全景藍圖的深邃背景中,試圖在「滿人本位」與漢人治道之間尋求某種平衡,構建支撐帝國治統的合法性根基,也成為串起康熙晚年朝局變遷的一條主線。

《聖人的遲暮》一書基於嚴謹史料的非虛構寫作風格,較好兼顧了讀者認知獲得感與閱讀體驗感,既有來自對歷史認知的加強,也有來自對所處時代的解惑,更有對普遍人性的理解,讓扁平的歷史人物立體鮮活了起來。在汗牛充棟的史著「圍城」中,別開生面地闖出一條新路。

采寫:南都記者 朱蓉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62593a1a160a14315b162df8f2a0c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