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安 修 煉 手 冊

2023-08-04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西 安 修 煉 手 冊

西 安 修 煉 手 冊

最近各種演唱會、賽事、活動

都在西安舉行

而前一陣的《長安三萬里》

又讓人們穿越回了長安

西安,或成暑期檔最大贏家

恰好西安也有一本

《千年修煉手冊》

現在就翻開看看吧!

修煉第一步:

天選地理位置

西安修煉的第一步,就是有一個非常優越的「 出生點」。

西安地處 關中平原中部,曾是我國歷史上西周、秦、西漢、隋、唐等13朝建都的地方。

西安 北臨渭河南依秦嶺,巍峨的 秦嶺山地與坦蕩的 關中平原界限分明,構成了西安市的地貌主體。

西安市地圖

西安一半位於關中平原,一半位於秦嶺

圖源:標準地圖服務系統

西安周圍水資源比較豐富,東有灞(bà)河、滻(chǎn)河,西有灃(fēng)河、澇(lào)河,南有滈(hào)河、潏(jué)河,北有涇河、渭河,「 八水繞長安」一點都不誇張。

黃河一級支流的 渭河和它的灞、滻、涇、灃、滈、澇、潏 七條支流,統稱為長安八水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12期

也正是渭河和涇河兩條大河,源源不斷地將上游的 沉積物帶到 秦嶺北麓,在經歷了漫長的沉積後,關中盆地的沉積物厚達千米。

而這,便形成了有「八百里秦川」之名的關中平原。

秦嶺北麓共有72峪

這些峪其實是一條條秦嶺山區 深切的峽谷

從這些峪口流出的眾多河流

攜帶了大量泥沙

在秦嶺北麓形成了 山前洪積扇裙

這片土地古老豐腴,仿佛是上天贈予西安的一塊寶地。

關中平原,西有 隴山,東有 潼關,南有 秦嶺,北有 岐、喬、黃龍山脈相連。

關中平原航拍圖

它,以山嶽為邊牆的天然,包裹了渭河橫貫的八百里秦川。

關中平原黃土深厚,五穀豐饒;

四季分明,寒暖皆宜;

百姓安樂,溫飽有餘。

關中平原,沃野千里

關中人受神農始祖和后稷農師的教益匪淺,操持莊稼精細周到,把一年的精力傾注到麥子身上。

本地 深厚肥沃濕潤的黃土,又極適合小麥那又細又長的根須自如地伸展。

於是當地居民全年 以麥面為主食,百吃不厭還翻新出許多花樣。

陝西西安,秦嶺北麓的群山下的長安區神禾塬,萬畝麥田金燦燦

更重要的是,這富饒的關中平原還造就了 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自古以來,凡國都所在地,都要具備 地勢優良、水源豐足這兩大基本條件。

周、秦、漢、唐無一不建都於關中平原,就是因為 關中三面被山脈拱衛,是一處 進攻固守皆宜的好地方。

西安渭河晚霞

同時,渭河流域的大小河流網絡關中,為 灌溉五穀和人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水源。由於這兩方面的優勢,便形成了 關中自古帝王州」的特殊地位。

可以說西安,從一出生就領先起跑線上。

修煉第二步:

長安城的崛起

來了西安,必打卡的兩個景點就是 大唐不夜城和大唐芙蓉園

大唐不夜城

或許在那裡,才能感受到一點長安的影子。

但事實,那時的長安,遠比現在還要震撼。

要說長安,就不得不提它的 誕生

公元前201年,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設宴,慶賀自己打下天下。

慶賀之餘,他也在糾結新王朝的都城選址。劉邦是豐邑人(今 江蘇徐州豐縣),他的老鄉功臣們都希望都城能離家鄉更近些。

徐州市豐縣趙莊鎮金劉寨村漢皇祖陵

然而此時,一位叫 婁敬的邊防兵卻請求晉見,力勸劉邦將都城 遷往關中,以占據秦的險固之地。

他細說了關中的好處:「 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

這啥意思呢,就是說關中地區三面環山,一面黃河環繞,四周還有堅固的邊塞防線,即使真有戰士,百萬大軍也能聚集起來。

太白山海拔3771.2米,秦嶺的主峰

關中又是 「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且進可攻,退可守。

劉邦一聽,這個行!當天就起駕入關,由此,便開始了 西漢王朝定都長安的歷史。

事實證明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西漢為西域和西南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供圖/劉慶柱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06期

其實劉邦在位時,四處平定戰亂,根本無力營建都城,那都城連城牆都沒有。

直到 漢武帝(劉徹)時期,漢長安城的建設才達到了巔峰。

復原的漢長安城

兩千多年過去,漢長安城的城牆依然挺立在西安城北,而地面建築幾乎不復存在

製圖/CNG影視中心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06期

漢長安城屹立於 渭河南岸,面積達 36平方公里,約為同時期 羅馬城的2.4-3倍

後來雖也幾經戰火摧殘,但終究存在、使用了 近800年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未央宮是漢長安城的大朝正宮,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

直到隋文帝楊堅棄而不用,另選新址, 漢長安城才徹底失去了它的意義。

兩千多年後,唯有當年的城牆還執著的證明它曾存在過。

你以為接下來就要說唐長安城了嗎,還沒有。因為要提唐長安城,繞不過它的前身—— 隋大興城

隋文帝放棄漢長安城主要是因為歷經八百多年,它早已經 破敗不堪,城市諸多功能已喪失殆盡。

於是便選擇在漢長安城 東南龍首原南坡的平原上興建都城,新都取名「 大興城」。

龍首原位於現在西安城北,它之所以知名是因為與兩代王朝都城密切相關

這塊原地基本平坦,被河流切割的平原呈現出與《易經》乾卦六爻相似的 六道坡岡

圖源:

繪圖/王欣

當時只有27歲的天才建築師宇文愷,主持規劃了隋朝新都城,憑藉84平方公里的面積,一舉超越漢長安城。

至此, 幾大王朝才鋪墊完畢到唐時,這塊土地似乎如嬰兒長至青壯年, 不可避免地要迎來它的燦爛時期。

西安市與唐代都城位置關係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06期

其實中國傳統都城,規劃思想基本都源自《周禮》,即方正有序、嚴謹對稱、前朝後市、王宮核心。

然而唐長安城是既承繼了傳統又不拘一格: 宮城(皇家宮殿)、皇城(中央辦公區)、外郭(市民居住區)平行排列。

此外,城內又有 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將全城分為 108坊(可以簡單理解為現在的小區)和東、西二市(現在的市場)。

唐長安城古今對比

你可以這樣想像,整個長安城如同巨大的棋盤

交錯的道路像是棋盤上的線,而坊、市就像棋盤上的格子

千百家似圍棋局 十二街如種菜畦

臣子百姓就在這些街坊里行動, 城門和坊門早晚都要定時開閉,以擊鼓為準,並實行 宵禁制,犯禁還要遭到拘禁鞭撻,儼然半軍事化管理。

圖為唐長安城復原圖

街坊鄰里就在一個空間裡苦樂安危與共

街坊甚至從一種建築格局演變成了人際關係的名詞

圖源:《中華遺產》 2016年01期

供圖/水晶石

長安城的街道中,最寬廣的街道是 朱雀大街,寬達150米

同時它也是長安城的 中軸線,將長安城嚴格劃分為對稱的東西兩半。

長安城的東南角就是那時的 芙蓉園。東南角的低洼處被開鑿成了 曲江池,這裡便以它為中心,成為了一個煙水明媚、鶯歌燕舞的遊覽勝境。

大唐芙蓉園航拍

在城市規模上,唐長安城 以大聞名,城池面積達84平方公里,是 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

同時期另外兩個帝國的首都在它面前甘拜下風:長安城比 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較阿拉伯帝國都城巴格達城大6.2倍

西安大明宮

大明宮,是唐大朝正宮,也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

長安城的輝煌遠不止建築上的,長安城內 人文薈萃,奇貨雲集,也是東西文化交融之地

長安作為 絲綢之路的起點,吸納了許多國家的養分。

唐代絲綢之路地圖

東起 日本、西到 羅馬或拜占庭、南到 印度、北至 流鬼(今俄羅斯堪察加半島之西南岸)的各國使臣紛紛來朝, 唐長安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

平城京,日本奈良時代的京城,地處今奈良市西郊

平城京就是仿隋唐長安城和隋唐洛陽城建造而成

各種異國文化在長安傳播,最典型的就是外來食材:胡椒、茄子、蠶豆、菠菜等等。

這是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各類「點心」

最喜愛、最擅長製作麵食的是 西北少數民族,進而影響了整個北方人

他們不僅引種了小麥,還首先學會了磨面制餅的方法,並傳之至中原,促成了小麥的推廣

到處都是賓館、珠寶店、酒肆(類似於酒吧,那時還引進了葡萄酒),長安「胡化」盛極一時,甚至洛陽也是「 家家學胡樂」。

唐代的女性也可以 身著胡服化胡妝;一些貴族為了追求突厥人的生活習俗,都能忍受對他們來說極不舒服的帳篷生活。

陝西博物館的唐三彩女立俑

在《現代漢語辭典》中,「胡」主要有3層意思

其一,泛指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其二,指來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東西),也泛指來自國外的(東西);

其三,用于姓。

這就是西安修煉的第二步,也是西安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長安,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太多傳奇和輝煌都在此發生。

修煉第三步:

讀懂城牆,就能讀懂西安

長安城的繁華,是一千多年的沉澱。而由盛轉衰,卻只需要短短的幾年。

安史之亂過後,整個國家的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二,通往東西的水陸交通因戰亂而淹塞,長安繁華不在。

華清宮,它見證了唐朝的衰落

華清宮始建於唐初,鼎盛於唐玄宗執政以後

唐玄宗幾乎每年十月都要到此游幸

安史亂後,政局突變

唐玄宗從皇帝的寶座上跌落了

華清宮的游幸迅速衰落

唐朝以後各代皇帝已很少出遊華清宮

在唐之後,西安不再是都城,城市的規模也縮減了許多,但西安一直都是 重要的軍事重鎮

如今,在西安隨處可見的城牆就是證據。

它是 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1378年)在 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城呈長方形,周長約 13.7公里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06期

整個城牆氣勢雄偉,構成了一個科學嚴密的古城堡防禦體系。

被雪覆蓋的西安城牆

它是迄今為止中國甚至世界上保存規模最大、成色最好、歷史最悠久的城牆

城四面各築一門,每座城門外面又有 三重樓守護:閘樓在外,箭樓居中,正樓最里,為城的正門。

西安城牆的永寧門(南門)

從這張圖可以非常好的看到門外面的樓三重

從左至右分別是:閘樓、箭樓、正樓

閘樓:控制著入城必經的護城壕「閘門」,掌控著吊橋的起落和閘門的提放。

箭樓:古代城牆上的「碉堡」,敵人來攻城之時,士兵可從窗戶里射箭,也能望敵情。

正樓:位於大城正門之上,建築形式為重檐歇山式,戰時正樓為守城軍官指揮之所。

除了這些還有主城門外有瓮城、敵台、敵樓等等,都能看出當時防禦體系的完整。

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有一處高大的 鐘樓

它也位於 西安的市中心,古代守城者登上鐘樓,四方的局勢盡收眼底。

西安鐘樓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善的一座

然而到了今天,城牆早已經失去了軍事意義。

它留存在此,歷盡千年滄桑,只為繼續講述西安的故事:

西安的城門樓未掛朱漆,但它就像西安人一樣質樸而本真, 頑強而倔犟

西安城牆的一角

城門像是這座 古老城市的眼睛,目睹了在這城市世世代代人的生存,也見證了西安城的興衰歷史和現代化城市的飛速發展;

西安城牆的長樂門(東門)

在城樓下,高亢激昂的秦腔聲還在迴蕩著: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都吼秦腔,吃一碗飯不放辣子就嘟嘟囔囔。」

這,就是西安修煉的第三步。即使那時的西安沒有盛唐時的規模,但城牆的修建奠定了現在西安的城市規劃,這第三步的修煉也不容忽視。

修煉第四步:

美食,是我的新王牌

直至現在,西安仍然在修煉中,除開古城外它又多了 「網紅」、「美食」、「碳水」等等的標籤。

前面提到了八百里秦川的土壤與氣候,給了小麥良好的生長環境。

西安麵食多到可以隨意排列組合:寬面、細面、油潑麵、褲帶面、臊子麵、棍棍面、菠菜面......

西安biangbiang面

大碗吃面,當然也要大口吃肉。西安夜市上,一定不要錯過 烤肉(就是燒烤),肉香四溢,肉汁在嘴裡炸開,簡直是愛吃肉星人的福音!

西安夜市上的烤肉,太帶勁了

現在流行元宇宙,西安人有自己的 「饃」宇宙,跟著西安人左手右手一個肉夾饃。

對於西安人來說,臘汁肉夾饃里的肉必須也只能是 豬肉,加青椒和香菜的統統打入異類。

臘汁肉夾饃,來點油潑辣子更「攢勁」

除了經典的肉夾饃、羊肉泡饃,還有 三鮮煮饃、葫蘆頭泡饃等等。早上來一碗肉丸胡辣湯,掰點饃泡湯里,這就是西安人的小確幸。

葫蘆頭小炒泡饃

葫蘆頭,即豬大腸與小腸連接處的肥腸,因其熟後收縮狀似葫蘆頭,故名之

葫蘆頭泡饃即以此段肥腸與掰碎的飥飥饃,加其他輔料、調料用滾沸的肉湯泡(澆泡)製成

葫蘆頭小炒是借鑑牛羊肉小炒泡饃的做法創製而成

除了豪爽的麵食,西安也有 細膩的甜品。西安最經典的甜食就是甑糕,細膩的棗泥與豆沙,與軟勁的糯米一起,組成了最佳cp。

甑糕,甜而不膩

這就是西安千年的修煉之旅,興盛過、輝煌過,也沒落過、寂寞過。不過一切都已經過去,現在的西安,才是最好的西安。

【參考文獻】

[1]王夢琪. 基於景觀特徵評價的秦嶺北麓長安區段景觀認知研究[D].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21.

[2]董衛.隋唐長安城的歷史環境-空間邏輯初探[J].城市規劃,2021,45(06):84-97.

[3]王永平.胡漢食俗的交融:唐都長安的餐飲業[J].呂梁學院學報,2023,13(01):33-46.

[4]梁晉. 唐長安城和日平城京中軸線形制、功能和影響力探究[D].東北師範大學,2022.

[5]李根蟠.胡化的餐桌.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10期

[6]謝田.平城京:獻給長安的愛慕.中華遺產.2020年03期

[7]劉慶柱.漢長安城一個王朝思想的痕跡.中國國家地理 .2005年06期

[8]劉睿.大豆 黑土地上的守望者.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10期

[9]常偉 張良 李遠望.八水繞長安 秦川曾經是「陸海」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12期

[10]安家瑤.唐長安城 理想的地形 輝煌的都市.中國國家地理 .2005年06期

[11]左凌仁.渭河 黃河第一支流的文化密碼.中國國家地理. 2017年10期

[12]齊飛.大山 黃土高原的衛士.中國國家地理 2017年10期

[13]和谷.唐長安城 千年前的國際大都會. 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5期

[14]田夫.城牆圍起的西安.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06期

[15]單之薔.人往低處走.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02期

[16]史紅帥.西安:廢都與重鎮的名實之辯.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06期

因微信近期推送規則改版

未加「星標」就無法展示完整封面

將會錯過我們精挑細選的大圖封面

後續精心編輯內容

也很容易被淹沒

若您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為我們添加愛的「星標」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倩倩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網絡

話題

你去過西安嗎?最近有出行計劃嗎?

汗!汗!汗!

誰說江浙滬靠海不看海的?

泰山這麼矮,憑什麼是五嶽之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618dba0224ceb8e0b4f96ecb5e3d8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