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延續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其中古典文學就是其重要載體之一。最能代表中國古典文化的就是《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以及《水滸傳》這四本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即使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四大名著也是不少人的必讀書目。為延續「四大名著」的傳承,在建國之後,湧現出不少根據四大名著原著而改編的影視劇,翻拍四大名著更是成為時代主流之一。
四大名著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各項事務百廢待興,包括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揚傳統文化以及提高人民文化素養,人民出版社決定在歷史典籍中挑選六本代表中華文化的優秀作品。由於當時出版條件有限,人民出版社就先印刷了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著」。這四本名著一經出售,很快受到了廣大人民的好評,其他出版社見狀也紛紛跟風印刷,就這樣,「四大名著」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另外兩本名著被世人遺忘在腦後,以至於如今人們只知道「四大名著」。
《聊齋志異》梅三娘劇照
這兩本被遺忘的名著就是《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事實上,這兩本名著的內容大多涉及批判思想和鬼神之說,即使印刷出來,也不一定會被人們廣泛接受。其中《聊齋志異》最令人頭疼,這本書里大多都是描寫鬼怪、人妖、人鬼相戀的故事,對於當時的人而言,從青少年長遠的身心健康發展以及中國傳統思想影響來看,這本書是不能被廣泛推廣的。《儒林外史》則是因為內容多偏向對社會、人性的諷刺,不像《三國演義》那樣傳遞的都是保家衛國這樣正能量的思想,因此也不一定能廣泛傳播。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雕像
青少年就像剛畫完線條的素描畫,三觀尚未完全形成,對是非黑白的判斷沒有明確意識,因此這兩本書若是廣泛發行,勢必會對青少年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這也是這兩部名著會被剔除的重要原因。就這樣,六大名著「瘦身」變為四大名著,分別是懷金悼玉的《紅樓夢》、英雄無畏的《水滸傳》、斬妖除魔的《西遊記》以及烽火狼煙的《三國演義》。不過這並不代表《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這兩本著作就沒有藝術價值和可讀性。
《聊齋志異》辛十四娘劇照
《聊齋志異》又稱為《鬼狐傳》,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所著的一本文言短篇小說集。這本書共有五百篇,內容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愛情故事,占據全書的一半以上,故事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勇於反抗封建禮教,追求自由戀愛的形象;二是抨擊科舉制度,作為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受害人,蒲松林非常有發言權;三是揭露當時社會的腐敗以及封建統治社會下,人民困苦不安的生活。表面上看,這本書的內容都是人妖、人鬼相愛等荒誕不經的故事,但實際上表達的卻是作者對於封建禮教的不滿以及想要衝破封建禮教牢籠的心愿。我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評價《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吳敬梓紀念館
至於《儒林外史》,則是由清代吳敬梓在乾隆年間創作的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作者一方面是批評封建禮教和腐朽的科舉制度,號稱「學而優則仕」的學子們,窮其一生考取功名,卻僅是將其當作獲取金錢的敲門磚。吳敬梓在書中辛辣諷刺那些學子打著求取功名的幌子求取金錢,敗壞讀書人氣節的現狀。另一方面是對貪官污吏的批判,一邊喪心病狂的壓迫剝削老百姓,一邊卻標榜自己兩袖清風,實在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范進中舉場景繪畫
魯迅先生曾評價《儒林外史》:「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意思是說,這本書所有故事情節幾乎找不出一個主幹,主角總是在不斷變換,但反對封建禮教制度、反對科舉制度的思想卻是一直貫穿其中。這部小說是由無數篇小短文交替形成的長篇小說,一字一句對於人物的刻畫淋漓盡致,字裡行間充滿了諷刺意味,整本書的內容堪稱是「鬼斧神工」。
參考資料:
《中國古典文學》《吳敬梓評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5fda90cf4083fdefabb18be23be5d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