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夏糧迎豐收 麥香盈滿倉

2022-07-19     黃河新聞網微運城

原標題:運城:夏糧迎豐收 麥香盈滿倉

長勢喜人的小麥

黃河新聞網運城訊(記者張琳潔 實習記者柴曉蒙)風吹麥浪,金黃的麥穗隨風搖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遠處,片片麥田一望無垠,運糧車載著一車麥子緩緩駛過……一幅幅豐收的美景畫卷徐徐展開。

當前,運城市克服了罕見秋汛晚播、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全市423.3萬畝小麥已收割完畢,總產穩中有增,豐收已成定局。

罕見秋汛,糧農心難安。

去年10月上中旬,運城市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時間久、範圍廣、強度大的降雨天氣導致黃河、汾河運城段發生嚴重洪澇,全市280萬畝糧田不同程度受災。「去年十月份的那幾天,我每天都特別焦慮,望著被雨水浸泡過的玉米即將發霉,想著大半年的辛苦就要白費,別提多難過了。」位於永濟市城北街道西伍姓村的種糧大戶李霞回憶起去年自家百畝糧田的受災困境時激動地說。

秋汛過後,河津市水利部門立即對受災灘地進行抽水排水。挖機疏通、人工導流、水泵抽排……經過一個月的努力,連伯灘除局部低洼地塊仍有反滲水外,灘地積水基本排完。

長勢喜人的小麥

科技壯苗,農時催人忙。

為了最大限度調動廣大群眾的種糧積極性,運城市委、市政府全方位開展「雙搶雙減雙保」(搶收搶種、減災減損、保豐收保農民收入)工作。河津市城區街道黃村糧農侯俊紅的50畝糧田受洪澇災害影響,積水最高時達40厘米。「當時,雖說積水已經排除,但由於土地過濕,冬小麥遲遲無法播種,眼看就要上凍,農時不等人,不少鄉親都打算放棄種冬小麥了。」侯俊紅說。

在市縣兩級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的積極引導和幫扶下,很多農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下了冬小麥。去年小麥最晚播期一直延續到12月中旬,比正常年份足足晚了兩個月。其間,運城市農業農村部門組織發動幹部群眾搶排積水,搶收搶種,並開創性地採取了全膜覆蓋、飛機撒播等應對措施。當時,全市小麥最晚播種時間為大寒節氣後第三天,即2022年1月23日,創造了全省小麥最晚播種記錄。

製作冬小麥苗情表、分布圖,挂圖作戰,精準指導……春耕時節,河東大地的農田裡不時可見農業技術專家忙碌的身影。省、市、縣三級小麥專家深入運城市多個糧食主產區,現場答疑解惑,剖析技術要點,錄製教學視頻,公布聯繫方式,採取「線上聯專家、線下聯麥田」形式,持續跟蹤解決小麥生長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推動冬小麥「促弱轉壯」。

「在農業技術專家的科學指導下,農機手作業更加精準高效。」李霞說,「眼瞅著苗情一天天轉好轉強,我一直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

長勢喜人的小麥

來之不易,種糧信心足。

秋汛所導致受災嚴重的區域,基本囊括了運城的糧食主產區。穩住這一區域糧農繼續種糧的信心,對於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範基地、扛牢山西「糧袋子」,至關重要。

「好在整個冬季小麥墒情都很好,加上農業技術服務人員的悉心指導和3月前後運城市氣象部門配合開展的人工降雨、人工增雨作業,我們地里的小麥苗情絕大部分都經歷了由弱轉壯,長勢普遍達到往年同期水平,這也為今年豐產打下了基礎。」提及開春以來自家糧田的變化,河津市小梁鄉西梁村小麥種植戶阮會珠坦言,紮實的春管行動,讓他家的麥情遠遠超出了預期。

6月13日上午,在永濟市城北街道西伍姓村,李霞家的百畝麥田正在收割最後一片地,豐產豐收景象令人欣喜。「平均畝產達700公斤,這一數字較往年多出了近150公斤。」得知小麥畝產數據後,李霞難掩內心的激動,「豐收真是來之不易!去年小麥晚播了1個月,當時真的是連1000斤也不敢想呀。」

幾天後,汾河岸畔也迎來了豐收的喜訊。「畝產575公斤!晚播了兩個月,不僅沒減產,反而逆勢上揚實現了高產,讓我們對種地更有信心了!」良田配良技,糧食的豐收讓「侯俊紅們」種糧更有底氣。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中國人必須端住自己的飯碗」。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運城夏糧實現從「雙搶雙減雙保」到「豐收在望在倉」,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眾多農技人員精心呵護、彰顯科技力量,廣大糧農不辭辛苦、緊盯每個環節、嚴防死守,勠力同心、奮楫篤行,才能做到保住「糧袋子」,才能於沃野中看到豐收畫卷。市農業農村系統將一如既往著眼國家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持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效、農村穩定安寧。

轉載聲明:此文章屬於本網原創稿件,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5ef5f8d928069bf23fe8051d92d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