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海鮮」,大國糧倉的新味道。
文 | 華商韜略 熊劍輝
乾了這碗三文魚,大家都是新疆人。
【大豐收】
最近,#新疆歡迎大家來吃海鮮#,刷爆了熱搜。
多少人因為日本排放核污染水,擔心失去了「海鮮自由」。誰承想,在新疆的大漠戈壁、鹽鹼湖泊,竟然養出了幾千噸生猛海鮮,著實令人震驚。
借用董宇輝的口吻,「新疆海鮮」的豐收盛況應該是:
你背單詞時,賽里木湖的高白鮭,正躍出水面;
你算數學時,塔克拉瑪乾的螃蟹,正肉質鮮美;
你晚自習時,阿拉爾天鵝湖中的南美白對蝦,正雀躍歡騰。
當你為自己的味蕾努力奮鬥時,
那個你從未見過的新疆,
那些你從未品味過的海鮮,
正一步步向你走來。
對此,網友們紛紛感慨「沒有核污染」、「國家有智慧」、「新疆要騰飛」,乃至「感謝左宗棠」的梗都層出不窮。
更有網友調侃:新疆產的海鮮,是不是應該叫「新鮮」?
而新近上市的「新鮮」,種類遠不止這些。
像麥蓋提縣的澳洲龍蝦、察布查爾縣的羅氏沼蝦、巴楚縣的斑節對蝦、尼勒克縣的三文魚……
神奇的「新鮮」紛至沓來,不但攻占了盒馬鮮生、華潤萬家、永旺超市,甚至反向出口到俄羅斯、馬來西亞、芬蘭等傳統漁業強國。
「新鮮」的品質怎樣?嘗過的都表示,相當不俗!
像麥蓋提的澳洲龍蝦,色澤鮮艷、肥碩飽滿。
賽里木湖的高白鮭,肉質鮮美、肌間無刺、入口即化;用它做的魚子醬,出口歐盟,堪稱海中珍饈、鮮中上品。
尼勒克的三文魚,更被冰川雪水長年滋養,口感鮮、嫩、潤、滑,不但讓離海最遠的新疆人實現了「三文魚自由」,還直接出口到俄羅斯、馬來西亞、日本!
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一邊在排放核污染水,一邊從新疆進口三文魚!
有網友因此大聲疾呼:「新鮮」能不能別出口,畢竟國內都不夠吃!
當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成為吃海鮮的首選之地時,人們不禁要問,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大棋局】
「新鮮」上市的背後,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客觀現實:
中國有15億畝鹽鹼地和6.9億畝低洼鹽鹼水域,是全球第三大鹽鹼地分布國家。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這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但經濟發展對土地的要求,生態環境的挑戰,讓守住18億畝耕地並不容易,如何既發展又守住耕地紅線因此成為重大課題。
壓力的同時,新的解法也在不斷產生。其中一個重點是,如何將一些現在不是耕地的土地利用起來,比如鹽鹼地就是一個重點。
據統計,中國可供利用的鹽鹼地高達5億畝,新疆、山東沿海、松嫩平原、內蒙河套、中原腹地,鹽鹼地到處都有,而它們現在絕大部分是拋荒的。
如何在可利用的5億畝鹽鹼地上做文章,讓它們變成「新耕地」,成為從國家政策到民間發展都在持續關注與破解的大議題。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打響了「第一槍」:推進低洼鹽鹼地養殖。
同年,農業部發布《2017年漁業扶貧及援疆援藏行動方案》,順勢推出「鹽鹼地漁農綜合利用模式」;2019年,又在《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鹽鹼水養殖」。
有了國家政策引領與撐腰,鹽鹼地面積占全國1/3的新疆,掀起「人工造海」的高潮。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兵團第三師的紅旗農場,建成了新疆第一個鹽鹼地海鮮養殖基地。
這裡是帕米爾高原東部,白花花的鹽鹼灘一望無際,pH值普遍在8以上,地表水跟海水很接近。科研人員在鹽鹼水裡,只要添加特定的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就能調配出適合不同海鮮生長的「人工海水」。
在人工海水裡,青蟹、羅非魚、斑節蝦、海鱸魚、石斑魚……得以自由生長。它們不但肉質細膩、口感鮮美,而且沒有抗生素、健康無污染。
尉犁縣的羅布湖,把「海」造得更是自然天成。
羅布泊本來是寸草不生之地,但近年來,隨著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態治理,這裡慢慢形成了12000多畝的「羅布湖」。
在含有微量鹽鹼的羅布湖裡,本來沒法養魚養蝦。但人們把「六月黃」螃蟹投進湖裡,只靠「人放天養」,短短5個月後,半野生的「六月黃」就變得蟹肥肉美,鮮香誘人。
有這樣的珠玉在前,新疆的「造海運動」很快遍地開花。
但不要以為,「新鮮」就此能迎來大豐收。這中間,還差著很多不為人知的「黑科技」。
【黑科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4團,坐擁1200畝的天鵝湖濕地。農業部一推廣,就開搞鹽鹼水養殖。
結果,生猛海鮮很快在鹽鹼水死得七七八八,虧慘了。
這裡面原因複雜,但一言以蔽之:水土不服。
怎麼才能讓海鮮們在鹽鹼水裡隨遇而安呢?這時候,一支繞不開的科研團隊登場了,那就是寧波大學海洋學院。
2018年,寧大水產博士王歡回河南老家,看著大片的鹽鹼灘,萌生了養殖海鮮的想法。
第一次試驗,王歡團隊把200多隻青蟹苗投進鹽鹼水裡,幾乎死了個乾淨。
這樣的失敗,跟別人幾乎毫無差異。但王歡卻很欣喜,因為他看到的,不是死的那一片,而是活下來的那幾隻。這些「希望的種子」說明,總有蟹苗能適應環境,只要想辦法培育,大量養殖就有戲。
於是,他們想出了一種鹽度逐級下降法,讓蟹苗一點點適應鹽鹼水的低鹽環境。這個過程,很考驗耐心和精確性,稍有不慎,蟹苗就會成批死亡。
與此同時,他們又在數以萬計的蟹苗中,不斷篩選存活率高的「種子選手」。雙管齊下,終於大幅提高了蟹苗的成活率。
僅靠這手苗種淡化的「絕活」,2019年,寧大拿下了發明專利。
可把蟹苗放進鹽鹼水塘,大家發現青蟹蛻殼難、長不大,又是一個難題。
寧大科研團隊反覆研究後發現,原來海水中富含的鉀、鈣、鎂離子,是青蟹脫殼必需的微量元素,而河南鹽鹼水裡就缺這一塊。
知道問題就好辦,缺啥補啥,水質很快被調整到最佳狀態。
結果,河南鹽鹼水裡養出的青蟹,不論成活率還是鮮美度,跟沿海地區的不相上下。
鹽鹼青蟹只是「第一炮」。這之後,寧大再接再厲,又成功培育出南美白對蝦、美國紅魚、大黃魚等近十種鹽鹼海鮮品種。
這意味著,寧大完全跑通了一套「鹽鹼養殖方法論」:我先測你的水,看看多什麼、少什麼,再把最適合養殖、成活率最高的種苗交給你。
消息一傳開,新疆、寧夏、山東、陝西等地的農漁部門,踏破了寧大的門檻。
還是以兵團14團的天鵝湖為例,虧損後把寧大請過去,測水質、測元素,一下子確定了天鵝湖最適合養殖青蟹、南美白對蝦;又簽協議、引技術,徹底掌握了鹽鹼養殖「黑科技」。
天鵝湖的青蟹、南美白對蝦,這才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大豐收。
2022年,寧波大學的案例榮獲「第三屆全球減貧最佳案例獎」。這個世界級的榮譽,彰顯了中國「以漁治鹼」、改善生態的巨大成就。
而「新鮮」惠及的,也不僅僅是一個新疆。
今天,新疆、河南、山東、寧夏、內蒙古等15個省(區、市),全都開啟了大規模的鹽鹼養殖和種植。
在甘肅景泰縣,「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鹽鹼地變成了一排排的魚塘。今年新捕撈的羅氏沼蝦一上市,就被本地客商一掃而光。
在寧夏石嘴山,鹽鹼地不僅變成了千畝魚塘,還在寧夏大學科研人員的攻關下,種上了紫花苜蓿、枸杞芽菜、湖南稷子等耐鹽作物。昔日的鹽鹼荒草灘,變成了令人欣喜的模樣。
而由袁隆平院士組織的科研團隊,早就研發出突破性的耐鹽鹼「海水稻」。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海水稻」種植面積已突破100萬畝,如今正朝著1億畝的目標持續邁進!
中國5億畝可利用的鹽鹼地,正一點點變成新的「大國糧倉」。
往小了說,「新鮮」讓「核污染時代」的中國人能吃上一口安心的海鮮,極具小確幸的大價值。
往大了說,這進一步保障了糧食安全、治理了生態環境、助力了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