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

2024-07-13   驪歌聲聲慢

人言可畏,最早出自《詩經》,是說流言蜚語很可怕。而有味中藥,別號「人言」,確讓人生畏,即有「毒物之王」之稱的砒霜。

舊時對於有些中藥的叫法,醫生用隱晦曲折的表達法,主要為了防止病人知情,對藥物產生畏懼感或厭惡感,以保證療效。「砒霜……惟出信州,故人呼為信石;又隱『信』字而稱『人言』。」此隱名另一層意思在於提醒醫者,「人言」可畏,用時千萬謹慎。

《綱目》說:「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許,即死;貓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錢許,亦死。」因其無臭、無味,屍檢時也不易被發現,古代很多命案都是借砒霜殺人。《水滸》中,潘金蓮就是用砒霜殺夫。砒霜急性中毒,多因吸入大量砒粉塵,或誤服引起。前者的主症為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後者的主症為劇烈腹痛、嘔吐、腹瀉。嚴重者迅速出現休克等症狀。施耐庵描寫武大被毒後「七竅流血」,骨頭變黑,乃屬藝術誇張,旨在渲染嚴重中毒之症狀。

1815年6月,拿破崙兵敗滑鐵盧,被囚南大西洋的聖愛倫小島。幾年後,官方公布,他死於胃部疾病。有人據其臨死前的症狀,認為是砒霜所致的慢性中毒,並分析是臥室壁紙的塗劑中含有防蟲防腐的砒霜。因受潮後,塗劑中的砷成分會以氣體形式游離出來,造成其慢性中毒。砒霜之毒,可見一斑。

幼時聽長輩說,用銀筷子夾菜可以驗毒。此法應是專門針對檢驗砒霜而設。《紅樓夢》第四十回描述:「鳳姐兒道:菜里若有毒,這銀子下去了就試得出來。」古代提煉技術較落後,砒霜里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硫與銀器接觸後,銀器表面會生成黑色的「硫化銀」。而現代砒霜提煉得非常純凈,不夾雜硫和硫化物,加上現銀金屬化學性質很穩定,此法已無檢測作用。

有毒藥,人們就會去尋找解毒之藥。

看到《本草綱目》載有二十餘種解砒霜之藥,想起魯迅先生所言:「本草家提起筆來寫道:砒霜,大毒。字不過四個,但確切知道這東西曾經毒死過若干性命了。」《聊齋·真生》講有人賣砒霜解藥,但秘不外傳。一次此人犯法被關押大牢,妻弟為他送飯,在飯菜中放了砒霜,待其吃後告知,逼他不得不說出解藥。現在對於砒霜中毒,已有特效解毒劑「二巰基丙醇」,它在進入人體後,能與毒物結合形成無毒物質。

凡事都有兩面。砒霜外用可治痔瘡、瘰癧、癬瘡等,內服可治寒痰哮喘、瘧疾、休息痢和諸蟲疼痛。當代河南省信陽名醫吳一淵善於用毒藥猛劑治病。對於宿痰冷哮之症,他常用「紫金丹」以除根,該方是宋代止喘名方,內含微量砒霜。《實用中醫內科學》也介紹:「冷喘久發,可合冷哮丸溫肺化痰,或紫金丹開關劫痰。」砒霜雖被《本經》列為下品,倘能用其利而避其害,則如兵家快騎利劍、直攻敵巢。誠如吳先生之言:「峻烈之藥,或因副作用強,反應劇烈,或由功力大而分寸難於掌握,為醫患所懼。然而,其性迅猛,多具奪關斬將之力,藥效專著,每有直搗黃龍之功。」

蒲松齡對於峻烈類藥發過議論:「砒(霜)、附(子),天下之至毒也,苟得其用,瞑眩大瘳,非參、苓所能及矣。而非仙人洞見臟腑,又烏敢以毒藥貽子孫哉!」古人早有「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之語,意指服藥後,如沒有頭昏眼花等劇烈反應,療效反不是很好。

古代「以毒攻毒」的療法,現已為世界範圍內醫學界共同關注,並且被運用於一些大病、難病、危重病、頑固性疾病的治療中,顯示出獨特的療效。不過,以毒攻毒,不得已而為之,自非易事。正如元代大名醫朱丹溪臨終前告誡其子所言:「醫學亦難矣,汝謹識之!」

(文章來源於《貴陽晚報》)

編輯:舒 銳

編審:董容語

簽發:肖 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