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農曆中秋,是僅次於過年的,最重要的日子。
從「千里共嬋娟」的寄語,到「不知秋思落誰家」的遺憾,只有闔家團圓、吃上一頓飯、分享幾個月餅,才是完整的中秋。
事實上,並不只有中國古人觀察到了月亮圓虧的自然現象。在西亞、在日本、在南美,和祭月有關的節日有很多。但只有中國人的中秋,才與「吃」、與餐桌高度綁定。
究竟是怎樣的中秋味道,讓我們消化了五千年之久?
中秋,消化遠道的食材
公元1076年中秋,湖北黃州,酩酊大醉的蘇軾,正在揮毫潑墨,大展詩才。
才華橫溢的東坡公,本是一顆政壇新星,然而新舊黨爭、朝野相鬥的時代,他如玩笑一般被貶謫,成了鬥爭的犧牲者。
寄情山水,消化美食,成了蘇軾後半生的主題。
圖說:東坡肉,蘇軾留下盛名的最膾炙人口的食品
敏銳如蘇軾,縱酒高歌間,觀察到了黃州百姓們中秋宴上的一種「小餅」——它由小麥麵粉做皮,內餡兒則由甜美的奶酪酥油和飴糖混合製成。最後烘烤得皮酥餡香,趁熱大嚼。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記載下來的,月餅的模樣。
為什麼它出現在蘇軾的時代?
事實上,小麥麵粉很早就經由河西走廊傳入中國,但用它製作糕餅,並通過烘烤激發麥香,這是唐代「萬國來朝,四夷雜處」時才出現的,來自西域民族得「胡餅」製作技藝。
同樣,作為遊牧文明的最重要產品,奶製品在民間的大規模加工和應用,也在擁有鮮卑血統的李唐王朝期間發生。
此外,在甘蔗沒有大規模種植、蔗糖沒有普及之前,中國的甜味來源非常昂貴和單一。麥芽糖,正是少數重要的甜味來源之一。它的製作需要用到本應作為糧食的小麥,到了經濟高度發達的唐宋時代,才逐步成為覆蓋面較廣的庶民的食品。
萬事俱備,只欠月餅。
蘇軾筆下的月餅,事實上凝聚了漢唐之前,中華帝國經略西域,打通商貿和物流、消化外邦傳入食材的大歷史。
中秋,消化融合的滋味
公元1508年中秋,雲南保山永昌府,大學士楊慎,正在府中為遠在四川的妻子親朋寫信。
因為參與皇嗣繼承的討論,楊慎被暴怒的皇帝貶謫雲南,與妻子蜀中才女黃峨異地分居。
思念丈夫的黃峨寫信:「燕飛曾不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哀婉悽惻溢於紙上。
閒居滇中的楊慎則不以為意,寫下了另一種風格的回信:「家家餌塊雕盤薦,雞骨香馨火未焰」
在當時的語境下,這或許是楊慎有意以輕鬆的場景寬慰妻子。但從今天的上帝視角來看,楊慎來到四季如春的雲南,遠離北京惡劣的氣候和權力傾軋的宮廷,對這位純粹的文人來說,或許未免不是一件幸事。
圖說:楊慎貶謫雲南圖
在楊慎筆下,雲南的中秋,需要消化餌塊、雕梅、雞湯所構成的餐桌食材,它與中原地區的食俗完全不同。
楊慎所在的雲南,是今天中國版圖中,最晚普及華夏衣冠的地方之一,對於明朝以前的中原來說,那是一塊土司林立、瘴氣橫行的蠻荒之地。但到了楊慎所處的明中葉,雲南已經成了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中原的人才、風物開始進入這片處女地。
當地人開始過起中秋這個中國節日,正是這種融入、交流和你我不分的歷史進程。它的背後,是明代百姓對遠方好奇、探索、消化的社會風尚,和中華文明消化四夷、開疆拓土傳承。
中秋,消化原鄉的思念
公元1984年中秋,中國台灣台北,作家梁實秋的家裡。
在離開大陸幾十年後,梁先生開始整理它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而其中寫美食的部分,則被闢為單行本,也就是後來享譽華人饕餮界的《雅舍談吃》。
這年中秋,梁實秋的《雅舍談吃》終於完成書稿,它在自序里寫道:「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聊為快意,過屠門而大嚼。」
雖然身在中國台北,但在梁先生的文章里,卻滿篇都是北京烤鴨、西湖醋魚、金華火腿和福州佛跳牆。他所說的「懷鄉「,也許懷念的正是從小生長的北京,和他母親的故鄉杭州。
對1949年奔赴中國台灣的那一群知識分子來說,在中秋這個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節日裡,他們最挂念的,一定是海峽那邊的大陸、心靈歸屬的家鄉。
此情此景,中國台灣的滷肉飯、面線糊,就變得無關緊要,中秋的飲食,也不再是對慾望、探索、好奇的消化。
更大程度上,它消化的,是中國人不變的思鄉之情。
圖源:東方ic
中秋,消化中國人的情懷
一往千年里的中秋佳節,中國人總愛寄情於餐桌,抒懷於味道。把月亮的陰晴圓缺,人生的悲歡離合,隱喻在一道道豐盛的菜肴里,慢慢感懷、慢慢消化。
公元2023年,中秋,湖南長沙,謝子龍影像藝術館。
一場以「盡享美食,快樂消食」為主題的「全民美食節-江中夜消季」活動走進長沙,走進藝術與煙火。
老百姓大藥房「一切為了老百姓」的文化理念與華潤江中「讓人類享受健康的快樂」 的企業使命不謀而合。一塊月餅、一頓團圓飯、一次團聚、一場「消化」晚會,不僅在煙火之下撫慰了人心,更是中國人消化一切,勇往直前的源動力。
中國人對美食和團圓的執著追求,它的意義不僅在於當下,更證明了千年以來,美食是中國人在中秋佳節之際的,胃與精神的雙重寄託;也是中國人消化情緒、消化知識、消化文明、消化健康的力量。
總之,沒什麼是一頓美食消化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