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夜,深圳一兒科診室。
走進一名高大魁梧的壯漢。
醫生見只有他一人便問:「您孩子呢?」。
壯漢答:「我」。
彳亍。
16歲確實該看兒科,長到兩米的壯漢也不是不行。
再一問,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嗎?
壯漢又答:「大夫……我好像得了那種病。」
啊?你還知道你得看兒科啊!
見過滿地打滾的,看過哭著上樹的,來兒科看性病的,咱還是頭一遭見。
俗話說的好,自古高手出民間,江湖遍地是奇葩。
你知道嗎?除了派出所,兒童醫院也是一個「微縮江湖」。
這次,「頂流綜藝」《守護解放西》的原班人馬將鏡頭對準了兒童醫院。
從長沙坡子街到深圳cbd,變的是主場,不變的是高能——還是熟悉的抓馬,還是原來的味道。
「閃閃的兒科醫生」
2023.4.29
18歲以下都是兒童
這部紀錄片在4月29日正式開播,截止到目前已經更新到第三集。
雖然至今未開分,但評論區一看,一水的五星好評。
總結起來四個字——
「真實、好看」。
深圳市兒童醫院,南方地區最好的兒童保健醫院之一,坐擁最頂級的醫學人才和醫療資源。
每天都有無數家庭從全國各地趕來求醫問診。
人來人往,皆是文章。這坐落在深圳cbd的方寸之地,見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奇人異事。
比如這位來兒科看性病的壯士。
發燒、下體腫脹、分泌白色物質,小伙子上網查了一下這幾個關鍵詞,搜索結果指向兩個字——
性病。
眾所周知,百度求醫,條條大路通絕症。
聽到這話,醫生哭笑不得。
根據以往經驗,他判斷這個剛剛16歲的小伙子大機率是泌尿系統感染,含蓄地問他:
你有這種生活史嗎?
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人家還真有。
原本以為是個網際網路赤腳醫生,沒成想是咱格局太小。
再一聊,豁。
還不止一個!
小伙子,玩兒挺花啊。
別說我,見多識廣的醫生都被嚇了一跳,要是這麼說,還真有可能是性病。
在這兒插播一個冷知識,兒科負責0到18歲兒童的醫療保健問題。
也就是說,就算是得了性病的青少年,也可以在兒科進行治療。
當然,前提是得「叫家長」。
聽到這話,剛剛還坦坦蕩蕩交流自己性生活史,提前走上人生巔峰的成功男人瞬間崩塌——
「能不能別跟我媽說」。
性經驗豐富的16歲「熟男」如此,慘遭「真」翻車的鬼火少年也是如此。
這天,王醫生的門診來了一位「社會老大哥」,飆車壓彎(註:自行車)不幸摔傷,來打石膏。
他張嘴就是一句——「你知道我哥誰嗎?!」。
東南西北四條街,打聽打聽誰是爹。在深圳還沒有人不知道我亮哥的大名。
上能騎著電動車壓彎,下能摁著一群小升初一個打十個。
一個微信就能招呼一群初三大哥打群架。
初三的哦,怕不怕。
這話聽著,怎麼有點似曾相識。
《守護解放西》
前有臥龍今有鳳雛,這波啊,是夢幻聯動。
那這位深圳「二哥」的訴求是什麼呢?
——「能不能不上學?」。
好一個能屈能伸,又卑又亢。
看,在兒科診室,患者的願望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血壓飆升
要說醫生看診時最怕遇到什麼人,不是上來就亮身份的鬼火少年,也不是一哭二鬧、滿地打滾的小霸王。
而是「懂王」。
這類病患家屬謹遵「懂王」聖律——
左書「我看網上寫」;
右書「我聽人家說」;
橫批「沒有人比我更懂」。
這不,醫院就來了這麼一位。
嬰兒從床上跌落,頭部有腫塊,醫生判斷可能顱內出血,讓家長先去做個ct,拍個片子。
父母還沒說話,旁邊的老人先急著開口——「這拍片有輻射嗎?輻射大嗎?」
醫生耐心解釋,說的口乾舌燥。
對方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油鹽不進:
能不能不拍,那應該現在也沒出血吧,顱內出血很嚴重嗎?
核磁共振沒有輻射?你說沒有就沒有嗎?那為啥叫核磁共振。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好傢夥,看得我直接心梗。
當然了,在兒科診室,這都算是小打小鬧。
這天,醫院急救室接診了一個初中小女孩。
為了減肥將近50天只喝水不進食,被送進醫院時已經沒了意識。
全身臟器衰竭,大腦損傷,瞳孔渙散。
身高165cm,體重僅有24.8kg,不超過50斤。
全身上下瘦到皮包骨頭,形同骷髏。
醫護人員震驚地責問家長:
這到底為了什麼?!!!
家長不敢吱聲,猶豫地回答,好像是因為她喜歡的男生喜歡另一個更瘦的女生。
這句話一出,我血壓直衝200——竟然還是個為愛衝鋒的勇士。
就為了這,節食減肥到神經性厭食。
實在沒有辦法,父母只能強制帶她去醫院治療。
她呢,為了反抗一路上幾次企圖跳車。
就算進了醫院,也想盡辦法自殘,背著父母偷偷斷藥絕食,只是為了再輕一點,再瘦一點……
從小把她帶大的奶奶哭地撕心裂肺,一句又一句喊「我的孫女啊,不要把她送走了」。
可惜她最寶貝的孫女已經失去意識,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聽不到她的呼喊,也看不見她的眼淚。
她愛著她,她愛著他,可他又愛著誰呢?
「我保證他活」
前面說到的「懂王」油鹽不進,還有的人是只進油鹽。
一位懷孕24周的孕婦在孕檢時查出胎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看過片子,經驗豐富的神外一把刀陳醫生信心滿滿,孩子的病不算嚴重,手術成功率有99.5%。
聽到這話,小夫妻不僅沒有鬆一口氣,反而一臉菜色,猶猶豫豫地問:
會有什麼後遺症嗎?
陳醫生肯定的說,只要做完手術,孩子跟正常人沒區別。
小兩口沉默了幾秒,又問,能查出是誰的基因出了問題嗎?以後會不會遺傳?
說這兒,醫生終於覺得不太對勁,木已成舟,再費錢費力查基因有什麼意義。
懶得拐彎抹角,他直接問這小兩口:
「如果檢查一切ok,治療ok,你們到底想不想要這個孩子?」。
他們給出的回答是,我不確定。
沒有肯定,就是否定。
被揭穿的小夫妻趕緊狡辯,從手術併發症攀扯到社會歧視。
說來說去只有一個目的——想從醫生口中得到一句話:
打掉孩子會更好,以此來躲避良心譴責和道德攻擊。
今天他們來問診,不是為了保住孩子,而是為了放棄孩子。
流產或者保胎,是父母自己的權力。
同樣,無論哪個選項所帶來的後果,也必須由父母自己背負。
放棄如此,堅持也如此。
另外一個家庭也在經歷著類似的煎熬。
這對來自遼寧的夫妻,孩子同樣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病情更重,且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幾乎被醫生判定死刑。
為了保住孩子的命,小夫妻從遼寧到北京再到上海、廣州,最終輾轉來到深圳。
在這裡,他們終於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能救,準備手術。
不僅能救,陳醫生還在會診時撂下狠話:「只要交到我手裡,我保證她活」。
這句話不能說給患者家屬,但是能說給自己。
這是陳醫生給自己懸的一根梁,不是必須能救活,而是必須要救活。
在手術之前,陳醫生在例行面談時問他們,能不能接受最壞的結果,他們點頭。
為了求醫,他們賣了房子,走到現在已經花了八十多萬,但他們不在意。
只要讓寶寶知道他的父母很愛他,為他進了最大的努力,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就夠了。
看著呼吸機上蓬勃的心跳,我和等在門外的父母一起落下了眼淚。
這個從出生就被下了死亡通知書的孩子,終於被醫生從死神的手裡搶了回來。
有人還未出生就被宣判死亡,有人已經在死神懷裡,卻又被生生救出。
人間的生死離別,可能連死神都看不懂……
在見識人類的物種多樣性之外,我們還能在這部紀錄片里看到更多:
比如從死亡邊緣挽救一條小生命的奇蹟;
比如孩子從沙發上摔下來,也叫「高墜」,如果送醫不及時,甚至有可能失去生命;
青春期的女孩不來月經,可能是經血被堵在身體里出不來。
在母親看不到的地方,因為羞恥獨自吞下了難以容忍的疼痛;
比如不要嘲笑一個孩子做了小手術就號啕大哭的父親。
因為你不知道他的父親就是這樣死在了手術台上。
醫院在見證奇蹟的同時,也見證了更多的眼淚和死別。
藝術來源於生活,在這部片子裡,每一個病患都能讓我們情感共振——遠比螢屏上虛構的故事更抓馬,也更樸實。
無論是笑還是哭,真實永遠最動人心。
他們不是我,但我有可能成為他們。
是了解,是探索,也是借鑑,我想這就是這部紀錄片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