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
元宵節就要到了
其實從古至今
元宵節在我們的心中
都一直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許多風俗習慣也延續至今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國人的元宵佳節。在農曆中,每月的十五前後必定為望月(滿月)。而元宵節是一年的初望,作為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滿月,其中寄託著人們無數美好的期待。在這一天,人們外出賞月、猜燈謎、吃元宵,街市一派熱鬧繁華。
吃元宵/吃湯圓
元宵節
是吃元宵還是吃湯圓?
如果你問南方人和北方人
或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元宵和湯圓
從外表來看好像差不多
但在製作工藝上
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北方的元宵
是在糯米粉中「滾」出來的
南方的湯圓
是把餡兒放在糯米片上
「包」成的
各地的湯圓還有甜咸之分
甜湯圓有芝麻餡、豆沙餡、花生餡
鹹湯圓有鮮肉湯圓、菜肉湯圓
......
如果你喜歡搓麻將
還可以整一碗「麻將」湯圓
乾了這碗湯圓
喲,糊了!
不過呀
無論是元宵還是湯圓
甜餡還是咸餡
其實都寄託了我們
希望能一直團團圓圓
圓圓滿滿的願望
賞花燈
「元宵節」又被叫做「燈節」
相傳
在東漢明帝時
佛教傳入中國
為了表示出對佛的尊重
朝廷號召百姓在上元夜放燈
到了唐代
不僅百姓們會燃燈慶賀
就連皇帝也會不時出宮
「微行觀燈」
甚至「放宮女數千人看燈」
直到今天
賞花燈的風俗依舊存在
在過去, 未婚女子平日都是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只有在元宵節這天
才有機會走出家門
也多了幾分和心儀男子邂逅的機會
明晚
可以約上心愛的那個Ta
一起在絢爛的燈火下漫步
濃情蜜意
火樹銀花
一切盡在不言中
猜燈謎
除了賞花燈以外
還可以猜燈謎
據記載
猜燈謎在宋朝開始流行
南宋的時候
每到元宵節
首都臨安就有很多制謎和猜謎的人
他們在紙條上寫上謎語
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讓人來猜
益智又有趣
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日
送花燈
送花燈又叫「送孩兒燈」
因為「燈」和「丁」諧音
所以在元宵節前
娘家會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
希望女兒能早生貴子
除了送燈求子以外
民間還有「摸門釘」的說法
摸門釘」又被稱作「摸釘」
「釘」與「丁」諧音
「丁」又象徵男子
因此又有「走橋摸丁」的習俗
詩詞里的元宵節
《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這首詩很形象地記錄了當時元宵節的盛大活動場面,那鼓樂喧天、人潮湧動、通宵達旦的歡慶場景如在眼前。
_
到了唐代,元宵節張燈成為一種「定製」。史書中有記載:中宗李顯神龍年間,京城正月十五「盛飾燈彩之會」,民眾爭相上街夜遊觀燈,「文人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當朝中書侍郞蘇道味就有詩作:
_
_
到了唐代,元宵節張燈成為一種「定製」。史書中有記載:中宗李顯神龍年間,京城正月十五「盛飾燈彩之會」,民眾爭相上街夜遊觀燈,「文人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當朝中書侍郞蘇道味就有詩作:
_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之夜,平時緊閉的皇宮宮門破例開放,宮內火樹銀花,蔚為壯觀。大家相約,盛裝結隊湧進皇城去觀花燈。
《上元夜》
【唐】 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 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 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這幾首詩更是把宮廷內萬燈齊明、舞袖聯翩、歌聲入雲的壯觀場景描寫得淋漓盡致。
《觀燈樂行》
【唐】 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這首詩記錄了當時民間「玩燈」的習俗,大街小巷燈火通明,民間藝人或表演各種奇術異能,或載歌載舞,共度佳節。
_
及至宋代,對元宵節更加看重,不但創造性地推出了「燈山」這種較為複雜的組合形式,還把張燈之夜增加至正月十八。
_
_
及至宋代,對元宵節更加看重,不但創造性地推出了「燈山」這種較為複雜的組合形式,還把張燈之夜增加至正月十八。
_
《上元玩燈二首》
【宋】 白玉蟾
碧玉融成萬里天,滿城羅綺競春妍。
柳梢掛月黃昏後,夜市張燈白晝然。
上界天宮按此行,五雲深處有簫笙。
一輪寶月明如晝,萬斛金蓮開滿城。
《元夜》
【宋】 朱淑真
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
新歡入手愁忙裡,舊事驚心憶夢中。
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
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
這幾首詩就真實地再現了宋朝的元宵節盛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曾寫詩《上元》,從方向、亮度、彩度、遠近等各個角度對元宵節燈會進行了描寫。
《上元》
【宋】 曾鞏
金鞍馳騁屬兒曹,夜半喧闐意氣豪。
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
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尋前事撚霜毛。
_
宋代的元宵節還是一些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鵲橋會」,辛棄疾的《元夕》詞中就有描寫:
_
_
宋代的元宵節還是一些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鵲橋會」,辛棄疾的《元夕》詞中就有描寫:
_
《生查子·元夕》
【宋】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枊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_
在此後的一些詩作中,詩人也把視角投向大眾民生,描寫元宵節的一些生活場景。如宋代詩人姜白石即把深夜賣元宵這一生活場景寫進了詩里。
_
_
在此後的一些詩作中,詩人也把視角投向大眾民生,描寫元宵節的一些生活場景。如宋代詩人姜白石即把深夜賣元宵這一生活場景寫進了詩里。
_
《詩曰》
【宋】 姜白石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觀燈口號》
【宋】 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_
此後,歷朝歷代都有描寫元宵佳節的詩詞佳句,元宵節也流傳至今,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_
_
此後,歷朝歷代都有描寫元宵佳節的詩詞佳句,元宵節也流傳至今,成為我國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_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折桂令·元宵》
【元】佚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
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怡然觀海》
【元】高房山
日日依山看荃灣,帽山青青無改顏。
我問海山何時老,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
閒,有門口看到四時樹木悠然,有門口忽然望到月亮的喜悅。日出月落,雲淡風輕,能閒下欣賞的人無不是精神富有的人。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鬧元宵》
【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來源:焦作廣播電視台
監製:藺鴻波 主編:楊焱輝
責編:平超明 校審:湯 銳
編輯:張 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451b79010f679f4d077031180188a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