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作為未來皇帝的裕王,為何非和嚴嵩過不去呢

2023-11-10   八月未完

原標題:《大明王朝1566》中,作為未來皇帝的裕王,為何非和嚴嵩過不去呢

在《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就是作為皇位繼承人的裕王朱載垕,始終站在嚴嵩的對立面,十分的不對付,作為下一任皇帝,裕王為何要一直與嚴嵩過不去呢?即便是對他不滿意,等到登基後,直接一道聖旨不就解決他了嗎?幹嘛非冒著惹怒嘉靖帝的風險,不斷地參與到倒嚴運動中呢?

實際上,裕王朱載垕和嚴嵩,不得不爭,也不得不鬥!

1、嚴嵩一黨與裕王黨早已結仇

這裡要說的就是皇位繼承人問題,在劇中,裕王是嘉靖唯一的一個兒子,但實際上,嘉靖帝一共有四個兒子,裕王只排在了第三,但機緣巧合下,慾望成為了皇太子唯一的人選。

仿佛在明成祖朱棣制後,皇位繼承人一直就處於人丁單薄的狀態,這其中,以弘治帝、正德帝以及嘉靖帝最為明顯,一夫一妻的弘治帝只有朱厚照一個兒子,而朱厚照更絕,直到駕崩,一個子嗣都沒有留下,不得已才從堂兄弟中,找到了維拉跌嘉靖帝繼承皇位。

到了嘉靖帝時代,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朱載基剛出生兩個月就夭折,次子朱載壡在三歲時被李偉皇太子,誰知道活到了十四歲就去世了,於是皇太子的人選就不得不在三子裕王朱載垕和四子景王朱載圳兩人之間產生了。

相對而言,嘉靖帝顯得更為寵愛景王一些,於是,諂媚的嚴嵩大肆發揚他衝程額特點,成為了堅定的擁景派,但作為清流一派的徐階,堅決主張立長原則,也就是裕王,就這樣,朝廷中的大臣逐漸分為兩派。

在十餘年的時間裡,兩派人馬明爭暗鬥,相互攻擊,圍繞著皇位繼承人展開了殘酷的政治鬥爭,最終,嘉靖帝下定決心,命景王出京,立裕王為太子,這才結束了這場戰爭。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嚴嵩可是沒少給裕王放冷箭、下黑手,兩個黨派之間不知道結下了多少仇恨,這些情節,均是《大明王朝1566》這個故事發生的前提,因此,裕王倒嚴,是有先天仇恨的。

2、嘉靖帝的平衡之術下,岩松葉不得不站在裕王的對立面

嘉靖帝朱厚熜是個什麼人?無論是劇中,還是歷史上,均是一個城府極深,喜歡掌控大局,看著下面你爭我斗場面的人,他的執政秘訣,簡而言之就是平衡黨爭。

嘉靖帝原本只是一個藩王,一夜之間突然成了帝王,毫無根基的情況下,經歷了為對抗楊延和而培養張聰、咢桂,為制衡夏言而縱容嚴嵩,乃至到為打壓嚴嵩而默許徐階,這就是嘉靖帝的馭下之道。

因此,在朝堂上,是必須有兩個水火不容的黨派的,這是嘉靖帝必須要看到的了局面,嚴嵩和裕王,也是必須對立的,這是他們存在的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嚴嵩心裡十分的明白,他所處的位置和需要做什麼事情,他也註定了不能與裕王黨有除爭鬥之外的交際,這一點,裕王也十分明白,他同樣知道,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需要什麼,願意看到什麼。

那就斗吧,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3、天家無父子,裕王不得不鬥

在古代的帝王之家,一直有「天家無父子」的說法,意思就是皇帝和儲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更像是政治上的對手,皇家最不好當的,就是太子,尤其是有一個像嘉靖帝這樣聰明的皇帝父親。

很多人會疑惑,既然已經成為太子了,安分守己一點,等到嘉靖駕崩,皇位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嗎?事實上,並非如此簡單。

歷史上有很多在成為太子後,依然被廢除、乃至殺掉的太子,漢武帝時代,就因懷疑太子趁著自己年老病危,意圖奪權,從而導致漢武帝痛下殺手,將培養多年的接班人給殺掉;包括後世的康熙帝,也曾兩次廢太子,直到臨終才指定四子為繼承人。

作為以武斷著稱的嘉靖帝,難道就不會懷疑裕王有任何其他想法嗎?當然會,只不過在他看來,一切都在其掌控之中,因此,裕王為表忠心,除了對嘉靖帝向來恭順以外,那就是為了自己的安全,不得不與嚴嵩鬥了。

只有鬥了,才能讓嘉靖看到局面還在他的控制之下;也只有鬥了,才說明自己和嚴嵩不是一個陣營的,斗得越狠,嘉靖帝就越放心。

為了活下去,不得不鬥!

總而言之,裕王積極地參與倒嚴運動,一方面是為了在自己登基後提前掃清障礙,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讓嘉靖帝放心,自己是一個讓他安心的繼承人,在加上嚴嵩曾經因為擁立景王而與裕王結下不少梁子,這新仇舊恨算到一起,豈有不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