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的祭掃替代也是移風易俗的契機

2020-03-31     東南網

廣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溫凌飛表示,目前廣州全市拜祭場所實行封閉化管理,將暫停全市殯葬服務機構拜祭場所祭掃活動,重新開放時間根據疫情形勢發展另行通知。與此同時,將積極引導市民通過延後拜祭、網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郵哀思、工作人員集中祭掃(敬獻鮮花)等5種替代性方式寄託哀思、緬懷先人。(3月29日《南方都市報》)

清明祭祀,緬懷故人,寄託哀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到這個特殊時節,無論多遠的遊子,也都會到故人的墳頭或者墓前去祭祀一番,以表達對他們的追思、緬懷與懷念。祭祀先人是為了教育後人,告訴他們不要忘本,包括對革命先烈的祭拜更是一種感恩教育,成為一種法律性倡導的全民行動。在清明祭祀先人,更具有濃厚的節日文化氣息,關係到傳統節日的內涵體現和延續,其意義極其重要。

不過,要祭祀和怎麼祭祀是兩個問題,彼此之間不能等同起來。前者是內涵要求和價值追求,體現的是內核和本質,後者是形式與儀式上的體現,屬於外在表現和實現方式。傳統祭祀存在燒紙錢、燃香燭、放鞭炮等陋習,既會污染環境又會引發消防安全事件,每年的清明節也是森林火災和其他消防安全高發期,很多人也因為危及公共安全而被法判。由於公墓屬於集中安葬區,在清明期間來祭拜的人非常多,最高峰值往往出現在清明這一天。

由於防控工作的需要,為了減少人員聚集而帶來的風險,有的地方對祭拜場所進行了封閉化管理,有的則採取了限流措施,只有預約成功的人才能進入從事祭祀活動。這些措施對於那些習慣到現場祭祀的人群來說,難免會造成一些不適。要麼通過電話的方式,請殯葬服務機構代祭,要麼就選擇延後拜祭、網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郵哀思、工作人員集中祭掃(敬獻鮮花)等5種替代性方式。很顯然,疫情防控給人的行為習慣和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也促使服務方和需求方在形式上進行了很多創新。

祭祀先人講求的是用心和用情,心懷虔誠並親力親為去參與,在形式上就不必拘泥一格。傳統祭祀方式存在很多陋習,與文明倡導和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移風易俗就成了一直在路上,而始終沒有完成的任務。由於多年傳統習俗的根深蒂固,網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郵哀思等新型、環保、文明和生態的祭祀方式,並沒有得到認可和很好的執行。儘管倡導了多年,但效果遠沒有達到預期。相反,由於攀比之風的盛行,形而上的形式主義還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比如在一些地方對喪事的大操大辦,在例行祭祀的窮盡排場。還有一些人因遠在外地不能親自到現場祭祀,就花了很高的價錢去聘請專業的代祭人員,到現場去場面誇張的表演一番。如此做既有違與祭祀的初衷和文明的要求,也容易形成示範效應而帶壞社會風氣。藉助疫情防控這個特殊時期,因勢利導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大有文章可做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藉此機會可以實行雙向發力,一方面殯葬管理機構可以提供更加人性的服務。比如有的地方為了減少人員聚集,就推行免費的代祭服務。有需求者通過網絡或其他方式提出需求,由殯葬管理機構安排人員給予落實。另一方面,在無法到達現場進行實地祭祀的情況下,祭祀者就應該最大的採取其他替代方式。疫情防控的特殊持續也是最好的時間,改變了傳統的方式,再加上沒有「為人者眾」的氛圍影響,以往潛移默化需要長期改變的行為習慣,在短期內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當務之急,各方要有此共識並採取相應的行動,祭掃替代就會成為移風易俗的契機。(堂吉偉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3bzLnEBrZ4kL1Via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