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接續奮鬥和協同攻關。學會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組織,幾十年來,我國 200多個學會在中國科協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學會在逐漸壯大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這是我們向所有為科技事業不懈努力、勇攀科技高峰的同仁致敬的時刻。
它是我國古生物科技事業的重要力量
在走過的近百年的征程中
它也曾遭受打擊、陷入停頓
最終憑藉初心恢復發展
如今,它愈發繁榮昌盛
它就是中國古生物學會
一位院士,在1989年
成為中國古生物學會腕足動物學科組第三屆領導小組成員
後又放棄國外安穩的生活回國發展,
憑藉出色的專業知識,
任職於國際地層委員會副主席、二疊紀地層分會主席
站在國際視角的他
是如何看待中國古生物學會的呢?
沈樹忠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2001—2018年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2019年起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國際地層委員會副主席、二疊紀地層分會主席。1989年起曾任中國古生物學會腕足動物學科組第三屆領導小組。
與中國古生物學會的邂逅
1956年,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1989年4月,中國古生物學會腕足動物學科組第三次學術年會暨換屆選舉會議在湖北宜昌舉行,沈樹忠在此次會議中當選為學科組的新領導成員。其實,從事地層學和古生物學工作的沈樹忠,早在學生時代就與中國古生物學會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作為底層古生物學家,沈樹忠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利用化石恢復地球生命歷史,建立地球的整個發展過程,以及各種礦產的時間、空間分布等。在我國,與沈樹忠的研究領域密切相關的學會就是古生物學會和全國地層委員會。1983年,沈樹忠開始從事與古生物和地層相關的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初出茅廬的他早就了解到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地層委員會這樣的學術組織。大概在那時,沈樹忠與古生物學會的緣分就已經開始了。
為加強合作交流,促進我國腕足動物專業研究水平的提高,1979年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三次代表大會期間,部分代表集會推選了籌備小組,責成建立全國腕足動物專業組。1980年11月1—6日在杭州舉行了全國腕足動物專業組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年會。1989年4月,沈樹忠在換屆選舉會議上被推舉為腕足動物專業委員會領導小組成員。
從國際視角看學會發展
沈樹忠曾在國際地層委員會的下屬組織——二疊紀地質分會主席8年,後被調任國際地層委員會副主席,因而,他對國際學會組織的了解更為深入。從國際視角來看,我國的學會存在一定的弊端,但也不乏發展潛力,隨著國家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我國的很多標準也都得到了國際的認可。
2019年7月,沈樹忠院士榮獲國際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
沈樹忠認為,在國際任職可以促進國際交流。國際地層委員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國際地質年代表,尤其是「金釘子」。國際地質年代表就是記錄地球從最早的形成到現在,每個發展階段的時間劃分。這些工作必須由國際組織來完成,並得到國際的認可。只有通過國際委員會的委員投票,才能完成這些工作。沈樹忠等科學家在國際組織上任職,對中國需要獲得國際認可的事與工作都有一定的推進作用。我國地大物博,保存的地質記錄比較全也較豐富。在中國建立「金釘子」這種國際標準,從自然的條件上而言水到渠成,但是想做出國際認可的標準,除了國家的經濟實力,也離不開中國科學家的國際任職。
對年輕學者的建議
第一,地球科學是無國界的,不會因為國家不同在地質上就有極大的差異,因為地質不是按照行政版圖劃分的,它是一個地球整體的科學,所以從事地質學科的人一定要做國際化的事業,要有全球胸懷。看問題要從全球的角度、國際化的視野來看。通過學會或一些學術組織了解國際上的發展動態十分重要。
第二,如今的地質行業不再是一個非常艱苦的行業了。我國的經濟條件大幅提升,經費支持強度也逐年增加。科學家們到國內難以到達的地方,甚至到國外從事地質工作都成了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而這些地方恰恰是風景優美、山清水秀之處。比如,開著越野車帶上裝備,到野外坡面上考察,如果近一點,晚上可以回到城市的賓館住。即使到了遠離城市的地方,不得不在野外帳篷中過夜,晚上在一旁吃草、打噴嚏的鹿群,也會讓人感覺新奇有趣。相比於坐在辦公室里,一天都見不到天空,這樣的工作反而更令人嚮往。
沈樹忠院士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地質考察
第三,青年科學家做科普工作,一方面是宣傳科學的研究、內涵,另一方面也要多講講科學家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經歷,有趣的,艱苦的,有意義的等。有時科學家們只講高深的專業知識,孩子們聽不太懂,就不容易產生興趣。
孩子們對地質與古生物行業不了解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家長們普遍認為,地質行業需要到艱苦的地方出差,環境很差。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吃苦,普遍引導孩子將志向轉到金融或IT行業,結果導致這些領域工作競爭壓力大,很多人在辦公室里、電腦桌前從早忙到晚,反而更加辛苦。如今的地質行業,得益於經費的大力支持和交通的快速發展,已經成了一個令人羨慕的行業。科學家們每隔一段時間就出去採樣品、觀察現象,回來後做分析,寫文章發表。室內工作、實驗室工作、野外工作都有,是豐富有趣的一種工作。
本文節選自:《學會緣 科技情——科學家與學會的故事》,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編著。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科技社團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