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國產綜藝大撤退,營銷大廠OPPO、vivo怎麼辦?

2022-04-06     ZAKER科技

原標題:2022國產綜藝大撤退,營銷大廠OPPO、vivo怎麼辦?

脫去營銷標籤,專注技術創新,是 OV 刮骨療毒必須要走的路。

文 / 劉凡

如果你習慣在午飯、晚飯時間打開一部綜藝,一邊吃飯,一邊看明星們的真人秀,那你應該會感受到今年的異樣氣息。

過去兩年,中國娛樂圈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整頓。明星人設破裂、影視劇天價合同、選秀節目三觀不正、偷稅漏稅 …… 和娛樂圈有關的東西都成為了公眾心照不宣的笑話。

各大衛視、視頻網站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過去火熱的選秀等綜藝節目開始快速退場。

根據 ZAKER 科技統計,今年前三個月,播出的國產綜藝節目只有 107 部,相比去年同一時期的 183 部減少 76 部,幾近腰斬。與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 2020 年相比,也減少了 20 餘部。象徵國產綜藝巔峰的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也在去年年底宣布停播。

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不是國產綜藝問題,而是和國產綜藝一衣帶水的 OPPO 和 vivo。

這兩家公司曾經是國產綜藝最大的金主之二,與伊利、蒙牛並稱為 " 兩機兩奶 ",常年霸占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的各類綜藝節目,包括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網綜《吐槽大會》等,業內流傳著" 天下綜藝千千萬,OV 冠名占一半 "的段子。

即使你不怎麼看綜藝,也肯定被 " 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 前置 2000 萬柔光雙攝,照亮你的美 " 等 " 地毯式 " 營銷洗禮過。

如今,隨著綜藝退潮,兩家營銷大廠會何去何從?

營銷大廠的喜與憂

如果算上手機業務越發艱難的華為,目前國產主流手機廠商主要有 5 家,小米、華為、榮耀、OPPO 和 vivo。過去他們的市場策略各有區別,小米、榮耀(獨立前)主打線上渠道,營銷主要依靠網絡傳播。

華為、OPPO、vivo 三家長期以來都是重線下渠道、運營商渠道,但 OV 兩家在營銷上主要依靠各大衛視綜藝、晚會節目、影視劇、明星代言等。

以 2017 年 OPPO 為例,OPPO 斥資 5 億和 2 億分別拿下《中國新歌聲第二季》和《跨界歌王第二季》的獨家冠名,足以看出 OPPO 的 " 不差錢 "。坊間傳聞,這一年,僅在綜藝節目中,OPPO 的營銷費用就達到了 28 億元。

方式簡單粗暴,但效果也十分顯著。

2016 年 OPPO 反超小米、華為成為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第一,vivo 第三。從 2017 年起,OV 在國內市場的手機出貨量僅次於華為(包括前榮耀),長期位列二三位。從結果來看,OV 在營銷上的大手筆為他們贏得了豐厚的市場成績。

不過,與聲勢浩大且源源不斷的營銷相比,OV 在外界的評價中並不算好。

小米、華為(包括前榮耀)是國產手機界的流量明星,但OV 長期以來卻一直被詬病 " 高價低配 ",甚至還落得個歧視意味濃厚的外號—— " 廠妹機 ",原因與 OV 鋪天蓋地的廣告營銷分不開。

尤其是在針對女性用戶而專門打造的 " 前置自拍 " 一直都是 OV 的拿手戲,因此贊助女性用戶較多的綜藝節目,也是水到渠成。

不過,和小米一樣,最近幾年,OV 開始全力衝擊高端市場,過去無往不利的廣告營銷卻沒有發揮足夠大的作用。

根據 Counterpoint 的統計數據,2021 年 OV 在全球高端市場(>400 美元)的份額為 4% 和 3%,不僅遠遠低於蘋果、三星,甚至不如缺少廣告營銷的小米,僅位列第五、六位。

OV" 分家 "

以蘋果、三星 、華為的成功經驗來看,營銷從來不是他們在高端市場立足的核心。尤其是蘋果和華為,在常規廣告片之外,他們對綜藝節目、電視電影植入等並不感冒。

事實上,雖然我們依然習慣將兩者並稱,但其實兩家公司的營銷策略在 2018 年前後已經有了較大分化

準確的說,是 OPPO 開始變了。

2017 年 12 月,OPPO 上海超級旗艦店正式開業,OPPO 副總裁吳強在當天開業致辭上表示," 上海超級旗艦店蘊含著我們對於零售終端升級、品牌升級的思考。"

原因也很簡單,OV 雖然有遍布全國的數十萬家門店,但幾乎都是面積較小、且以運營商或加盟商為主的銷售點。而上海超級旗艦店面積達 500 平米,且地處上海繁華的淮海中路,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 OPPO 自營門店。

2019 年 OPPO 又大幅減少了綜藝贊助,只投放了 8 檔綜藝,其中獨家冠名也由 2018 年的 6 檔減少到 3 檔。

而從 2020 年開始,OPPO 的高端產品代言人從過去的流量明星變為了導演兼演員姜文,子公司一加的高端品牌一加 9 系列也由胡歌、周迅兩大實力派演員代言。

去年前三個月,vivo 冠名贊助了《王牌對王牌第六季》《男生女生向前沖第十三季》《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快樂大本營》;而 OPPO 只有《明星大偵探第六季》。

今年前三個月,vivo 又冠名贊助了《王牌對王牌第七季》,以及《快樂大本營》的繼任者《你好,星期六》,而 OPPO 則為零。

(製圖:ZAKER 梁宇鵬)

從事實上看,兩家在綜藝上的投入都有所減少,尤其是 OPPO 幾乎完全捨棄了綜藝贊助。但即使如此,OPPO 依然與 vivo 保持在一個體量下。

根據 IDC 數據,2021 年 vivo、OPPO 包攬了中國手機出貨量前兩名,兩者的份額差距只有 1% 左右,但超過排名第三的小米將近 5-6 個百分點,第一梯隊的優勢十分明顯。

顯然,逐漸脫離營銷標籤的 OPPO 也並未損失太多市場份額,這也預示了兩家公司的新出路。

營銷難成高端,那就技術補足

在 OPPO 轉變營銷策略後,2019 年 OV 都 " 不約而同 " 地中國市場啟用了網際網路品牌 iQOO 和 realme。前者為 vivo 新創立的子品牌,後者此前一直是 OPPO 在印度、東南亞等海外市場的子品牌。

它們的目的就是在中國線下市場基本見頂的情況下,擴大線上份額。這兩大子品牌幾乎完全拋棄了過去 OV 重營銷的策略,成為與小米極為接近的純網際網路品牌。當然,其中也有因為主打性價比,為了降低成本的考量。

營銷策略的變化反映的是市場變化,最近兩年,當衝擊高端成為國產手機廠商共同的追求,僅僅依靠營銷不僅難以達到目標,甚至還可能被過度營銷而反噬,曾經 " 廠妹機 " 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注重品牌的高端市場,尤為如此。

除了上述改變,兩家公司的共性都是開始強調技術的重要性。

去年,OV 都公布了旗下第一款自研晶片,並且它們的首發產品都是各自最高端的品牌。

2021 年 9 月,vivo 售價最高的 X70 系列發布,搭載的 V1 影像晶片是其第一款自研晶片。

今年 2 月,OPPO 也發布了採用首款自研 NPU 晶片馬里亞納的 OPPO Find X5 Pro,同樣是 OPPO 今年衝擊高端市場的主力軍。

兩家公司都對自家的首款自研晶片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宣傳,但不同以往,這些營銷的投放重心往往都不在綜藝、電視晚會等渠道,而是在媒體等行業渠道進行傳播。

顯然,OV 都明白普通用戶其實並不關心晶片是否自研,對使用體驗有沒有提升才是關鍵。對技術力的宣傳更多的是提升公司的行業地位和技術品牌力,抵消早年 " 營銷大廠 " 的標籤。

如今看來,OPPO 的轉身要比 vivo 更快,也更有決心。不過,誰能先一步拿下高端市場,都還很難說。但脫去營銷標籤,更專注於技術創新,對兩家公司來說,是刮骨療毒必須要走的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3b64a57c94d44c81bca59e72202f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