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公主嫁到蒙古後,為何大多無法生下子嗣?與蒙古一惡習有關

2022-04-10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漢族公主嫁到蒙古後,為何大多無法生下子嗣?與蒙古一惡習有關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華大地上的各個民族,不斷地交匯貫通,相互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各民族之間有矛盾也有互通。作為一個以農耕為主的中原王朝,古代中國與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間也經常爆發矛盾。而這時,和親政策則成為了緩和民族矛盾的最主要手段。

如果我們翻開中國古代歷史,就會發現,和親是一種經常發生的現象。根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和親事件發生在東周時期,周襄王為了爭取盟友伐鄭,迎娶了戎狄女子為了王后,達到了與戎狄共同伐鄭的目的。

由此可見,和親政策,往往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或是出於安撫少數民族,或是出於建立軍事同盟,或是分化瓦解敵對勢力。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漢朝時期中原王朝與北方匈奴之間通過和親政策建立的關係。隨著雙方實力轉變,和親雙方的地位也出現了對等的變換。

漢初時期,由於剛剛經歷過長期的戰亂,漢王朝百廢待興。面對北方匈奴的屢次進犯,漢高祖劉邦還是選擇了主動出擊。然而在經過白登之圍後,漢軍大敗,漢王朝不得不與匈奴進行和親。經過文景之治後,在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強盛,在和親方面的選擇地位也出現轉換。

可以說,通過前期的和親政策,漢王朝得到了幾十年休養生息的機會,大力地發展生產,養馬屯兵,最終實現了對匈奴的復仇。而與此同時,和親時期雙方的友好往來,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但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對於中原王朝和外族之間的和親政策,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認為和親是一種屈辱的妥協。不僅如此,中原王朝的公主,往往需要去到遙遠的邊疆,完成國家和民族賦予的使命。對於環境的不適應,讓這些來自漢族的公主飽受苦難。而這些少數民族中不乏擁有一些惡習、陋習者。在史書記載當中,很多嫁到草原部落的漢族公主,很少擁有子嗣,而這都與蒙古的一種惡習有關。

對於長期生活在中原的公主來說,草原地區的惡劣環境無疑是難以適應的,一些前去和親的公主,很容易水土不服而深染疾病,最終早逝。她們往往還沒來得及誕下子嗣,就離開了人世。除此之外,草原部落和中原王朝一樣,對於王位的繼承也遵循血脈宗親的原則。而和親的公主作為「外族人」,很多都不會得到很好的照顧,更不用說讓其生下子嗣,繼承王位了。

而事實上,除了這兩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數草原游牧民族的一種惡習——收繼婚制。在《史記》中就曾有過關於收繼婚制的記載:「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然而,對於中原王朝的倫理綱常來說,這無疑是有悖人倫的。因此,很多和親的漢族公主不能夠接受這樣一種習俗。也正是出於這些原因,很多和親的漢族公主最終都沒能夠留下子嗣,在塞外過著無依無靠的生活。

作為一種政治聯姻的「工具」,中國古代時期的和親公主,大多都有著悲慘的結局。從踏出皇宮的那一刻起,她們的命運就已經註定。在她們肩上承擔著的,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的友好與和平。因為這樣,結婚成為了一種政治行為,起決定作用的是雙方勢力的利益,而不再是個人的意願。

而也正是有了她們的默默努力與付出,才促進了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才加速了民族間的融合,增進了民族間的情感,值得受到人們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