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思想高度是由志向高度所決定的

2023-04-12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原標題:俞吾金:思想高度是由志向高度所決定的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原題《怎樣使自己不虛度此生?》俞吾金

我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哲學就是對人生意義的探究。

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從天際划過。

怎樣使自己短暫的人生獲得意義?換言之,怎樣使自己不虛度此生?是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應該思索的問題。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所說: 未經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

我們應該學會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01.

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它是短暫的,正因此,它才值得每個人珍惜。

人生三岔路口需要行路者做出準確的選擇,而準確的選擇需要眼光,這種眼光則來自哲學。

我曾經在課堂上問學生:「你們能說出幾個父系祖先的姓名?」

一般大家只知道自己父親、祖父的姓名,對曾祖父的姓名已經茫然無知了。

我把這種狀態稱作「有姓名的匿名狀態」。意思是說,儘管先輩們都有自己的姓名,但既然已被自己的後輩所遺忘,所以他們實際上處於「無名」的狀態之中。

在德國哲學家 康德的墓碑上,刻著如下兩句話:

在這裡,偉大導師將流芳百世,

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樣使自己英名永存!

在這裡,偉大導師將流芳百世,

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樣使自己英名永存!

生命在時間的長河悄悄展開,也在時間的長河悄悄消逝。尤其是在網絡和信息化時代,大家都在為生計而奔忙,但我以為,有必要勻出半天時間,把手機、電話、電腦都關了,坐下來認真思考一下:

  • 人活在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
  • 怎樣度過未來的歲月?

無論如何,我們應該從那種得過且過、渾渾噩噩的生活方式中超拔出來,對生命和人生採取自覺反思的態度。

02.

生命是短暫的,也是珍貴的,正是這一點引起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感慨和遐想。其實, 生命之所以珍貴,正因為它是短暫的。

按照黑格爾的觀點:

人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已與死亡相伴隨了。

在自然界裡,一塊石頭之所以能無限地存在下去,正因為它是沒有生命的。

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會死亡。

人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已與死亡相伴隨了。

在自然界裡,一塊石頭之所以能無限地存在下去,正因為它是沒有生命的。

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會死亡。

在這個意義上,有生命的個體去追求長生不老,就好比堂吉訶德要向風車挑戰一樣,因為除非他是無機物,比如一塊石頭,否則,他就會死亡。

死亡是無可避免的結果,是任何個體都必定會遭遇到的結局。

其實,只要深入地加以思考,就會發現,長生不老正是無聊、單調、荒謬的同義詞。

不然,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仙女寧可從天宮裡逃出來,到凡間去過普通人的短促的生活?

法國哲學家 薩特的情婦 波伏娃曾經出版過一部小說《人都是要死的》:

小說的主角 雷蒙·福斯卡感到人生短促,無法在短暫的有生之年中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因而渴望自己能長生不老。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一個老乞丐手裡獲得了來自埃及的不死藥,服用後打算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後來卻因自己最愛的女人變老和死去而陷入絕望之中。

他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取消自己的生命,然而,無論是他迎著子彈奔過去,還是從高高的城牆上跳下去,他都無法捨棄自己的生命。

由此,福斯卡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它是短暫的,永生非但不是對生命的獎勵,反而是對生命的懲罰。

小說的主角 雷蒙·福斯卡感到人生短促,無法在短暫的有生之年中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因而渴望自己能長生不老。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一個老乞丐手裡獲得了來自埃及的不死藥,服用後打算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後來卻因自己最愛的女人變老和死去而陷入絕望之中。

他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取消自己的生命,然而,無論是他迎著子彈奔過去,還是從高高的城牆上跳下去,他都無法捨棄自己的生命。

由此,福斯卡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就在於它是短暫的,永生非但不是對生命的獎勵,反而是對生命的懲罰。

由此可見,正因為人生是短暫的,它才值得每個人珍惜。

記得黑格爾曾經說過:

轉瞬即逝的玫瑰並不遜於萬古長存的山嶺。

雖然玫瑰生存的時間非常短促,但它火一般的生命和鮮艷亮麗的色彩,與冷漠的山嶺比較起來,更令我們羨慕。

轉瞬即逝的玫瑰並不遜於萬古長存的山嶺。

雖然玫瑰生存的時間非常短促,但它火一般的生命和鮮艷亮麗的色彩,與冷漠的山嶺比較起來,更令我們羨慕。

如何使自己短促的人生綻放出美麗的火花?如何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跡,讓同時代人和後人牢牢地記住自己的名字?這正是每個人都應該思索的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 無所事事的人生乃是對生命的褻瀆。

03.

實際上,人生不但是短促的,而且也是由一系列三岔路口構成的,每個路口都需要行路者做出準確的選擇,而準確的選擇需要眼光,這種眼光則來自哲學。

從哲學上看,對於涉世未深的青年人來說, 首先要確立的是正確的人生觀。

孟子曰: 先立乎其大者,其小者不能奪也。

孟子所謂「大者」,就是一個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生觀。

事實上,一個人只有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但在重大事情上堅持正確的人生態度,而且在日常瑣事上也能做到坦蕩慎獨。

在孟子看來,是否堅持正確的做人原則,正是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

從詞源上考察, 哲學就是 「愛智慧」的意思,但哲學認同的「智慧」始終蘊含著 人生觀道德觀的維度。

有的人拋開這個維度來談智慧,智慧就很容易蛻變為陰謀詭計或「厚黑學」。

由此可見,在每個人的生活道路上,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是何等重要。

深入的考察表明, 當前流行的人生觀主要有以下四種不同的類型:

| 一是:小市民式的人生觀。

這種人生觀的具體表現形式是:

其一, 時時處處為自己和小家庭謀取利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乃是這種人生觀的座右銘。

信奉這種人生觀的人通常把自己視為至高無上的目的,把他人視為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

法國皇帝 路易十五的名言 「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說出了這類人的共同心聲。

其二, 用自私自利的觀念去闡釋並評價周圍的一切現象。

這類人就像馬克思批評的那個腳上長著雞眼、站在路邊的粗漢,他把自己的雞眼作為評判路人善惡的標準。

在他看來,凡是踩到他雞眼的人都是世界上最可惡、最卑鄙的人。

其三,由於只看到自己鼻子底下的利益, 這類人永遠處於「小肚雞腸」的狀態中。

就像契訶夫筆下的那個小職員,由於打噴嚏而把唾沫濺到上司的臉上,從此一直處於惶惶不安的狀態中。

| 二是:得過且過的人生觀。

這種人生觀的具體表現形式是:

其一, 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和抱負,就像一條小船,沒有槳、沒有櫓,也沒有羅盤,只是隨波逐流而已。

擁有這種人生觀的人就像 普希金筆下的 葉甫蓋尼·奧涅金,把 「無所事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其二, 只有權利意識,沒有相應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

比如,時下青年人中有一小部分人之所以背上了「啃老族」的惡名,因為他們不求進取,沒有承擔起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推而廣之,在社會公共生活中,他們也完全缺乏相應的 擔當意識。

從哲學上看, 人之所以與事物不同,就在於人是可能性的動物,而可能性正是通過人對未來的規劃而得以展開的。

因此,一個沒有抱負、從不規劃未來的人,他的人生只能是一個空殼,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抽象符號。

| 三是:悲觀脆弱的人生觀。

從哲學上看,這樣的人生觀 缺乏對挫折的承受和回應的能力。

契訶夫在一篇題為《如何防止自殺》的短文中曾經啟示我們:

一個人在生活道路上遭遇到任何挫折乃至打擊時,應該設想出更糟糕、更痛苦的結局。

這樣一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就會緩解,生命的承受力和韌性就會增加。

一個人在生活道路上遭遇到任何挫折乃至打擊時,應該設想出更糟糕、更痛苦的結局。

這樣一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就會緩解,生命的承受力和韌性就會增加。

四是:有抱負、有責任、有氣節的人生觀。

我把它作為積極的、應該加以提倡和弘揚的人生觀。

這種人生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抱負、有追求。

在中國古代社會裡,傳統知識分子的抱負是 「三立」,即立德、立功和立言。

立德,是成為道德上的楷模;

立功,是為國家社稷建立事功;

立言,則是著書立說。

立德,是成為道德上的楷模;

立功,是為國家社稷建立事功;

立言,則是著書立說。

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李清照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張載的: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些都顯示出了傳統知識分子的偉大抱負。

從哲學上看,一個有抱負、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高度的人生。假如一個人只為自己而活著,那麼他的快樂必定是自私的,他的幸福也必定是沒有根基的。

其二,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具有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

其實,「人」字就是一撇一捺,頂天立地地站在那裡,這表明: 人之為人的關鍵在於其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

顧炎武說: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一個「責」字充分傳達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

其三,在生死考驗面前保持自己的氣節。

在這方面, 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名句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令人肅然起敬.

岳飛留下的《滿江紅》更是氣貫長虹、豪情滿懷,今天讀來,仍然令人感到盪氣迴腸。

04.

必須先確立志向,然後才有可能實現這一志向。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確立起適合於自己的志向。

中國古人說: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充分表明了志向的重要性。

如果說,每個人在思想上都有自己的高度的話,那麼,這個高度絕不可能超出他自己確定的志向。易言之, 每個人的思想高度都是由他的志向的高度決定的。

我認為,在探索人生與志向的關係時, 以下三點是值得注意的:

| 一是:確立志向是人生中最緊要的事情。

既然人的思想高度取決於他志向的高度,沒有志向的人便等於放棄了自己的人生。

在南方古猿的演化過程中,假如從未有過從自然界裡抬起自己高貴頭顱的願望和志向,它們是絕不可能轉化為直立行走的人類的,或許人類至今還像鱷魚一樣在沼澤地里爬行。

歷史和實踐都表明, 必須先確立志向,然後才有可能實現這一志向。

拿破崙就曾說過: 一個不想當將軍的士兵絕不是好的士兵,因為一定的人生道路總是由相應的志向塑造出來的。

翻開中國歷史,同樣能夠發現,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無不少有大志。

當年輕的 項羽看見秦始皇的車隊經過時,脫口說道: 彼可取而代之。

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陳勝年輕時已有遠大的志向,當同伴們對他的志向表示不解時,他嘆息道: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當年輕的 項羽看見秦始皇的車隊經過時,脫口說道: 彼可取而代之。

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陳勝年輕時已有遠大的志向,當同伴們對他的志向表示不解時,他嘆息道: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二是:要追問:我們應該確立什麼樣的志向?

有人把賺錢、成為億萬富翁、過名車別墅的生活理解為自己的志向。

其實,只要他從事的經濟活動和其他活動是合法的,這樣的志向也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從更高的標準出發,就會發現,這樣的志向和歡樂畢竟是「自私的」。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 馬克思在17歲那年寫下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已經確立了遠大的志向: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學家、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

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學家、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

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這是何等遠大的志向和何等高尚的情操!

後來,馬克思在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時一度陷入「志向危機」。通過深入的反思,他很快就告別了迷惘,確立了為實現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終生的偉大目標和志向。

馬克思去世後,他的遺骸被埋葬在倫敦的梅格特公墓中,墓碑上鐫刻著馬克思的名言: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地去瞻仰馬克思的墓地,他們對馬克思的人格和靈魂都懷著深深的敬意。

| 三是:堅持志向的適度性。

志向並不是越高越合理,而是因人而異的,即不同層次的人擁有不同層次的志向,決不能劃一而論。

具體地說,在人的才華與志向的關係上,存在著以下 三種不同的情形:

其一,志向大於才華。

古人所說的「志大才疏」就屬於這種情形。《後漢書·孔融傳》曾經批評 孔融「志大才疏」;同樣地,《三國志》也指責 袁紹「志大才疏」。

在日常生活中,這類人是觸目可見的,除了留下一些話柄和笑料,他們並不能對人類歷史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二,志向小於才華。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發現這樣的情形,即有些人很有才華,但志向卻定得很低。

如前所述, 人的一生是按照其志向而展開的。如果立志很低,其行為和行為的結果就會處於更低的層次上。

說得不客氣一點, 這類人完全是在浪費自己的才華或天賦。

其三,志向與才華相當。

打個比喻,志向就像蘋果樹結出的蘋果,才華就像一個人的彈跳能力。

  • 如果一個人的彈跳能力很弱而蘋果所在的位置很高,那就是前面說的第一種情況,即「志大才疏」;
  • 如果一個人的彈跳能力很強而蘋果所在位置很低,那就是前面說的第二種情況,即「志小才大」;
  • 如果一個人的彈跳能力的強度與蘋果所在位置的高度正好相稱,他經過自己的努力 (彈跳) 就能把蘋果摘下來。那就是我們正在談論的第三種情況,即「志向與才華相當」。

這就啟示我們,志向應該具有適度性。

志向太高,怎麼努力也實現不了,必定會產生沮喪情緒;反之,志向太低,無需努力就能加以實現,又會浪費才華。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才華來確立自己的志向。

我國古人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古希臘的德爾斐神廟門前也鐫刻著 「認識你自己」的箴言。

可見,正確地了解並評價自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確立起適合於自己的志向。

05.

每個人都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 一個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另一個是安頓靈魂的世界。

只有以超功利的方式進入後一個世界,領悟生的真正意義,前一個世界才會被火炬所照亮,變得更美好。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

| 一個是日常生活的世界。

用古人的話來說,每天起床就會遇到 「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問題。

其實,大部分人一生的時間大多消耗在謀生的勞動中。這個世界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

| 另一個是安頓靈魂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人們不得不像後期印象派畫家高更一樣,在一幅關於塔希提人生活的繪畫中追問自己: 我們來自何處?我們是誰?我們打算到哪裡去?

假如以我們更熟悉的方式來提問,那就是: 為什麼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麼?

比較起來,前一個世界就像一條黑暗的、沒有盡頭的隧道,人們在裡面摸索著往前走;後一個世界就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它照亮了黑暗的隧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遭遇到的絕大部分人都很現實,他們幾乎只生活在一個世界,即日常生活的世界中,就像 司馬遷所說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偶爾,當他們從事宗教信仰活動時,才試圖去叩開另一個世界——安頓靈魂的世界的大門。

然而,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根深蒂固的傳統—— 實用理性的傳統仍然牢牢地束縛著當代中國人的思想。

「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諺語表明,與其說普通人是在 「拜佛」,不如說他們是在 「用佛」。

總之,普通人把後一個世界理解為前一個世界的延伸,而從未意識到這兩個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因而始終停留在佛教所說的「無明」狀態中。

事實上,只有以超功利的方式進入後一個世界,通過認真的反思,領悟了生的真正意義,前一個世界才會被火炬所照亮,才會變得美好起來。

要言之, 一個人的思想只有自覺地、超功利地居留在後一個世界中,他的人生才能活出高度、活出境界來。

眾所周知,通向後一個世界的「洛西南特」 (堂·吉訶德的坐騎)主要是 藝術、倫理、宗教哲學。

當人們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欲求,自覺地接觸並深入到這些學科中時,不但他們的修養會發生重大的變化,而且他們的思想境界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而正因為有了思想境界的大幅度提升, 康德才有可能提出下面這樣的問題: 我能知道什麼?人應當做什麼?我可以期待什麼?人是什麼?

事實上,康德一生寫下的論著都是圍繞著對這些重大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06.

「境界」是一個來自於佛教的概念,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就十分重視對詩詞內蘊的思想境界的評論。

馮友蘭先生在《新原人》中劃分出四種不同的人生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其中 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即 人像其他動物一樣,只關心自己的吃喝拉撒;

儘管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略高,但仍然 以利益主宰一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始終糾結在利益中;

在道德境界中,人們開始超越單純的利益, 用道德觀念、道德規範和道德責任自覺地約束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

而在天地境界中,人的眼光進一步超越了單純的人際關係, 把人生和天地視為一體,正如莊子所說: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

其中 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即 人像其他動物一樣,只關心自己的吃喝拉撒;

儘管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略高,但仍然 以利益主宰一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始終糾結在利益中;

在道德境界中,人們開始超越單純的利益, 用道德觀念、道德規範和道德責任自覺地約束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

而在天地境界中,人的眼光進一步超越了單純的人際關係, 把人生和天地視為一體,正如莊子所說: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

對於當代中國人來說,天地境界意味著看問題不僅要超出個人、超出家庭、超出國家,甚至也要超出地球,以整個宇宙為出發點,唐代詩人 杜甫所謂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也。

如果以這種境界論回溯歷史,就會發現, 孔子的自述 「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隨欲不逾矩」蘊含著新的意思。

事實上,孔子自己經歷的每個人生階段都代表著一種境界,「七十從心隨欲不逾矩」則是他所理解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是短暫的,而唯其短暫,它才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

每個人都應該尊重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人生。要使人生變得更美好,就必須自覺地確立自己的志向,並為此而奮鬥。

在奮鬥的進程中, 人只有不斷地追問存在的意義,努力地安頓好自己的靈魂,才能活出自己的境界和高度來。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