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歷代書法家,大家是不是可以發現,有不少人都是佛門中人或道家子弟,比如智永、懷素、八大山人、石濤,他們是得道高僧;而王羲之、黃公望、文徵明又篤信道教,他們的作品往往瀟洒縱逸、直抒胸臆,這與個人信仰息息相關。
白玉蟾
能夠看破紅塵,不為俗世所擾,字裡行間的氣韻自然與眾不同。南宋有一位書法家,論名氣比不上米芾、蘇軾,但要說人生境界和書法格調,恐怕翻遍歷史也無人可比,他憑藉修為成了道家祖師級別人物,此人就是白玉蟾。
白玉蟾,原名葛長庚,字白叟,號海瓊子、海蟾,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生於海南瓊山縣。白玉蟾天資極高。七歲時已經能吟詩作畫,雖說博覽全書,但他對科舉無甚興趣。十六歲時,白玉蟾離家雲遊,後來他拜入道家南宗四世祖陳楠門下,學道法、醫法。經過數年苦學,已有所成就,白玉蟾創立金丹派,收徒講學,後來被君主封為紫清明道真人。
既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白玉蟾幾乎無所不能,而在書法上,篆、隸、楷、行、草均是一流,他被稱為「嶺南書派第一人」。世人對白玉蟾書法多加讚揚,元代黃玠褒獎道:「仙人白玉蟾,題詩留素壁。筆勢來翩翩,矆睒不可測。將飛蛟龍影,或是風雨跡」。
不論是白玉蟾本人,還是他的好友,都將其草書與「草聖」張旭並列:「鍾離歌,呂公篆,醉張顛」「得句直疑無李白,草書真箇過張顛」。他生活的時代,「宋四家」尚意書風還在流行,而宋高宗趙構的「復古論」已經初見端倪,蘇軾、米芾、黃庭堅的字幾乎無人不學,而由宋入晉唐,學張旭、懷素、顏、柳、歐、「二王」也屬當時潮流。
白玉蟾現存書法真跡只有三件,且都是草書。它們分別是藏於北京故宮的《足軒銘》,藏於台北故宮的《天朗氣清詩》和藏於上海博物館的《仙廬峰六詠詩》,而其中最為經典,也是字數最多的,當屬《足軒銘》了。白玉蟾草書可以看作是張旭、懷素的延續。起筆迅疾如飛,筆筆中鋒,筆畫牽絲引帶、一氣呵成,「一筆書」比比皆是。
書寫時,白玉蟾展現出高超的運筆,調鋒、絞轉極為順滑流暢,腕力驚人。圓筆形成的圈眼如綿里裹鐵,婉轉而不失蓄力。字形正斜穿梭、大小錯落,縱橫取勢,變化萬千;用墨濃淡枯潤,形成節奏。白玉蟾行書頗有黃庭堅風采,尤其是在橫畫的拉長與顫筆、撇捺的舒展上,如長槍大戟。
白玉蟾的一生與自然山川相伴,從周圍事物中取法,如他自述:「淡煙芳草入吾畫,古藤怪木入吾書」,這種覺悟和心境下寫出來的字,堪稱超凡入聖、無人可及了。
大家對白玉蟾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