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10日,日本戰後第一次大選中,自由黨以141個席次當選為國會第一大黨,按新憲法規定,自由黨總裁鳩山一郎本應該出任首相。然而,他卻找人來代替他當首相,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鳩山一郎是個官二代。他的父親鳩山和夫是明治時期第一批文部省公派到美國留學的留學生。在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後,歸國的鳩山和夫,被當作熟悉外國國情的「專家」,曾先後擔任過外務省翻譯局和調查局的局長,負責處理外交事務。
在第二屆眾議院選舉時,鳩山和夫被選為議員,此後又接連9次當選,並在39歲時當選為眾議院議長,成為鳩山家族出任高官第一人,同時也是日本政壇很有影響力的人物。
鳩山一郎的母親春子,亦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在當時那個男尊女卑,女性很難在職場上生存的年代,她不僅是東京女子師範學校的英語教師,也是一名著名作家。同時,她還創辦了共立女子職業學校,為的是能教給更多女性一門能吃飯的門道,好讓更多女子得以自食其力。
生活在開明政治家的家庭里,鳩山一郎也被培養得非常出色。
鳩山一郎從東京帝國大學法學系畢業後,又到美國史丹福大學留學。回國後,鳩山一郎子承父業,進入政壇。很快,他就在眾議院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併兼任東京市議。
犬養毅和齋藤實擔任首相時,鳩山一郎入閣擔任文部大臣。不過在二戰末期,由於他反對首相東條英機,被解除職務。
日本戰敗後,鳩山一郎創建了自由黨,與進步黨、協同黨、社會黨和共產黨同屬日本五大政黨。
當時美國雖然接收了日本,但日本國民選舉的熱情和心態,並沒有發生變化。鳩山一郎更是憑著鳩山家族積累下來的政治資源和多年在政壇上的威望,讓他和所在的自由黨獲得了民眾的支持。因此,在戰後第一次選舉中,自由黨獲得了141個席位,成為五大黨派霸主。
按新憲法規定,身為總裁的鳩山一郎,應該當選為戰後第一任首相。可就在同僚紛紛表示祝賀的時候,美國人為了打壓日本的軍國主義,發布了「公職追放」的名單,
所以「公職追放」,指的是在二戰期間,凡是和軍國主義相關的政治官員,都一律免除公職的命令。
在二戰期間,鳩山一郎因其個人檔案中有「吹噓希特勒」的嫌疑,再加上他曾支持過天皇獨攬大權以及為軍國主義提供便利等行為,這些「黑歷史」,讓他被美國列入到了「公職追放」的名單里。這樣一來,鳩山一郎就只能把已經到手的相位拱手相讓。
為了能保住權力,鳩山一郎準備找個信得過的人,來暫時代替他擔任首相。不過,由於當時稍有名望的政治人物,都被納入了「公職追放」名單中。因此由誰來接替首相之位,還真讓鳩山一郎大費腦筋。經過反覆深思熟慮,他終於選定了一個人——吉田茂。
吉田茂的出身也相當了得,他出身於武士家庭,父親竹內綱是自由黨的重要成員之一,養父吉田健三也是一位財力雄厚的大財閥。吉田健三去世時,給吉田茂留下了50萬日元的巨額遺產,從而讓吉田茂不僅生活無憂,而且還得以繼續學業。並在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考進外務省成為了一名外交官。
出身好,多金,又有才華,吉田茂原本應該在政壇上混得風生水起才對。可事實上,作為「親英美」派的代表人物,吉田茂在外交上極力示好英美強國的態度,讓日本軍部法西斯非常痛恨,他們認為吉田茂對美英的卑躬屈膝,只會讓日本蒙羞。因此,早在1938年的時候,日本軍部就以「具有反軍思想」為由,解除了他的職務,把他趕出了政壇,而這也意味著吉田茂的政治生涯宣告終結。
在鳩山一郎創建自由黨的時候,吉田茂也出力頗多,並成為了自由黨的二號人物。鳩山一郎對他的才幹是非常了解的,同時由於二人關係親厚,鳩山一郎對他也非常信任。
當然,還有個關鍵的條件,那就是「親英美」的吉田茂,當時和美國派來接管日本的麥克阿瑟私交甚密,如果選擇他來代替自己暫時擔任首相,一定不會遭到美國的反對。
不過,當鳩山一郎向吉田茂提出,想讓他來代替自己擔任首相職務時,卻遭到了吉田茂的拒絕。為此,鳩山一郎不惜放下身段,幾次登門拜訪。
經過幾番推讓後,吉田茂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他沒有錢,也沒有能力替自由黨找錢,所以鳩山一郎得負責黨內資金的問題。二是在他代理首相職務的時候,不許指手畫腳,對他多加干涉。否則他隨時甩手不幹。
吉田茂這種態度,反而愈發讓鳩山一郎相信找對了人,於是他和吉田茂訂下君子之約。鳩山一郎也提出了他的條件:一旦他被解除限制後,吉田茂就得主動辭職,把首相之位還給他。
由於美國也需要一個親美派來代為管理日本,所以鳩山一郎找吉田茂代其任職首相併沒能受到阻礙。最終,通過日本天皇的任命,吉田茂順利登上了首相寶座。
白撿了一個首相,這運氣也是沒誰了!
不過,當時的日本就是個爛攤子。一方面,美國的大轟炸已經把日本炸成了一片廢墟,田地被毀、工廠停工,整個國家的經濟慘不忍睹。由於物資匱乏,通貨膨脹,民眾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飢餓更是如影隨形,讓每一個日本人都面容枯槁,飢腸轆轆。不解決吃飯問題,國家就會出現大問題。
吉田茂確實很有頭腦,他走馬上任後,遲遲不組閣,故意讓餓肚子的民眾找美國抗議,直到美國同意先調運50噸軍糧,緩解日本飢餓問題後,他才開始組閣。
吉田茂擔任首相的幾年裡,他雖然處處逢迎美國,卻很懂得怎麼巧妙地向美國要資金、要技術來發展日本經濟。他還積極推進農業和工業改革。這不僅讓日本的災後重建有了很大起色,而且在經濟和工業發展上,都做出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不過,讓吉田茂真正贏得民望和支持的,還是在韓戰時期。
本來,美國和蘇聯為爭奪世界霸主,處在冷戰時期。韓戰開始後,由於世界局勢發生了變化,美國為了自身利益,決定大力扶持日本。
在這種情況下,吉田茂為了不讓日本捲入世界戰爭,同時他也敏銳地洞察到這正是讓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機會,所以他極力迎合美國,於1951年先後和美國簽下了《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保條約》,讓日本成為美國的駐軍基地。美國也承擔起保護日本政府的責任。這種從屬地位,雖然把日本變成了美國在亞洲地區的一顆棋子,但日本卻因為不需要建設軍隊,減少了巨大的軍費開支,對需要發展經濟的日本來說,還是大有好處的。
除此外,由於日本對美國處處迎合,再加上日本的地緣位置特殊,所以美國為了扶持日本,把大量的軍需訂單都交給了日本。這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讓日本的經濟迅速得到了發展。
這一時期,美國對日本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轉變,把管理權又重新交還給了日本政府,這樣一來,被限制的鳩山一郎得以重回政壇。
按說,吉田茂應該遵守君子約定,把首相之位還給鳩山一郎。可是此時已經品嘗過權力美酒滋味的吉田茂,卻反悔了。
不過,鳩山一郎很快就讓背信棄義的吉田茂付出了代價。
吉田茂原本以為,美國人支持他,他在日本民眾中又有很高的民望,因此他完全能繼續把持首相之位。
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鳩山一郎在政治上的手段非常老練。再加上他原本就是自由黨的靈魂人物,結果幾個回合下來,吉田茂不僅陷入到政治危機之中,而且他的政治聲譽也一落千丈。孤立無援的吉田茂,只得於1954年12月解散內閣。而鳩山一郎則高票當選首相,終於得償所願,登上了首相高位。
政治雖然是權謀,但也是要講信義的。沒有這個作為基礎,政治大廈再建得高,只要下面搖一搖,很快就倒塌了。這就是吉田茂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