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膽子很大的大佬,先倒為敬了!

2023-09-06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又一位膽子很大的大佬,先倒為敬了!

思路決定出路。

文丨華商韜略 耿康祁

8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作為建築裝飾企業深裝總股東之一的李興浩,此前被公安機關控制,或涉「挪用資金」的刑事案件。

相比深裝總股東,李興浩的另一個身份更令人熟悉:志高空調創始人。

如今,志高已沒什麼存在感,但曾經,它卻是對格力、美的和海爾等空調巨頭而言,都繞不開的可怕對手。

【超海爾,違法嗎?】

2010年,志高登陸港交所的第二年,是李興浩最輝煌的一年。那一年,志高銷量趕超海爾,躋身行業前三。有人說他是暴發戶,他淡淡地回應:

「我就是要超越海爾,違法嗎?」

而且,他還升級目標:要超越格力,成為中國空調業的「冠軍」,並多次公開叫板:

「我不認為我的貢獻比董明珠小。」

他宣稱,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空調」,要十年內做到1000億銷售額,要成為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

李興浩的信心,很大程度來自於,他已經創造了奇蹟。

現年59歲的李興浩,如今的家電之都廣東佛山南海人,高中畢業後在家務農,算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甩掉鋤頭,拿起算盤,創業經商的企業家。

創辦志高空調之前,他已賣過冰棍,開過製衣、塑料、五金、電子電器等各種小型工廠,幾乎是什麼買賣都做,用他後來的回憶是:

「當我發現一個更賺錢的事情,我就會毫不猶豫地轉過去。」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他有次去五金店買東西,聽到有人來買鑽子,但店主沒貨了,竟直接對買鑽子的說「我的店裡有,你要多少?」然後騎車去廣州「代購」轉賣,真就開了個五金店。

1989年,開酒樓的李興浩,因為空調總壞,維修費就要1000元。圖省錢又想賺錢的李興浩,索性自己開了個維修鋪,自此與空調行業結緣。

只是總做小生意,賺不來大錢。1993年10月,一個中國台灣老闆問他有沒有興趣做空調。李興浩沒有任何猶豫,「貪小便宜不能做企業家,貪大就可以,這是夢想。」

這一年,美的和海爾剛剛上市,董明珠以5000萬銷售額奠定在格力的江湖地位。李興浩與台商各出600萬元合資成立志高空調廠,決心大幹一場。

不料,他馬上遭遇了「四面楚歌」。

【是杯毒藥,也要喝下去】

志高投產的第三天,前所未有的空調價格大戰爆發。科龍空調宣布,直接降價1000元。志高被迫調價到2980元,可一台空調的原材料成本就高達3600元。

然而,「賠本兒甩賣」也沒能換來市場。1994年,志高空調只賣出幾千台,但李興浩沒有驚慌,他暗自發誓:

「即便是杯毒藥,也要喝下去。」

1995年春,全國各地空調經銷商雲集廣東順德訂貨會。李興浩趁機大做廣告造勢,一些天津、北京的經銷商開始尋上門來,忽忽悠悠中半推半就給了他訂單。

然後,他拿著發貨單,往各個配套廠家跑:「你看看,我的市場已打開了,全年肯定能賣3萬套,你們必須把配件價格給我降下來。」

兩邊「忽悠」下,1995年志高空調竟賣出去1萬多台,也因此得到了續命的機會。

此後,李興浩還先後經歷了台商撤資糾紛等困難,但都被他克服,並且靠著與經銷商捆綁,快速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渠道網絡,以及除了壓縮機外的所有配件廠,將自身成本大大降低。

當空調行業爆髮式增長,構建了完整產業鏈和經銷網絡的志高,開始靠主動掀起價格戰不斷翻身,到2005年,其年銷已達350萬台,李興浩也以18億元身家登上胡潤中國富豪榜。

到2008年,志高已成為僅次于格力、美的、海爾的第四大空調巨頭。

當年12月,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國家宣布了家電下鄉及以舊換新、出口退稅等政策,一貫善於抓住機會的李興浩,帶領志高ALL in補貼重頭戲的一級能效產品。

2009年6月1日,國家第一批高能效空調補貼推廣目錄上,志高中標數量達到112個,是格力3倍多,美的11倍多,海爾的16倍,並以占比34%成為行業領頭羊。

藉助大好勢頭,李興浩還將志高帶到香港成功上市,其業績報告顯示,僅從國家「節能惠民工程」中獲得的補貼就高達2.336億元,占全年凈利潤的74%。

第二年,志高繼續強勢表現,銷量一鼓作氣超越海爾,打破了國內空調業延續了近15年的前三強格局,也有了成為冠軍的底氣和勇氣。

【危機來了】

2011年9月2日,志高罕見地在廣州舉行全球客戶商務大會,首次將供應商會議和經銷商會議合併舉行。但李興浩宣布的卻是:

危機來了。

志高2011年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為55.294億元,同比增幅達18.6%,看起來是不錯的成績,但相比格力和美的超400億營收及超60%的增速,就顯得太寒酸了。

更慘的是,志高還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凈利潤虧損1331萬元,也是行業頭部里的「唯一虧損」企業。國家補貼按下「暫停鍵」,被視為直接原因。

剛剛強調要趕超格力,結果卻被越拉越遠,李興浩決定發起一個更大的衝鋒戰。

他大膽提出,力爭兩年內把空調從原材料到成品的製造周期,從半年壓縮到45天。

並且,要與松下、三菱電機等上游供應商,及傳統經銷商、連鎖大賣場,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等網絡渠道商,建立「一體化產業價值鏈」,增速提效且抗風險。

同時,還要加大海外市場力度。

一系列努力之下,2011年的志高實現營收9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10.3%,其中出口銷售37.69億元,同比增長13.6%,但虧損卻進一步擴大至7080萬元。

增收不增利表明,一系列舉措並未取得預期效果。

軍心不穩時,李興浩卻做了一個「反常」決定:2012年1月4日,宣布讓鄭祖義擔任公司董事長,自己成為「幕後」的董事局主席。

李興浩表示,15年前他就決定,志高集團產值超百億後就隱退。2010年突破百億大關後,讓權年輕團隊的人才戰略,就開始部署。現在,是最後一步。

接棒者鄭祖義是清華大學第一代製冷博士後,曾在格力、科龍摸爬滾打多年,長期擔任志高常務副總裁,被李興浩評價「是實現志高未來技術發展戰略目標的最佳人選」。

鄭祖義上任一個月後,主導推出了「全球首款變頻雲空調系列」,主要特色卻是「對用戶家中的空調實施遠程故障診斷和修復」,其實就是軟體升級和網上報修。

志高對這個變頻雲空調起的調子極高,將其視為「顛覆傳統空調」的殺手鐧。2014年格力與成龍解約,志高更斥巨資請來成龍代言。其廣告語「志高空調,掌握智能雲核心科技」,也被指與「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極像。

李興浩也不惜下場,「我們請成龍大哥來,就是為了打破格力壟斷,把志高打造成全國第一」,氣得董明珠回懟:

「志高用的人,都是格力不要的人。」

一番折騰,志高2014年營收92.332億元,僅增長0.5%,虧損近6000萬元。相應的,格力和美的都以每年增長200億,相當於兩個多志高規模的速度攀升。

坐不住的李興浩,於2015年8月1日回歸一線:「我跟他們說2016年要增長20%,他們都說好難。所以我就親自上陣,這不是他們做的不好,而是我可以做的更好。」

他將志高組織架構,由傳統的「總部—總監—業務中心」三級管理,轉為「總部—業務中心」兩級管理,並全面提升一線業務員營銷權。

「進攻、進攻、再進攻!」理念下,志高國內十大事業部責任人主動遞交「軍令狀」——約定2016年必須實現的銷售目標,否則主動辭職。

李興浩還推出志高財富寶App,讓用戶都能成為經銷商;推出賣轉租,在高校、政府等公共場所推出空調租賃服務;甚至計劃「三年內向有車階層贈送1000萬台雲空調」。

能想的辦法都想了,李興浩樂觀估計,志高將很快重返前三甲、1000億目標都不是夢。

但當這些辦法一個個出來,情況反倒更糟糕了。

2015年,志高僅實現營收77.74億元,不足格力空調的1/11,巨虧達6.9億元。此後兩年,志高業績稍微「復甦」,但仍在百億元徘徊,格力、美的空調營收卻直超千億。

2018年,志高虧損4.8億元,2019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4億元並直接導致志高退市。

從此,志高再也沒有醒來。

【一心多用】

志高的衰落有各種原因,但最根本原因還是,李興浩在公司勢頭最好之時的2010年就偏離了初心,走上了歧途。

2010年之前,他多次公開講,要專注空調主業,不做到全球第一不罷休。包括2010年,也都還在強調,要走「先產品,後市場」戰略,要扎紮實實做,十年後打敗格力和美的。

但也就在2010年,他卻跨界房地產,入股深裝總。1983年成立的深裝總,是中國最早從事建築裝飾的國企,曾承接廣州白雲機場、北京小米網際網路產業園等大項目。

2010年恰逢這家近30年歷史的國企改制,李興浩順勢入局,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和董事長。

他看中的,是「十二五」期間,國家和民間對機場、高鐵、地鐵、商業及旅遊物業等基建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且上市前景豐厚。

因此,他一上任就為深裝總制定了宏大計劃:「3年完成上市,5年產值達100億元。」

但身為外行的李興浩,並未讓深裝總大展拳腳。到2015年,其營收也不過21.66億元,即便如此,李興浩還是努力實現了半個目標,於2016年將其在新三板上市。

可還不如不上。2017年7月14日,因無法如期披露年度報告,深裝總的新三板也走到了盡頭,被終止掛牌。為什麼無法披露,自然是內部已經打起了亂仗。

隨著志高空調業績「暴雷」,資金緊張的李興浩與另一股東陷入一場長達三年的,因借款及股權代持等引發的訴訟糾紛。深裝總因此一蹶不振,內部發不出工資,數百名員工離職。

這還只是李興浩,涉足多元化失敗的一個縮影。

2002年5月,李興浩語出驚人道「外國可以做民營銀行,為什麼中國不行?」六個月後,志高就以民間資本身份,豪擲1億元參與成立民營南華銀行。

面對跨界太大的質疑,李興浩卻說「沒多大差別!」。他覺得志高每月「賒數」給上游供應商、下游經銷商約3億,三年內100%按時回籠,與銀行貸款原理一樣。

甚至,在南華銀行等待批覆期間,又傳來了志高以38.5%控股廣東粵廣數字多媒體公司;還與廣州銀達擔保等6家股東,共同成立了佛山首家專業性擔保公司——銀達擔保投資公司。

大手筆背後,李興浩非常「天馬行空」:接到一個電話、參加一次會議就決定投資。

「我決定一件事很快,1個小時就夠,憑的是我20幾年的市場經歷」。

就這樣,從電器、信息、科教,到金融、醫藥、物流等多個領域,志高身影無處不在。但現實卻是,各類副業要麼無疾而終,要麼一地雞毛。

與此同時,對最該被重視的空調上游技術,志高卻並不上心。

當美的、格力愈加重視技術研發,爭相把研發推到每年40億的高度之上。2013年志高研發僅為8500萬元,占銷售額不到1%。

志高因此耽誤了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而市場上拼核心能力、拼技術的競爭卻越來越激烈,志高最終一敗塗地。

比如,核心的壓縮機零件,志高一直從日本三菱採購,而美的不僅有自己的壓縮機生產廠,且與東芝、三洋聯合開發變頻晶片技術,格力則早在2004就收購了凌達壓縮機廠。

李興浩的管理,也曾被人詬病。性子急躁的他,不喜歡條條框框,一位公司元老曾建議企業應更制度化,他卻大手一揮,「搞那麼複雜,我怕自己發揮不出來」。

在很多場合,李興浩提到志高最大的風險可能就是自己,「要搞科學決策,主要應靠團隊、靠制度」。「我連簡訊息都不會發,怎麼造空調也不懂,哪裡能懂那麼多事情」。

但他轉頭又不無得意地說,「180位中層幹部全部直線向我彙報。」

他選拔合適人才的標準,是忠誠大於優秀。他曾提到讓一家工廠半年由虧轉盈的秘訣,只是讓管理者忠於自己。

李興浩認定,企業家不過是做人、做事、做資源整合,也是他常說的「把複雜變簡單」,但他顯然是把很多事情想得太簡單了,以至於,他可能是最後一個知道志高內部早已千瘡百孔的人。

2019年5月,志高空調執行總裁張平曾幾乎哽咽地反思:內部組織混亂,辦事假大空;管理團隊牟取私利,銷售政策隨意變更;項目投資過於草率、用人機制、激勵機制不到位……

李興浩會客室上掛著一幅字:「思路決定出路」。

這話沒錯,但同樣的,思路也可能導致死路。

【參考資料】

[1]《李興浩:超海爾,違法嗎?》人物

[2]《曾叫板董明珠,這位佛山富豪今何在》中國企業家

[3]《李興浩被警方控制 退出志高空調經營後,他做了什麼》每日經濟新聞

[4]《志高空調背後的「快刀手」》人物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0c9968ea087493a50a0b5229928d8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