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消息:美對華為下「狠手」?韓爆發衝突,印度矛頭對準台海
根據環球網的報道,當前在美國政府加強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打壓背景下,華為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智慧型手機,即Mate60系列。據路透社的報道,美國眾議院的「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邁克·加拉格爾當天聲稱,美國商務部應該立即停止對華為和中芯國際的所有技術出口。分析人士認為,這款新手機所使用的晶片是由中國企業利用突破性的技術製造的。然而,加拉格爾堅決主張,如果沒有美國技術的支持,這種晶片可能無法生產,因此中國企業可能會違反美國商務部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
近年來,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的名義相繼實施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的限制措施,旨在在技術領域遏制和打壓中國的崛起。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限制了美國實體對中國半導體、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投資,並要求美國企業向政府報告其他科技領域在華投資的情況。華為作為代表中國科技企業的公司,一直以來都是美國政府的打擊目標。路透社指出,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的理由,此前已經對華為和中芯國際實施了制裁,並對它們施加了包括「外國直接產品規則」在內的貿易限制。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美國國會的「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計劃舉行一場關於台海衝突的兵棋推演,旨在提高人們對在中國投資可能帶來的風險的認識。該委員會的主席,共和黨議員邁克·加拉格爾,以及該委員會的民主黨領袖拉賈·克里希納穆爾蒂將率團參加這次推演,其他參與者包括來自美國投資銀行的代表。
不過,現在這個所謂的「中國小組」似乎已經不再裝模作樣,因為華為的新手機推出標誌著美國封鎖政策的失敗。這不僅令美國蒙羞,甚至連面子也丟盡。美國一直以來試圖將中國的晶片技術發展推遲8年,以維護所謂的「國家安全」。美國政府甚至一直在推動「AI軍事化」,採取出口限制措施,以阻止中國獲得美國領先的AI晶片技術,即便這導致了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因此,美國政府的行為並不令人意外。
據韓國《東亞日報》報道,韓國最大的在野黨領袖李在明結束了為期十天的絕食抗議,前往水原地方法院接受對涉朝鮮匯款案的調查。報道指出,在李在明到達水原地方法院的當天上午9點左右,保守派和進步派團體在法院前舉行了示威集會。進步派支持者高舉「彈劾尹錫悅」的標語,而保守派則大聲呼喊「逮捕李在明」的口號。報道還提到,在準備示威活動期間,不同團體之間發生了互相辱罵和衝突的事件。約有150多人參加了來自「燭光聯合」和「支持李在明聯合」等四個團體的示威。
這是李在明第五次接受訊問。此前,他已因涉及城南FC足球俱樂部贊助案、河南市慰禮、城南市大莊洞新城建設項目弊案以及柏峴洞地產開發弊案而接受了調查。李在明宣布進行無限期絕食抗議,以反對尹錫悅政府的所謂「破壞民主」和其他「暴政」行為。他還要求尹錫悅政府明確反對日本核污水排海的立場,並就破壞民生問題向國民道歉。當天正好是李在明擔任共同民主黨黨首一周年的紀念日,他在記者會上表示將竭盡全力阻止民主主義遭到破壞。
最近的報道生動地展示了韓國政治舞台上的緊張局勢,保守派和進步派之間的對立以及對李在明的支持和抨擊。尹錫悅政府上台後,韓國的經濟狀況逐漸惡化,已跌出全球GDP前十,位列第十三位。這引發了韓國民眾的廣泛不滿和反對,要求彈劾尹錫悅政府的聲音與日俱增。尹錫悅政府一直在與鄰國日本保持友好關係,但卻因此付出了國內不滿的代價。她被指責為了維護與日本的合作而犧牲了國內利益,尤其是在處理日本核污水排放問題上,她的妥協立場引發了廣泛憤怒。此外,她的政府也受到了對待市民抗議活動的方式以及言論自由受到限制的批評。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國內民意的分裂和李在明等保守派政治人物的崛起。
印度捲入台海問題的話題引發了更大的關注。據報道,印度政府高級官員表示,他們正在研究如果台海爆發衝突,印度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印度政府之所以做出這一研究,是因為美國在多個場合提出了類似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任何外部干涉。
這一印度捲入台海問題的言論引起了廣泛爭議。一些人認為,中國在解決台灣問題時應考慮到日本、韓國等國的威脅,特別是這些國家在台灣問題上表現出堅決反對的立場。然而,印度高層官員的另一個觀點則被認為是印度政府過於自信的表現。儘管印度有雄厚的經濟潛力,但在地緣政治和軍事實力上,印度與中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印度政府的涉台言論被視為一種戰略立場的展示,也表明印度願意更加積極地參與地區事務。
對於彭博社的相關報道,中國政府的回應顯示出高度的警惕和智慧。中國政府沒有陷入美國媒體設下的陷阱話題中,而是強調美國媒體炒作這些問題的不良動機。報道中引述的「兩名印度高級官員」的話語缺乏具體情景和身份信息,因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回應主要針對美國而非印度。
綜合來看,在這種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各國政府需要謹慎權衡國內利益和國際關係,尋求合作和解決爭端的途徑,以確保地區和全球的和平與穩定。國際社會也需要積極參與,促進對話和合作,以應對共同面臨的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全球衛生安全和經濟復甦等重要議題。只有通過合作和協商,才能實現共贏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