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兒是這樣成為傳奇的

2023-01-17   987私家車廣播

原標題:海的女兒是這樣成為傳奇的

「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過的鹼灘和礁石

於是,在封面和插圖中

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

——舒婷《惠安女子》(節選)

惠安女,如舒婷細膩精緻的筆觸所描摹的一般,是福建最美的風景和傳奇之一。一開始,是她們獨特的服飾裝扮吸引了大江南北好「攝」者的目光,然而近距離凝視後,誰能不注意到她「踩過鹼灘和礁石」的「裸足」呢?

圖源:惠安文旅

在封面和插圖中出現的惠安女,引發人們瞳孔地震的往往是以柔韌的身軀扛起生活重擔的身影:挖土、挑土、推車、打夯、抬石……如此柔韌與剛強、美麗與粗礪的對比,誰能不對這樣堅韌、勤勞、拼搏的女性發自肺腑贊一聲「了不起」呢!

翻開歷史,這群優秀的福建女性代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蹟——

從前,惠安是聞名的「地瓜縣」,糧食匱乏,民間俗言:「春夏水旱災,秋冬風沙來;三百六十日,日日有災害。」迫於生計,惠安男人競相出海搏前程,留下一群堅強的女人,挑起一家的重擔:養老教子、洗衣做飯,種菜養雞鴨、挑石建樓房。她們從晨曦中,一直忙碌到晚霞把灘涂映紅,在海邊挑擔子,挖海蠣,抬石條,吱嘎吱嘎的扁擔聲和腳步聲響個不停。

都說女人能頂半邊天,但惠安女撐起的卻遠不止家裡的這半邊天。1957年,當地政府決定興建烏潭水庫,1.3萬名惠安女成為1.5萬名民工中的主力

惠女們為大壩壩體碾壓夯實

那是百廢待興的年代,物資緊張卻燃燒著「敢教日月換新天」激情,為了建設自己的家園,讓赤地變青山,惠安女化身成了「女超人團隊」:

她們團結勇敢,暴雨來了,為保大壩,先後有數百名惠女跳入水中,築成七道人牆堵決口;

她們吃苦耐勞,工區在荒山野嶺,露宿時忍受著風吹雨打、蚊蟲叮咬,物資有限,發了草鞋也捨不得穿;

她們互幫互助,學會爆破打夯、造機械、架電線、開拖拉機,成為了一個個多面手;

她們聰慧進取,邊實踐邊創新,先後仿製和創製先進便捷工具54種4000多件,開展分工協作,大大提高工效、縮短工時……

水庫建成後,紀念館光榮榜上,一等功臣4人、二等功臣219人、三等功臣714人,大部分是女性。

惠女水庫部分建設標兵合影

經過兩年努力,總庫容1.23億立方米、年設計發電量220萬千瓦時、灌溉面積24萬畝的國家級大型水庫建成了。從此,惠安縣擺脫了十年九旱,成為了米糧倉。

1959年,水庫改以「惠女」為名。水庫大壩竣工後,全國婦聯發來賀電:用「惠女」命名水庫是黨和人民對英雄的惠安婦女勞動功績的最高獎賞,是惠安婦女的光榮,也是全國婦女的光榮。

1960年4月,《人民日報》發文《萬女鎖蛟龍——一萬三千女民兵修建「惠女水庫」的事跡》,頌揚惠安女這一歷史性貢獻。

圖源:惠女風情園

惠安大岞海防民兵哨所,在全國邊哨中獨樹一幟:擁有全國唯一一支穿著特色服飾出勤的民兵隊伍——惠安女。這個哨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民兵就都以女性為主。女民兵平日裡進行海空監控,協防駐軍搞好轄區內的反走私、反偷渡、反策反、反滲透、反心戰、反竊密等防務工作,常年也參加當地的義務搶險救災工作,獲得了諸多國家級的榮譽。

三面環海的大岞,漁業捕撈是當地傳統的生產方式,但卻沒有港口可供漁船停泊。1986年,當地村委村政府實施建港工程,然而時值漁汛,男人們出海了,惠安女又一次成為建設的主力軍。採石、運輸、挖沙、抬石,2000名惠女肩並肩勞作,耗時三年,終成6.7萬平方米、長700多米的大岞避風港。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自此得到了保障。

圖源:央視

一代代惠女的拼搏,在每一個時代都留下自己的足印,塑造了一座座令人仰望的豐碑。在1963年,《福建日報》發表了《惠女頌》一文,提出了「惠女精神」。2009年,中共泉州市委作出《關於開展「弘揚惠女精神,提振創業激情,促進科學發展」活動的決定》,精闢概括惠女精神的內涵:艱苦奮鬥、尊重科學、無私奉獻、拼搏創業。

對於家鄉人來說,惠安女無疑就是典範:我們不相信「等、靠、要」,只相信自己的雙手,只相信「愛拼敢贏」

《山海福地•福氣來──2023福建新春福氣夜》,用一曲《綻放》為惠安女「打Call」,在歐陽娜娜的大提琴聲中,紅衣舞者在風浪中起舞,柔美的女性身姿之下,蘊含的是如礁石一般的堅韌,纖薄的背影綻放出堅定的力量,而被形容為「黃斗笠、花頭巾、短上衣、銀腰鏈、寬筒褲」的傳統惠安女服飾也在節目中得到展現,仿佛海的女兒在人間的形象代言。

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一代代閩人鏗鏘作答:拼來的!1月19日「2023福建新春福氣夜」歐陽娜娜和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和艾米舞,將在福建壯闊湛藍的海邊演繹惠安女生命綻放之美,敬請期待!

來源:東南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