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評論員」波瀾壯闊七十載 共同奮鬥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2019-09-29     新甘肅客戶端

波瀾壯闊七十載 共同奮鬥新時代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甘肅日報評論員

(一)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周年華誕。

70年前,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同締造了新中國。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70年來,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歷史巨變的程度之深、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前所未有、世所罕見。

天翻地覆慨而慷。今日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實現大幅躍升,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改善,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自信滿懷,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幸福安康、意氣風發。

從神州陸沉中奮起,於一窮二白中奮進。中國人民用雙手創造的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奇蹟,無論是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抑或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

置身於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隴原兒女也用自己的拼搏奮鬥,徹底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匯聚起共和國奔騰向前的歷史潮流。

(二)

70年來,伴隨新中國從落後時代到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具有深厚紅色基因的隴原大地,同樣迎來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

1949年8月26日,蘭州戰役的勝利號角吹響,這是解放大西北進程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決戰。同年12月15日,甘肅全境宣告解放。

翻開歷史的相冊,從百業蕭條到生機勃勃,從貧窮落後到富民興隴,我們清晰地看到,隴原兒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前赴後繼、艱苦奮鬥,用勤勞的雙手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我們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經過「一五」和「三線」建設兩個時期的發展,甘肅工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質變,成為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和煦春風,我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積極推動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得到大幅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負重自強、頑強拼搏,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山河依舊在,隴原換新顏。甘肅,從未像現在這樣朝氣蓬勃,充滿活力與自信。

(三)

70年來,從解決溫飽到脫貧致富,甘肅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重中之重,書寫下反貧困鬥爭的壯麗篇章。

曾經的甘肅,「苦瘠甲於天下」。今天,苦澀的歷史早已結束。

布楞溝,東鄉語意為「懸崖邊」。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溝壑縱橫,一度是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最偏僻貧困的村。

今天的布楞溝,水引來了,路修通了,當年的吃水難、行路難、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增收難,得以明顯改變。曾經被貧窮捆住手腳的鄉親們,正輕裝上陣、奔跑在致富路上。

布楞溝,是甘肅反貧困鬥爭的一個縮影。70年來,甘肅人民頑強奮鬥、積極探索,在廣袤隴原大地上演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脫貧故事。同時,中國扶貧史上第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集中連片推進的區域性扶貧開發、大規模易地扶貧和生態移民搬遷「三個第一」的典型經驗,也誕生於甘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針對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省情實際,全省上下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推動全省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

截至2018年底,甘肅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萬人降到11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有36個實現脫貧摘帽,7262個貧困村中3476個退出貧困序列。數字背後,是貧困面貌的巨大改觀:一座座「扶貧車間」如雨後春筍從山溝里拔地而起;一個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徹底斬斷了群眾的「窮根」;昔日的「窮山惡水」正在變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還有不到兩年時間。而且,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能不能啃下這塊「硬骨頭」,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勇氣,必須付出更多汗水與努力。全省上下滿懷「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與信心,正以昂揚的鬥志、飽滿的熱情、旺盛的幹勁,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真抓實幹、精準施策,不斷用心血和汗水鑄就脫貧攻堅的勝利之路。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如今的隴原大地,萬眾同心決戰脫貧攻堅,離實現全面小康的夢想越來越近。

(四)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雷響徹神州大地,開啟了甘肅經濟社會變革的偉大征程。

從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端掉「大鍋飯」,到國有企業改革打碎「鐵飯碗」,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追求經濟快速發展到追求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多年來,隴原大地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解放思想、求真務實的熱浪,興起了一波又一波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大潮。

改革開放激盪起奮楫爭先的源源動力,開創了隴原繁榮發展新局面,精彩故事接續上演。從農村到城市,改革活力競相迸發,「聯產承包」「『三權』分置」「鄉村振興」,「下海」「炒股」「商品房」……一個個不斷變化的「熱詞」,見證著城鄉日新月異的變化。1986年,全省個體工商戶約16.35萬戶、私營企業1034戶,如今,個體工商戶達到108.69萬戶,私營企業近35萬戶。作為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踐行者,民營經濟築就了甘肅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甘肅堅持深化改革增活力,全力推動黨中央各項改革部署在隴原大地落地生根,加快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各領域改革全面推進和深化。同時,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甘肅正在努力搶占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致力做好「南向」「西進」「北拓」三篇文章,構建起陸路海路貫通聯動、文化經貿相互促進的開放新格局。

發展走過千山萬水,改革仍需跋山涉水。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呼喚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張藍圖繪到底,咬定青山不放鬆,堅定不移堅持改革開放,我們就能闖出一片更加廣闊的新天地。

(五)

70年來,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好家園,隴原兒女矢志不渝、久久為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蹟。

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甘肅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019年3月29日,中宣部授予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將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堅持不懈治沙造林的感人故事帶入全國人民的視野。

八步沙林場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古浪縣。昔日這裡風沙肆虐,侵蝕周圍村莊和農田,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為保護家園,上世紀80年代初,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6位村民,義無反顧挺進八步沙,一干就是38年,使風沙成患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綠樹成蔭的林海,書寫了一部令人動容的艱苦創業史、接續奮鬥史。

一腔豪情愚公志,百戰風沙綠河山。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的故事,正是隴原大地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生動詮釋。70年來隴原人民不畏艱苦,愈挫愈勇,克服了一個個困難,闖過了一道道難關,取得了令人讚嘆的生態治理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美麗甘肅建設大步邁上新的台階。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建鄉村旅遊示範村100個,建成「美麗鄉村」示範村900個,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美好的環境……伴隨著更廣範圍、更深層面、更大力度的生態文明建設,一條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正在隴原大地徐徐鋪展開來。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內在要求。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把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實處,讓老百姓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乾凈的水、吃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讓隴原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我們責無旁貸,唯有奮發有為,方能不負人民,無愧時代。

(六)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從城市到農村,「衣食住行」不斷升級,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提起現在的生活,75歲的高台縣農民張生道連連說了幾個「想都不敢想」。結婚那時,他騎著毛驢迎娶新娘,如今他家裡已有了兩輛轎車。

今天,行走在隴原大地,無論是千里河西走廊還是隴東黃土高原,無論是革命老區還是民族地區,看到的都是社會事業發展的繁榮、城鄉基礎設施改善帶來的便捷、各族群眾享受新生活的愜意。

從1957年到2018年,我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了157倍、159倍。曾經一個村、一個鄉都沒有電話,如今幾乎人手一部手機。過去做夢都不敢想的私家轎車,而今每百戶家庭擁有量超過33輛。從前人們蝸居在配套不全的狹小住房,今天全省城鄉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33.8平方米和31.4平方米……70年來,甘肅經濟發展每前進一步,民生改善就跟進一步。

70年里,隴原人民收穫的,不僅有生活的精彩,更有人生的燦爛。新中國成立之初,甘肅省只有7299所小學,在校生45.22萬人;66所普通中學,在校生1.5萬人,80%的群眾不識字。從廣泛開設掃盲班、識字班,到推廣速成識字法;從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70年來,甘肅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5.5%。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學習形式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多人擁有了改變自身命運的能力。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下功夫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必然凝聚起最大的共識,激發最強的力量,共同創造新輝煌,締造新奇蹟。

(七)

甘肅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這片承載著深情厚愛的土地,銘記著一個又一個溫暖的故事。

1964年,得知酒鋼下馬停建的消息後,毛澤東心情很不平靜,當即在一份報告上批示,「酒鋼建設不起來,我睡不好覺!」

1973年,當聽到定西連續22個月大旱,群眾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時,周恩來難過得流了淚,並當即派人奔赴甘肅幫助救災。次年又指示有關部門再一次到甘肅調查災區群眾生活安排落實情況。

1981年,鄧小平又一次來到甘肅,得知敦煌文物維修保護經費不足,他說:「敦煌的保護是件事,還是件大事。」在鄧小平的關懷下,國家財政當年撥出300萬元專項經費,使敦煌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步入了新的里程。

1995年,甘肅遭受60年不遇的特大幹旱,12月21日至26日,江澤民來到甘肅,慰問受災群眾和困難企業職工。

2007年春節,胡錦濤來到甘肅,他走鄉村、進企業,看望各族幹部群眾,慰問節日值班的幹部職工,同大家一起過年。

……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甘肅人民和甘肅發展。黨的十八大閉幕後,習近平總書記把到西部地區調研的第一站放在甘肅,作出了「八個著力」重要指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又親臨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指示我們「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特別對我省脫貧攻堅提出5個方面的明確要求;2019年8月19日至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甘肅,從敦煌一路向東,實地調研指導工作,親切看望幹部群眾,再度為甘肅發展把脈指向。

在甘肅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緊要關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甘肅,面對面給予指導和教誨,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工作的高度重視和特殊關懷,充分體現了對全省各族人民的深情牽掛和關心厚愛。隴原兒女深受鼓舞和激勵、倍感振奮和溫暖、倍增信心和決心,極大提振了全省上下砥礪前行、幹事創業的鬥志和幹勁。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是引領甘肅發展的總方略、推進甘肅工作的總綱領。全省上下正在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奮鬥目標,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以滾石上山的意志、敢死拚命的精神、滴水穿石的韌勁,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

(八)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這是中國人民歷經滄桑得出的根本共識。

70年來,偉大祖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充分說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引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

70年後再出發,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我們由衷地為祖國的繁榮進步而自豪,為民族的自立自強而驕傲。我們堅信,只要始終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的康莊大道堅定前行,只要始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的囑託和要求狠抓工作落實,就一定能夠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藍圖變成現實。

奮鬥創造奇蹟,實幹成就夢想。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把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激發出的幹事熱情切實體現到推動事業發展上,始終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現實緊迫感做好各項工作,以優異的成績向黨中央、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執筆:萬吉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y9ofG0BJleJMoPMZUI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