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紮根在心中的清明節

2020-05-17     北極星文學

原標題:散文: 紮根在心中的清明節

北極星文學/散文: 紮根在心中的清明節‖文/吳賀山

北極星文學 北極星文學 今天

高端 純粹 唯真 創新

作者簡介:吳賀山,1964年2月出生,1982年2月參加教學工作。現在興隆縣六道河學區工作。曾在國家、省、市、縣級發表二百多篇(首)小說、散文、詩歌,並多次獲獎。現為承德市作家協會會員、承德市老年詩詞協會會員、承德市詩詞楹聯協會會員、興隆縣作家協會會員。

推薦 醉紅顏

審閱 空城

紮根在心中的清明節

文/吳賀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從記事起,我就喜歡讀這首詩。可以說是詩歌伴隨我長大的。不說詩中的含義,也不說其中的韻味,單說「清明時節」就讓我回味無窮。

小時候清明節和大人們一起去給祖先上墳,望著長滿蒿草的墳頭,我既有些害怕又有些好奇:人埋在地下怎麼生活呀?為啥不給他們蓋大房子呢?他們在地下吃什麼呀?一連串的問題塞滿我的腦子。祭奠的貢品擺在石桌上,棗酥點心很誘人。大人不許我們先吃,說等祖先吃完之後才輪到我們,否則就是對先祖的不敬。我滿腦子想的是祖先們快點吃,再快點吃。

長大後,要說做的最長久最不能間斷的就是清明節上墳這件事。先人故去,總要選一塊好地方,除了讓他們護佑子孫興旺之外,更重要的是表達對故人的尊敬。先人們辛苦勞作一生,養育了後代,創造了財富,後人要給他們選一處安逸平靜的地方,也算對先人的報答,是子孫心靈的慰藉。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孝道貫穿人的一生。「孝」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小時候,我不明白大人們參加祭祖活動為什麼總要帶著孩子,今天終於懂得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清明上墳是孝德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的。

上中學時,我經常參加祭奠革命烈士的活動。每年的清明節,學校都要組織全體師生去小西天給烈士掃墓。在六道河鎮的小西天,有一座烈士墓,抗日戰爭時期,三位八路軍戰士為了掩護大部隊轉移,在成功阻擊敵人之後,英勇跳下懸崖,壯烈犧牲。「小西天三壯士」的英雄壯舉感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

我們採集野花做成花環敬獻在烈士墓前,腦海里浮現出戰火紛飛的場景。想到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無畏的精神,我們潸然淚下。

與革命烈士相比,我們的生活很優越,工作條件日益改善,任何艱難困苦都是對我們意志品質的考驗。想到革命先輩,我們的心靈都會受到一次強烈地震撼與洗禮。

清明將至,我要給孩子們上好這堂思想品德課,讓這有意義有價值的節日紮根在每個人的心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kPCInIBd4Bm1__Yq8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