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紀曉嵐九歲這年,到縣裡參加童子試。入考場前,他正拿著一截樹枝和幾個相熟的考生玩耍。看見擔任主考的太守來了,紀曉嵐趕忙把樹枝藏在袖筒里,恭恭敬敬地向太守大人問好。
太守看著這個小頑童,心中喜歡,便想考考他。於是把紀曉嵐叫到身邊,出了一聯,要他來對,上聯是:「小童子暗藏春色」。紀曉嵐聽了,心想先生定是看到了自己剛才頑皮的樣子,便趕快對了一句下聯:「老宗師明察秋毫」。太守聽了含笑頻頻點頭,沒想到紀曉嵐對得如此巧妙,不禁連連稱讚。
二
一天,河間太守路過崔爾莊頭的官道,看見路邊有一群小孩正在玩耍,恰巧他們玩的球打進了太守的轎子,太守身邊的衙役厲聲喝斥,嚇得一幫小孩四散而逃。只有一個小男孩不但沒跑,反而上前攔轎索球。太守仔細一看,此人正是紀曉嵐。紀曉嵐此時也認出了這位太守就是他參加童生試時的主考官,於是上前施禮問好。
太守晃一晃手中的球說道: 「好吧,我給你出一上聯,你若能對得出,就把球還給你。」紀曉嵐笑著答道:「請大人指教」。太守說道: 「童子六七人,惟汝狡」。紀曉嵐脫口而出:「太守兩千石,獨公……」最後一字卻遲遲不說出口。太守訝然追問:「獨公怎樣?」紀曉鳳笑答:「太守大人如果把球還給我,就是:'獨公廉』,假如不還……」「不還怎樣?」「那便是:'獨公貪』啦!」
太守聞此言,哈哈大笑,心想這孩子聰明絕頂,膽識過人,將來必成大器,心中高興,便將球還給了紀曉嵐。
三
某日紀曉嵐在翰林院校理《四庫全書》時,因時逢盛夏,天氣炎熱,紀曉嵐覺得汗流浹背,便脫下衣服光著膀子讀起書來,誰知正在這時候乾隆皇帝大駕光臨,紀曉嵐來不及穿衣服,又不能光著身子去迎駕,只好躲在書櫥後面。
乾隆皇帝早已看見紀曉嵐,故作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隨意翻書。紀曉嵐躲在書櫥後面沒有聽見動靜,便伸出頭問:「老頭子走了沒有?」一時眾人大驚失色。不敢言語。紀曉嵐從書櫥後面走出來,發現氣氛不對,才看清乾隆帝手裡拿著扇子正在煽涼。不覺得驚駭得渾身顫抖,連忙跪下求皇上饒命。
乾隆帝暴跳如雷,非要紀曉嵐講出「老頭子」是什麼意思。紀曉嵐急中生智,娓娓道來:「這個'老』,是指是萬壽無疆之意;'頭』,是一國之主,萬民之首;至於'子』,是上天之子。'老頭子』三字,是尊敬之意。」
乾隆聽罷,轉怒為喜。
四
一次,乾隆皇帝想試驗紀曉嵐到底有多麼善於應對,就對紀曉嵐說:「你知道什麼是忠孝之道嗎?」紀答:「知道,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稱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叫做孝。」乾隆說:「你說得好!現在,朕就賜你一死,如何?」紀曉嵐大驚失色,但還是按照朝廷上的禮儀,叩頭謝恩,恭敬地轉身退出,道:「臣這就去死。」
乾隆洋洋得意,心想好戲就要上場了。過了一會兒,紀曉嵐又回到乾隆面前,只見他全身濕透。乾隆做出大怒的樣子,對他說:「你怎麼又回來了,難道要抗旨不成?」
紀曉嵐不慌不忙地說:「臣哪敢抗旨啊?我剛才到了河邊,毫不猶豫地投河自盡了。這時,屈原突然出現在我的面前,厲聲訓斥道:'我投河自盡,是因為皇上昏庸無道,我報國無門,無法將自己的才能貢獻給國家。如今,你身逢盛世,當今皇上又如此英明,你怎麼能走我的老路呢?還不快回到皇上身邊,為國家盡忠去』。臣聽了屈原的話,覺得很有道理,趕緊竄出水面,馬上回來了。」
乾隆哈哈大笑:「既然屈原讓你回來,那就回來好好盡忠吧。」
附:紀曉嵐軼事五則
清代文學家紀昀(1724年-1805年),字曉嵐,諡號文達,直隸河間府(今河北獻縣)人。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二十一歲中秀才,三十一歲中進士,入翰林院,授任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紀曉嵐先生知識淵博,才思敏捷,聰明睿智,言語詼諧幽默,不但以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閱微草堂筆記》等聞名於世,而且給後人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筆者最近閒來翻閱《清朝野史大觀》,讀到一些有關紀曉嵐的趣聞軼事,從中摘錄幾則,與讀者分享。
老頭兒
紀曉嵐先生一日在朝房值班,坐的時間久了,也很是疲倦。閒著沒事幹,便和同僚戲語道:「老頭兒胡尚遲遲其來」。哪知話音未落,便從座後傳來槖槖的腳步聲,這時乾隆皇帝已經微服走到跟前,厲聲責問道:「老頭兒三字作何解釋」?紀曉嵐先生不慌不忙,從容免冠頓首謝道:「萬壽無疆之謂老,頂天立地之謂頭,父天母地之謂兒。」 乾隆皇帝聽了這番解釋後方才消去怒氣,高興的和他們談起了其它工作。
紀曉嵐諧詩
紀文達才調宏敏,尤善詼諧。有一天翰林院的某位同事為其母親祝壽,紀曉嵐前去祝賀。這位同事請紀曉嵐寫祝詩,紀曉嵐也不假思索,即席應之,說:「這個婆娘不是人,」在座的來賓一聽,皆都大驚失色。紀曉嵐也不管這些人的反應,仍從容續道:「九天神女下凡塵。」眾人始才莞然一笑。及其轉句,紀曉嵐又說:「生下兒子去做賊,」眾人一時又都愕然。紀曉嵐接著說「此子卻好」,「偷得蟠桃壽母親。」此事一時傳為佳話。
紀曉嵐諧聯
紀曉嵐的表親中有一個叫牛稔文的,他兒子牛坤娶媳婦,紀曉嵐贈送了一幅對聯以表示祝賀:「綃閣團圞同望月,香閨靜好對彈琴。」牛稔文看了很欣賞,認為這幅對聯寫的雋永雅致,並讓人掛在最醒目的地方。第二天紀曉嵐來賀喜,幾杯喜酒之後,紀曉嵐指著這幅對聯對牛說;「我用尊府典故如何?」引得在座的人都為之捧腹大笑。
紀曉嵐巧對
乾隆45年(1788),工部發生大火,朝庭命工部尚書金簡找一些工程隊進行修復。對此,有人作上聯說:「水部火災,金司空大興土木。」其中含有金木水火土。上聯出了以後,很久沒有人對出下聯。當時內閣中書科一名負責文秘工作的官員,是紀曉嵐先生的同鄉,在一次宴席間偶爾提及此事。紀曉嵐略一凝思,笑著說對出下聯倒是不難,只是有屈閣下。在這位同鄉的一再追問之下,紀曉嵐說下聯是:「北人南相,中書君什麼東西。」其中包含東西南北中。下聯一出,便引得一席人哄堂大笑。
紀曉嵐嘲內監
紀曉嵐每次在朝中值班,宮內太監們總是圍著讓他講故事,而紀曉嵐也經常以講故事的方式戲弄別人,太監們倒也心甘情願地讓他戲弄,以尋開心。有一天紀曉嵐入朝去值班,一名太監攔路請他講一個故事再走,紀曉嵐說今天沒有故事可講。這名太監卻非要讓他講不可。紀曉嵐略作思索的樣子,說想起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說完便默默地注視著這個太監。太監見他不往下說了,便急著催問道:「這個人下邊還有什麼事?」紀曉嵐說:「下邊沒有了。」這名太監知道被其揶揄,便相與大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