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即使是血糖高也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很多人因此患上糖尿病卻不知是從何時發病的。調查發現,我國糖尿病患者對病情知情率很低,這對於防治糖尿病是一個大問題,及時治療糖尿病能有效減少併發症,延長壽命。因此,早發現糖尿病要引起大家重視。
醫生提醒:糖尿病要早發現
早期發現糖尿病
當您有下述情況時應提高警惕及時到醫院就診:年齡≥40歲,體重增減而無明顯誘因;特別是平素身體肥胖,飲食情況無特殊變化,而體重連續減輕者;曾分娩過巨大胎兒(>8斤)的婦女,有妊娠併發症,如多次流產、妊娠中毒症羊水過多、胎死宮內或難產者;出現反應性低血糖者,即午、晚餐前心慌、手抖、出汗等;肢體潰瘍或皮膚癤腫,皮膚破損持久不愈者;男性陽痿,女性會陰部搔癢者;頸部皮膚出現黃色瘤;小腿脛前皮膚之間褐色斑;牙周炎不易治癒或口腔粘膜扁平苔癬者;有糖尿病易感因素者,如家族中有糖尿病者、肥胖者、年齡超過50歲的腦力勞動者等,應注意儘早監測血糖。
糖尿病初期常為進食後血糖高,簡便的方法是測定進食後血糖,即餐後血糖;如有異常,及時行葡萄糖耐量試驗以確診。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可定期行葡萄糖耐量試驗,測定血糖及胰島素水平,如血糖尚正常,但胰島素已升至很高,提示β細胞代償性高分泌,有糖尿病患病可能。
糖耐量減低
有相當一部分人血糖不太正常,但並不能確診為糖尿病,這部分人是糖尿病強大的後備大軍,稱為糖耐量減低者。血糖已不正常,但又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即空腹血糖小於7.0mmol/L,葡萄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介於7.8~11.1mmol/L之間),該人群又稱「糖尿病前期」人群。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會發展為糖尿病,其促發因素與不良生活習慣、其它疾病影響、遺傳易感性強有關。糖尿病患者在確診之前往往都經歷過糖耐量減低階段,但因為在這一段時間內基本無臨床症狀,如無葡萄糖耐量試驗篩查,往往不易被察覺,直到發展為糖尿病或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高危人群,僅靠生活方式干預往往不能達到100%預防2型糖尿病發生的目標,因而藥物治療可能會有所幫助。有證據表明二甲雙胍、α-糖苷酶抑制劑、噻唑烷二酮類藥物(TZD)和減肥藥奧利司他等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但因目前尚無藥物干預長期有效性的數據,藥物干預作為干預糖尿病的手段尚未在各國的臨床指南中被廣泛推薦。
糖尿病早發的主要因素
儘管糖尿病有種種遺傳基礎,但最終均將導致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日常生活中加速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的因素都能促使糖尿病早發。這些因素有: 長期食入量超過平時需要量,尤其是偏愛過多糖類食品,增加β細胞負荷; 體重逐漸增加,使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促使β細胞代償性多分泌胰島素以滿足糖代謝需要;過多攝入酒精,過多攝入脂類食品(多油膩、多乾果、多油炸食品);缺乏運動鍛鍊,懶言怠動者;合併膽囊、胰腺病變,影響胰島細胞功能。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人群是指目前血糖正常,但患糖尿病危險性較大的人群,這些人主要包括:
有糖調節受損史;年齡≥40歲;超重、肥胖(BMI≥24),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2型糖尿病者的一級親屬;高危種族;有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產史,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壓(血壓≥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血脂異常(HDL-C≤35mg/dL(0.91mmol/L)及TG≥200 mg/dL(2.22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靜坐生活方式;有一過性類固醇誘導性糖尿病病史者;BMI≥30kg/m2的PCOS患者;嚴重精神病和(或)長期接受抗抑鬱症藥物治療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