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角度分析伊能靜「翻車」:她應該選擇「可控」 而不是「破浪」

2020-07-04   北青藝評

原標題:從專業角度分析伊能靜「翻車」:她應該選擇「可控」 而不是「破浪」

"

場上沒有記憶點,場外卻有爭議點。這說的就是伊能靜——如今正參與錄製《乘風破浪的姐姐》的伊能靜。

作為《乘風破浪的姐姐》里年齡最大的姐姐,伊能靜無疑是演藝資歷最高的。毫不誇張地說,和她同時期出道的許多歌手,如今已經成了殿堂級音樂人。對於這樣「祖母級別」的藝人,如果在節目之中擺擺資格,也在情理之中。

但伊能靜的問題,就在於她在首次公演里,不僅沒有表現出和資歷相稱的實力,還在之後的採訪中,吐槽王智和王麗坤兩位團員,「根本沒有音」,甚至「講都講不明白」。

這種公開指責合作藝人的做法,很容易引起旁觀者的不舒適,並讓伊能靜很快就處於風口浪尖。再加上伊能靜在節目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其實並沒有匹配她的資歷,由此更是成為了被群嘲的對象。

但有時候,在群情激憤的大環境中,對於一個話題人物的判斷很容易失去理智。就像現在伊能靜所處的現狀,很多人在嘲笑伊能靜的同時,其實並不是基於完全客觀的立場與角度。而更多的人,甚至只憑一次訪談、一個節目,就完全否定了伊能靜的過去,這更是矯枉過正的做法。

事實上,伊能靜在華語樂壇的歷史上,有很多不能抹去的經典記憶,也留下了一些經典的專輯。甚至於,伊能靜身上的許多閃光點,至今都是同類型歌手的一種標杆和高度。

"

1

她是華語樂壇最早的少女偶像

提起華語樂壇的少女偶像,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范曉萱、Twins和S.H.E.等等藝人及組合。當然,更近的還包括「火箭少女101」這樣的當代女團。

但華語樂壇最早的少女偶像潮,卻是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末。雖然在此前,像鄧麗君等很多歌手,甚至都算是童星出道,但由於當時的華語樂壇還沒有發展到細分年齡的工業化階段,因此也無法出現定位明確的少女偶像。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香港和台灣的唱片公司陸續借鑑了日本唱片公司的包裝體制,也慢慢看中了年輕人、尤其是學生群體的市場,有了清晰的消費定位,這些唱片公司就開始尋找同樣年齡很小的藝人進行培訓、包裝,並最終推向市場。

而這個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少女偶像,就是「憂歡派對」「城市少女」「紅唇族」,以及「飛鷹三姝」等等。

這其中,「飛鷹三姝」又是一個非典型的組合。「飛鷹三姝」指的是當時簽約「飛鷹唱片」的三位女歌手:裘海正、方文琳和伊能靜,而「飛鷹唱片」的老闆,則是當時大名鼎鼎的白馬王子劉文正。

和「憂歡派對」「城市少女」這些成員固定、並且集體發展的組合不同,「飛鷹三姝」雖然也有不少的組合作品,還包括一些和「飛鷹唱片」大師兄巫啟賢的合唱曲,但她們從一開始,就都推出了各自的個人專輯。反倒是彼此的合唱曲,往往只是收錄在她們個人的專輯裡。

裘海正、方文琳和伊能靜當時也有各自差異化的定位,大致來講,分別就是俠女、玉女和少女。特別是伊能靜,主打的就是少女款鄰家女孩。

從1987年到1991年,伊能靜在「飛鷹唱片」旗下,共發行了七張專輯。由於有過在日本成長的經歷,使得日式的少女偶像模式,對於伊能靜本人也特別適用。

在「飛鷹唱片」的五年里,伊能靜也留下了《爸爸不要說》《十九歲的最後一天》《我是貓》《悲傷的茱麗葉》等等作品。少女感很足的鼻音,加上小女生敏感的情緒,都讓伊能靜即使在唱片工業的包裝體系下,依然有性格、有辨識度。

與此同時,伊能靜當時作為一個少女偶像,最與眾不同的一點,就是她會作詞。像代表作《十九歲的最後一天》,就是伊能靜個人的內心寫照。而《悲傷的茱麗葉》這張專輯,一定程度上更是伊能靜用文學和音樂結合,所完成的一次概念嘗試。從而讓唱片聽起來很像是少女枕邊的秘語、童話。

既是少女偶像,又是文藝女青年,至少在伊能靜出道的那個年代,能夠打通這個邊界的藝人,確實很少很少。

2

《下大雨了春花開了》是偶像轉型的典範之作

1992年,伊能靜加盟「飛碟唱片」。從《遊戲》專輯開始,「飛碟唱片」也希望通過更性感成熟的造型,讓伊能靜完成事業的轉型。

無論是在伊能靜之前,還是在她之後,像伊能靜這樣的少女偶像,往往是「創業容易守業難」。因為少女偶像是有年齡限定的偶像,即使有的歌手,可能儘量將時間限制推遲,但總會有徹底告別少女時代的一天。

如果一個藝人還想延續自己的音樂生涯,這時候就必須要完成轉型。但轉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尤其是像伊能靜這樣的藝人,因為在少女偶像時代的形象和作品,已經成為了歌迷的烙印,所以她的改變,往往很難被歌迷再接受。有很多少女偶像最終倒在了轉型的卡口,恰恰就是因為缺少那種特點的重塑。

事實上,從《遊戲》這張專輯開始,「飛碟唱片」最初也是希望用性感路線,來完成對伊能靜的升級。這種模式簡單、常用,但效果卻一般,因為用的人太多,也缺少創新點。所以,即使之後伊能靜陸續發行了《流浪的小孩》和《聖女傳說》等等專輯,算是剪斷了和少女偶像的關係,但在新的轉型期,卻始終沒能超越「飛鷹唱片」時期。

直到1995年《下大雨了 春花開了》專輯的推出。

《下大雨了 春花開了》有一個很好的「一人分飾兩角」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與這個概念相匹配的,專輯還邀請了張雨生和黃舒駿兩位創作,分別擔任專輯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製作。

正是因為兩個非常具有人文屬性的音樂人出現,也讓《下大雨了 春花開了》這張專輯,既有音樂的先鋒氣質,又有文學化的文本寓意。結合伊能靜因為寫歌詞而被定義的才女身份,《下大雨了 春花開了》這張專輯,因此也讓伊能靜從少女偶像,順利轉型到了知性女偶像的新定位。

在歷史上,陳淑樺、伊能靜和田馥甄,都是從少女偶像轉型最為成功的例子,而她們成功的共通原因,也都是因為在商業化的體系下,被注入了人文化的元素。

3

她也是優點與缺點並存的歌手

伊能靜這一次之所以在《乘風破浪的姐姐》里「翻車」,除了專訪時的禍從口出,同樣也和公演時的作品《推開世界的門》有關。

在這次公演中,除了王麗坤的舞蹈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之外。在音樂部分,作為唯一一個正職為歌手的藝人,伊能靜非但沒能表現出她的專業,反而因為自我表現的平平,體現不出職業歌手的價值。

其實從1987年正式出道至今,伊能靜的少女嗓確實沒有什麼變化,但這個沒有變化,不僅延續的是她聲線特點,也包括了她的弱點。

伊能靜嗓音最大的弱點,就是音域很窄,導致她的人聲聽起來很扁平,也不太適合演繹旋律起伏較大、轉折較多,以及律動比較豐富的歌曲。

比如在2006年,伊能靜就曾經唱過周杰倫作曲的《念奴嬌》,這首歌曲在當時就已經暴露了伊能靜嗓音的先天缺陷。聲線的扁平,導致她完成沒有辦法呈現周董創作的那種律動層次,就好比用二維的聲線唱三維的歌曲,結果可想而知。

而在《下大雨了 春花開了》這張專輯裡,伊能靜的聲線,同樣有些接不住像《春花》《後現代女性》這樣的另類歌曲。只是好在專輯整體概念的完整,讓她的弱點並沒有被放大。

其實在流行音樂領域裡,沒有不合適的聲線,只有最合適的唱法。作為歌壇老前輩的伊能靜,之所以在《乘風破浪的姐姐》里完成體現不出她的專業和經驗,恰恰就是因為她在演唱上,還想和外型一樣,保持著昔日的所有特點。

但是,年齡的增長必定會造成聲帶的弱化,即使是唱將都不可避免。所以很多歌手在音樂生涯的中後程,往往會選擇他這個年紀更適合的音域、更適合的唱法,將一首歌曲控制在自己可控的範圍里。

而伊能靜在《推開世界的門》里所表現出來的,恰恰就是唱法的問題。對於她這種資歷的歌手,可以有乘風破浪的心,但在音樂上,從容淡定、恰到好處的表達,才是最恰當的選擇。

文|愛地人

編輯|史禕

圖片來自網絡